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ganda),简称乌干达。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国家,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接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南苏丹,总面积24155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
乌干达一词最初是东非沿海居民对巴干达人的国家-布干达的称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人将其含义扩大到邻近地区。 乌干达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农业为主,在2010年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与卢旺达组建了东非共同体,建立了统一的经济市场,并将倾力于2015年合并为统一的联邦国家——东非联邦。乌干达曾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为“非洲明珠”。
乌干达新一届内阁当地时间2020年6月21日在乌总统穆塞韦尼主持下宣誓就职。
中文名乌干达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Uganda
所属洲非洲
首都坎帕拉
主要城市卢韦罗、马萨卡、姆皮吉、穆本德
国歌《喔,乌干达,美丽之地》
国家代码UGA
官方语言英语、斯瓦西里语
货币乌干达先令
时区UTC 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约韦里·穆塞韦尼(总统)
主要民族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苏丹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241550
水域率18.23
国际电话区号256
国际域名缩写UG
道路通行靠左行驶
全称乌干达共和国
人口数量4430万(2020年)
人口密度228.9人/平方公里(2020年)
GDP总计342.1亿美元(2020年)
人均GDP772.2美元(2020年)
主要学府马凯雷雷大学、麦克雷雷大学
国庆日10月9日
历史沿革早期国家公元13世纪前在今乌干达西部有一个叫基塔拉的酋长国。13~14世纪,游牧部落巴契韦齐人征服了这个国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居苏丹南部的卢奥人南下取代了巴契韦齐人的统治,建立布尼奥罗王国,在布干达建立了巴比托王朝。这些外来统治者不久被当地从事农业而文化较高的班图人所同化。
在乌干达西南部,欣达人建立了安科莱王国。在乌干达北部,建立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国和氏族部落。1830年左右,布尼奥罗王国的王子卡波约在鲁文佐里山以东建立托罗王国。从17世纪起,布干达王国日渐强大并不断向外扩张。到18世纪中叶,其势力已超过布尼奥罗王国。
乌干达风景殖民者入侵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企图吞并乌干达各地,为布尼奥罗王国所阻。70年代末,英法基督教会先后到布干达王国传教。他们干预政治,引起教派纷争。连年的战争,使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
1890年,英军入侵布干达。皇家不列颠东非公司的代理人弗雷德里克·卢加德上尉(后来的香港总督卢吉)迫使布干达国王姆旺加两次与他签订保护条约。1894年 6月,英国政府与布干达签订新约,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接着,英国于1896年将其保护范围扩大到乌干达全境。
乌干达行政大权控制在以总督为首的英国殖民官员手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别非洲人才被允许参加殖民当局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在经济上,英国将乌干达变为棉花、咖啡等农产品供应地,竭力阻挠非洲人自己发展商业和加工业。
国家独立1919年乌干达又掀起了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民联盟领导下的民主运动。1921年,乌干达第一个全国性政党乌干达国民大会党成立,提出了实行普选、建立自治政府、由非洲人控制经济等要求。1921~1928年,乌干达人民为要求释放被放逐在英国的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展开斗争。
50年代后期,英国在乌干达进行以自治为目标的宪法改革。1961年底在乌干达形成 3大政党: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民主党、卡巴卡耶卡党。1961年3月,乌干达举行首次大选,民主党获胜,贝内迪克托·基瓦努卡被任命为首席部长。1962年 3月,乌干达实行自治,基瓦努卡任政府总理。同年4月,乌干达再次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的联盟获胜,成立了两党联合自治政府。根据1962年6~7月在伦敦举行的乌干达制宪会议的协议,乌干达于1962年10月9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
