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藏传佛教导师)

更新时间:2024-11-19 02:29:26 阅读: 评论:0

宗萨钦哲仁波切(藏传佛教导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 (藏传佛教导师) 次浏览 | 2022.08.20 14:05:2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宗萨钦哲仁波切藏传佛教导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 Rinpoche,1961年7月6日—),藏传佛教红教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的转世,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其进行升座礼。

中文名

宗萨钦哲仁波切

外文名

Dzongsar Khyent Rinpoche

别名

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生地

不丹

性别

出生日期

1961年7月6日

职业

佛教徒

信仰

佛教

代表作品

《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与魔法师》

信息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诺布,1961年7月6日-),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鲁奇电影《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的工作人员及影迷。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出生于不丹,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父亲为红教大德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KhyentJamyangCh?kyi Lodro,1893-1959)的转世,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其进行升座礼。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

佛教事业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继承传统上在西藏的弘法责任,主持宗萨佛学院及其闭关中心,并且也在印度及不丹创立宗萨佛学院及却吉嘉措佛学院,在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如悉达多本愿会,其目标是提供个人成就证悟必要的协助,并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不分教派的觉醒正念。他也是利美运动在现代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显然和一般人印象中的佛教上师有些不同。他被认为是最具现代气息的佛教导师。他的弘法风格鲜明大胆、独树一帜。他喜欢开玩笑,极富幽默感,“讽刺的是”几乎是他的惯用语。他不排斥科技,甚至在法会或日常课诵中使用iPad。他当过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顾问,后来自己也成了两部电影的导演。和他电影中的小喇嘛一样,他总不错过4年一届的世界杯。

1961年,他出生在不丹一个拥有众多伟大上师的佛教家族,7岁那年,他被认证为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不分教派(“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三世转世,很小的时候就被引向藏传佛教的许多伟大导师。“仁波切”即是藏人对转世修行者的一种尊称。

藏传佛教有极其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宗萨钦哲仁波切回忆,他们这一代成长时,老一代总训斥他们:你们这些小家伙太懒散了;你们这些小家伙太幸运了;你们这些小家伙不够努力。他就想:不够努力是什么意思?我们凌晨两点起床,非常早就入睡。我们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每周没有间歇,每月没有休假,没有父母探望,没有其他孩子做伴。甚至吃饭、睡觉时都有老师在旁边讲佛陀的故事。这叫不够努力?

对年轻的祖古(“转世活佛”)或仁波切来说,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快速阅读(指发出声音的念诵)。因为口耳相传是藏传佛教保持传承的重要方法,如果想使传承可以延续,仁波切们需要大量诵读:经文、咒语、仪轨。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就不可能完成。光是学这个就要5年时间,这个时候,普通孩子多半在学习语文、数学、科学。

现在,训练方法完全变了。面对新一代修行者时,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心境,有点像当年的老一代,“和我们相比他们太容易了。他们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假日,他们的父母会提出‘我们家仁波切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他们还看电视,怎么都行,你明白吗?我不会说变糟了,我不知道,但变化是确定无疑的。”

而回想起自己的导师们时,宗萨钦哲仁波切满怀感激:“我现在50岁,我希望能倒回25年。那时我还不懂得好好珍惜他们。如果回到过去,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比如,我希望25年前我有台录音机,或者摄像机。但你知道当时并没有。”

如今,他在不丹和印度建立了多所佛学院。他监督的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在全世界有6个教学及修行中心。同时他还负责钦哲、莲心两个非营利基金会。自2010年起,仁波切发起“84000”佛典传译计划。这是一项长期的全球行动,目标是将浩瀚的佛教典籍翻译为现代语言,让全世界共享。

在世界各地讲授佛法,自然要经常使用英语——这次的采访就是用英语进行的。但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他并没怎么学过英语,最多不超过半年。有中国朋友建议他学汉语,他非常有兴趣,“但在我这个年纪,不得不学4000个词太令人气馁了。”他说他喜欢北京人的腔调,如果真想说,会试着学一点北京话。

在他看来,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那些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他们都宣称有志于成为佛教徒——有相当差异。许多时候他似乎更喜欢大陆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包袱,就像空白的画布。而在新加坡那样的地方,对佛教已经有先入之见,人们在向上师求教前头脑里也许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目前,他已经有4部著作译成中文。其中《正见:佛陀的证悟》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佛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何理解。《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则是深入浅出、精简全面的佛教通论。另外两本是《人间是剧场》、《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3]

