济南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团的荣誉称号。该团前身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1大队,后发展成为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解放战争初期,参加过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全团涌现战斗英雄、功臣模范118人,第7连获纵队授予的“济南英雄连”称号。1948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该团“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
名称济南第一团
参与战役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前身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1大队
荣誉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团
性质荣誉
团队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第73团,在济南战役中战绩卓著的英雄集体。济南是山东地区战略要地,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11万余人驻守,筑有以内城为核心的永久性工事,周围有鹿砦、梅花桩等多重障碍,城高14米,有多层明碉暗堡,城外有15~30米宽的护城河。济南战役于1948年9月16日发起。该团在张慕韩团长指挥下,于22日突破外城永固门。攻城部队于23日晚对内城发起总攻。该团奉命在城东南角实施攻击。团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越过护城河,连续爆破。虽4次登城受挫,仍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于24日凌晨2时15分占领突破口,首先登上城头,击退国民党军敢死队多次反扑,又在突破口左侧炸开约6米宽的豁口,为友邻部队开辟了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该团攻入内城后,大胆穿插,分割,大量消灭敌人,为全歼守军作出重要贡献。
团队荣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团的荣誉称号。
1948年9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73团“济南第一团”称号。该团第7连被纵队领导机关授予“济南英雄连”称号。
全团在历次战斗中共涌现出战斗英雄、模范118人,8个连队19次获师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5个连队荣立集体特等功。
1948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该团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
重要战役济南战役
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1]
3日下午6时总攻内城开始,该团担任主攻任务,奉命在城东南角实施突破。内城高14米,有多层明碉暗堡永备工事,攻击正面护城河宽30米。团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越过护城河,连续对内城实施爆破,迅即登城。由于国民党守军猛烈反击,登城云梯接连被打断,致使登城受挫。全团官兵百折不挠,反复架设云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在24日晨2时许突破城垣。遂又击退数倍于己的守军的多次凶猛反扑,并用700余千克炸药,将突破口左侧城墙炸开6米宽的豁口,使后续部队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团主力入城后,大胆穿插分割,歼灭大批国民党守军。下午5时许,全团会同兄弟部队攻占了国民党守军指挥部,为全歼守军做出重大贡献。此役,全团涌现战斗英雄、功臣模范118人,第7连获纵队授予的济南英雄连称号。
发展沿革1932年4月,掖县县委和掖县特支组建了一支秘密特务队,郑耀南为队长,这是胶东第一支革命武装。
1934年5月,中共文登县委成立了以于得水为领导的武装斗争小组,活动于昆嵛山区。8月,胶东特委分别在莱(阳)、海(阳)边区和海阳组建了以姜宗泰、宋聚盛为领导的两支武装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活动。
1935年11月,胶东特委发动和领导了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等县举行的“一一.四”暴动,暴动队伍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等率30余名红军游击队员转入昆嵛山区,改称“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武装斗争,为创建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保存了一支中坚力量。
1937年12月24日,举行了天福山起义,宣告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1大队。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共60余人,辖三个中队:1中队长柏永升、指导员张玉华,2中队长王洪、指导员王政安,3中队长邢京昌、指导员刘中华。
1938年1月15日,举行了威海起义。1月19日,成立了“三军”司令部,理琪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同时,特委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由“三军”原1大队岭上事件获释人员与威海起义队伍合编为1大队、特务队。大队长孙端夫、政委宋澄、副大队长司绍基。辖3个中队,1中队长柏永升、指导员张玉华,2中队长葛振威、指导员姜克,3中队长闫世印、指导员刘中华,特务队长杜梓林、指导员孙镜秋。
由“三军”原1大队岭上事件突围人员与1月18日曹漫之、林乎加、李耀文等领导的荣成埠柳乡农校起义人员合编第二大队。大队长于得水、政委林乎加(初时宣布的大队长于烺、政委柳运光均未到职)。辖3个中队,1中队长于长亭、指导员林乎加(兼,后为许唯),2中队长于立功、指导员闫毅,3中队长刘九津、指导员李丙令。2月1日,文(登)荣(成)边举行黄山起义,编为黄山大队。大队长朱志洪、政委王明光,后编为“三军”41大队。2月7日,牟平育黎乡校起义,与41大队合编为“三军”5大队,大队长王亮、政委宋竹庭(后为刘中华)。
2月11日,荣成古迹顶起义,成立了“三军”8大队,大队长刘国柱、政委苗雨村。2月底,莱阳成立了“三军”9大队,大队长庄扶吾、政委沈阳(后为张咨明)。3月8日,掖县玉皇顶起义,成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掖县三支队”),支队长郑耀南、副支队长周亚泉、政治处主任王仁斋(不久改为政治部,张加洛任主任),共11个大队和4个直属队,3700余人。
1938年1月30日,黄县起义,成立了“三军”3大队;2月3日,蓬莱起义,成立了“三军”3大队(与黄县相同);2月15日,即墨起义,成立了“三军”7大队。以上三支武装后来编入了兄弟部队。
1940年4月下旬,13团团部在招远县霞坞村正式成立。团长李绍桥、政委苏晓风、参谋长王冀、政治处主任沈阳。
9月,胶东部队进行第三次整编,5支队改编为5旅,13团编为5旅13团。
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
1943年3月,胶东部队进行精简整编,撤销5旅番号,旅机关与胶东军区合并。13团编为胶东军区13团。
1945年8月15日,根据山东军区整编方案,胶东部队进行扩编。
9月11日,成立山东军区第5师,13团编为5师13团。
10月,胶东抽调10个团渡海进军东北,13团留在胶东。
11月,以原5师师部及13团为基础成立新5师,该团编为新5师13团。
1947年2月,成立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5师13团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
1949年2月,华野第9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三野战军9兵团27军,该团编为27军79师235团。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2:3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8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