独立之后根据1962年宪法,乌干达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布干达、布尼奥罗、托罗、安科莱等王国以及布索加特区均为联邦成员。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联合政府,人民大会党主席米尔顿·奥博特任总理,卡巴卡耶卡党主席、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任总统。1964年两党联盟破裂,人民大会党实行一党执政,中央政府与布干达王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1966年 5月,中央政府攻占布干达王宫,穆特萨二世逃亡英国。1967年乌干达通过新宪法,取消各封建王国及国王,建立乌干达共和国。奥博特先后发表了《平民宪章》(1969)、《纳基伍博公报》(1970),谴责封建主义,强调一个民族、一个政府。197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伊迪·阿明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府。奥博特流亡坦桑尼亚。
在阿明统治的8年内,专政,政治混乱,经济凋敝,国民大批外逃。乌干达与坦桑尼亚关系紧张。1978年10月,阿明派兵占领了坦桑尼亚边境一块领土。1979年1月,坦桑尼亚军队发起反击。同年3月,20多个流亡国外的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和民族解放军。4月11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占领坎帕拉。以Y.卢莱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
1979年3月,流亡国外的20余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成立乌干达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4月10日乌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攻占坎帕拉,阿明出逃。
乌干达人4月11日宣布成立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该阵线主席卢莱任总统。 卢莱当政68天,因权力之争被黜,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统。1980年5月乌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解除比奈萨总统职务,组成以会主席保罗·穆万加为首的新内阁。同年12月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获胜组阁,奥博特在被推翻9年后再次就任总统。参加竞选的爱国运动党主席约韦里·穆塞韦尼指责奥博特操纵选举,1981年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及其武装组织全国抵抗军,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战。
1985年7月27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奥博特政权,组成军事委员会,由原乌干达军司令蒂托·奥凯洛任主席兼国家元首。1986年1月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夺取了政权。1月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乌干达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总统任期限制。
行政区划区划乌干达全国行政区划分5级,中央政府下设111个区和首都坎帕拉市,地区下设13个大城市,9个小城市和870个县。原分为45个区(District),2000年11月,议会批准新成立11个区,有56个区。这些区可以分为4地理区(Geographical Region)。
编号 | 新区名 | 设立年份 |
1 | 中央区 Central | |
101 | 坎帕拉Kampala | 1989 |
102 | 卢韦罗Luwero | 1989 |
103 | 马萨卡Masaka | 1989 |
104 | 姆皮吉Mpigi | 1989 |
105 | 穆本德Mubende | 1989 |
106 | 穆科诺Mukono | 1989 |
107 | 拉卡伊Rakai | 1989 |
108 | 卡兰加拉Kalangala | 1990 |
109 | 基博加Kiboga | 1991 |
110 | 纳卡松戈拉Nakasongola | 1997.3.20 |
111 | 森巴布莱Sembabule | 1997.3.20 |
112 | 卡永加Kayunga | 2000.7.1 |
113 | 瓦基索Wakiso | 2000.7.1 |
114 | Mityana | 2005.7.1 析穆本德 |
115 | Nakake | 2005.7.1 析卢韦罗 |
东部区 Eastern | ||
201 | 金贾 Jinja | 1989 |
202 | 伊甘加 Iganga | 1989 |
203 | 卡穆利 Kamuli | 1989 |
204 | 卡普乔鲁瓦 Kapchorwa | 1989 |
205 | 库米 Kumi | 1989 |
206 | 姆巴莱 Mbale | 1989 |
207 | 索罗提 Soroti | 1989 |
208 | 托罗罗 Tororo | 1989 |
209 | 帕利萨 Pallisa | 1991 |
210 | 布吉里 Bugiri | 1997.3.20 |
211 | 布西亚 Busia | 1997.3.20 |
212 | 卡塔奎 Katakwi | 1997.3.20 |