电影作品《旅行者与魔术师》

拍摄于现实中的理想佛国不丹,是不丹第一部胶片电影。整部影片包围在淳朴美好的山野风光与浓郁宗教氛围中,故事平常得有些沉闷:一个梦想逃离家乡去往美国的知识分子,心急难耐辞掉政府公职踏上旅程,在路途中遇见和尚、醉酒者和一对父女。和尚喋喋不休地讲故事令他从嫌恶到沉思,潜移默化改变了他的心性。同时他对同行少女心生情愫。

与这个“真实”故事交替并行的是和尚讲的“魔幻”故事:贪婪懒惰的兄长被弟弟施以魔法,从而展开一段魔幻之旅——迷失在山林中,遇见一对幽居深山老林的奇怪夫妇,被女主人美貌吸引与其私通,最后引出邪恶的情杀,直到恐惧难掩,才仓惶逃离回到现实。伴随着和尚的故事一步步深入,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心中渴求逐渐模糊,直到众人在路口等来汽车时,他竟踯躅两难,陷入犹豫。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在现今佛教世界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对于这部“佛教寓言电影”,仁波切解释说希望表达“真实的苦涩”,我们需要真相,但面对人生无常,往往带来的是苦涩。

《高山上的世界杯》

宗萨钦哲仁波切

影片开始于50年代的西藏,一群从西藏出走的小孩,来到风景如画的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寺,展开他们的僧侣人生……本片改编真人实事,并由事件主人翁在银幕前现身说法、演出自己的故事。描述在一个遥远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嘛试着借由一只卫星接受器,让当地人民能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

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法国如火如荼开打时,远在喜马拉雅深山的修道院里,2个迷恋上足球的小喇嘛将那儿宁静冥想的气氛完全打破,修道院上上下下都弥漫一股对足球的狂热。问题是:没有电视机,没有卫星接器,他们要如何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呢?为了能亳无后顾之忧地欣赏世足赛的转播,对足球疯热的小喇嘛想尽办法要筹募租用费用。整个计划充分考验修道院里小喇嘛们的团结机智和友情,处处散发幽默与智慧……

着作《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本书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本书澄清了许多佛教误区,比如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目标是要消除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比如“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而“轮回”是执著在幻觉上,“涅槃”则是执著在幻觉的消失上。涅槃就像是幻觉之后的幻觉,如同电影结束之后,你还瞪着空白的银幕——你仍然没看到实相。

本书有助读者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是一部用来印证修行的可靠之书。

《人间是剧场》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

《正见》

《正见》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1]

《朝圣》

佛陀的一生有四个关键时期——发愿出离、证得正觉、传授教法、证入涅槃,相应的四处地点则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蓝毗尼、菩提伽耶、瓦拉纳西和拘尸那迦。

本书作者对上述四个佛教圣地的历史意涵和文化环境做了介绍,更重要的,作者对圣地所代表的生命意义以及我们朝圣所要达到的目的,给出了清晰的说明,字里行间处处是有如明珠一般通透的正见正觉,不仅能够有力校正把朝圣当旅游的心态,而且能够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因此本书与普通的旅游指南或观光札记绝然不同,而是要带领你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作者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最终是要告诉我们: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实存在。

《八万四千问》

《八万四千问》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年来首部作品。“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宗萨仁波切在《八万四千问》前言中写道:“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探究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书中所论,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最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我执、上师、活佛、传承、佛教与现代教育、佛教与艺术、佛教与社会等。宗萨仁波切以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帮助大家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

这本小书,将为人们解答所有问题。[2]

人物轶事宗萨钦哲仁波切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宗萨钦哲仁波切曾戴着假发和胸罩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还曾在德国弘法时,向朋友借了身西服去赌场玩,还赢很多钱。而为了将这些赌博赢的钱在当天都花出去,他去酒吧点了最贵的酒,还邀请很多在座的人一起吃喝,最后把剩下的钱都给了出租车司机。欣赏他的佛弟子把他惊人的举动解释为:“有勇气去挑战常规。”但也有些上师会对弟子说,“你们可以做任何你们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像宗萨钦哲仁波切那样,我就很高兴了。”

在宗萨钦哲仁波切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还表示,自己在伦敦求学时曾交过一个荷兰女友,之后二人因为女友劈腿而分手。紧接着又交了另外一个女朋友,她占有欲非常强,让他有窒息感。他双子座太喜欢自由了,特别不能忍受别人占有。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2:2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8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宗萨钦哲仁波切(藏传佛教导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宗萨钦哲仁波切(藏传佛教导师).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