213 | 马尤盖 Mayuge | 2000.7.1 |
214 | 锡龙科 Sironko | 2000.7.1 |
215 | 卡贝拉马伊多 Kaberamaido | 2001.7.1 |
216 | Amuria | 2005.7.1 析卡塔奎 |
217 | Budaka | 2005.7.1 析帕利萨 |
218 | Bukwa | 2005.7.1 析卡普乔鲁瓦 |
219 | Butaleja | 2005.7.1 析托罗罗 |
220 | Kaliro | 2005.7.1 析卡穆利 |
221 | Manafwa | 2005.7.1 析姆巴莱 |
222 | Busiki | 2006.7.1 析伊甘加 |
北部区 Northern | ||
301 | 古卢 Gulu | 1989 |
302 | 阿帕克 Apac | 1989 |
303 | 阿鲁阿 Arua | 1989 |
304 | 基特古姆 Kitgum | 1989 |
305 | 科蒂多 Kotido | 1989 |
306 | 利拉 Lira | 1989 |
307 | 莫罗托 Moroto | 1989 |
308 | 莫约 Moyo | 1989 |
309 | 内比 Nebbi | 1989 |
310 | 阿朱马尼 Adjumani | 1997.3.20 |
311 | 帕德尔 Pader | 2000.7.1 |
312 | 永贝 Yumbe | 2000.7.1 |
313 | 纳卡皮里皮里特 Nakapiripirit | 2001.7.1 |
314 | Amolatar | 2005.7.1 析利拉 |
315 | Kaabong | 2005.7.1 析科蒂多 |
316 | Koboko | 2005.7.1 析阿鲁阿 |
317 | Abim | 2006.7.1 析科蒂多 |
318 | Dokolo | 2006.7.1 析利拉 |
319 | Amuru | 2006.7.1 析古卢 |
320 | Maracha | 2006.7.1 析阿鲁阿 |
321 | Oyam | 2006.7.1 析阿帕克 |
西部区 Western | ||
401 | 姆巴拉拉 Mbarara | 1989 |
402 | 本迪布焦 Bundibugyo | 1989 |
403 | 布谢尼 Bushenyi | 1989 |
404 | 霍伊马 Hoima | 1989 |
405 | 卡巴莱 Kabale | 1989 |
406 | 卡巴罗莱 Kabarole | 1989 |
407 | 卡塞塞 Ka | 1989 |
408 | 马辛迪 Masindi | 1989 |
409 | 鲁昆吉里 Rukungiri | 1989 |
410 | 基巴莱 Kibaale | 1991 |
411 | 基索罗 Kisoro | 1991 |
412 | 恩通加莫 Ntungamo | 1994 |
413 | 卡姆文盖 Kamwenge | 2000.7.1 |
414 | 基恩乔乔 Kyenjojo | 2000.7.1 |
415 | 卡农古 Kanungu | 2001.7.1 |
416 | Ibanda | 2005.7.1 析姆巴拉拉 |
417 | Kabingo | 2005.7.1 析姆巴拉拉 |
418 | Kiruhura | 2005.7.1 析姆巴拉拉 |
419 | Bulisa | 2006.7.1 析马辛迪 |
坎帕拉(Kampala)乌干达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国境中南部高地上,坐落在维多利亚湖北岸,城区距湖岸仅11公里,全城建筑在7个山头上,海拔119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166万。年平均气温23℃左右,4、5、9、10月份为雨季,其余为旱季。[1]
自然环境区域位置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的内陆国。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南苏丹毗连。总面积2415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9807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泽地为41743平方公里)。[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乌干达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国境,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
气候特征乌虽位于赤道线上,但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曾被丘吉尔喻为“非洲明珠”。年平均气温为22.3℃。10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间,3至5月、9至11月为雨季,其余为2个旱季。
水系分布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铜、锡、钨、绿柱石、铁、金、石棉、石灰石和磷酸盐等。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石油35亿桶、石灰石2300万吨、磷酸盐2.5亿吨、铁矿石1亿吨、铜418万吨、蛭石20万吨、硅藻土10万吨、玻璃砂100万吨、膨润土20万吨、盐2200万吨、高岭土2300万吨。
植物资源覆盖率为4%,产硬质木材,蓄积量达9亿吨。
动物资源资源丰富,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
水能资源潜力约2000兆瓦。尼罗河上的欧文电站是工业动力的重要来源,发电能力180兆瓦,设计新增200兆瓦的发电能力。
国家象征国名乌干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ganda)。国名由布干达族族名演变而来,意为“干达人之国”。又称高原水乡。
国旗乌干达国旗启用于1962年10月9日,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黄、红三色相间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宽条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圆地,其中为一只乌干达国鸟——皇冠鹤。黑色代表乌干达人民,象征黑人;黄色象征阳光;红色象征自由,三色组合的含义为阳光照耀下乌干达人民获得独立自由。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升旗仪式上,使用带国鸟图案的国旗;一般场合则用无国鸟图案的黑、黄、红的色条旗。
国旗国徽乌干达国徽是早在独立前的1962年由英王授予的。国徽中央的一枚梭形盾徽背靠着两支交叉的当地长矛。盾徽上部宁静美丽的维多利亚湖被风的手指缓缓拂过,微波轻荡;中部正午的太阳直射乌干达大地,它暗示着赤道线横贯乌干达国土;底部绘有一面镶有黄色花纹的皇家大鼓,象征乌干达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乌干达王国。
盾徽下面是特产丰富的绿色山岗,显示农业生产充满生机和活力;山岗上的咖啡树和棉花是维多利亚湖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丘岗中央河水正源源不断地汇入维多利亚湖。盾徽右侧绘有乌干达的精灵皇冠鹤,左侧是当地独特的公羊;盾徽下方的黄色饰带上用英文书写着乌干达人民的誓言:“为了上帝和我的祖国”。
国徽国歌《喔,乌干达,美丽之地》
歌词大意:啊,乌干达,愿上帝不弃,让我们把未来托付给你,为了自由我们永远站在一起。
人口民族人口数为4430万(2018年)。全国约有65个民族。按语言划分,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班图族群占总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干达(占总人口的18%)、巴尼安科莱(占总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个民族。尼罗族群包括兰吉、阿乔利等5个民族。尼罗-闪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琼等7个民族。苏丹族群包括卢格巴拉、马迪等4个民族。[1]
政治政体1995年乌干达宪法规定乌干达为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1986年穆塞韦尼执政后,结束了乌连年内战的混乱状态,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1995年后更名为乌干达全国运动,2003年改为全国抵抗运动组织,以下简称“抵运”)为核心的独特的“运动制”政治体制(为乌特有的一种党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党、民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许政党存在但限制其活动),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组成了以“抵运”为主,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政局日趋稳定。
体制2005年,乌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变。7月,乌就保留“运动制”或实行多党制举行全民公决,92.5%的民众赞成开放党禁,乌至此进入多党制国家行列。8月,乌议会表决通过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宪法修正案。2006年2月23日,乌举行首次多党大选,“抵运”候选人穆塞韦尼以59.28%的支持率再次当选总统。2011年2月18日,乌举行第二次多党大选。20日,乌选举委员会宣布穆以68.38%的得票率再次胜出。
宪法1995年10月8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2005年11月修改。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无任期限制;议会有权弹劾总统和罢免不称职的部长,总统的重大任命、决定和签署重要条约均应先经议会批准;成立由部分内阁成员和议员组成的国务委员会,负责解决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出现政治危机时充当总统顾问,并代表议会批准总统的任命。
议会1986年抵运政府成立后,由“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代行临时议会职能。根据1995年新宪法,乌于1996年6月选举产生新的议会,运动制拥护者获议会多数席位。2016年5月,乌干达第十届议会成立,共有427名议员,其中“抵运”294名,占议员总数的68.9%。议长丽贝卡·阿利图瓦拉·卡达加(Rebecca Alitwala Kadaga,女)。[1]
乌干达人政府本届政府于2016年6月成立,主要成员有: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Yoweri Kaguta Muveni)
副总统爱德华·塞瓦努卡·塞坎迪(Edward Kiwanuka Skandi)
总理鲁哈卡纳·鲁贡达(Ruhakana Rugunda)
第一副总理兼议会政府事务副主管摩西·阿里(Mos Ali)
第二副总理兼东非事务部长阿里·基伦达·基韦金贾(Ali Kirunda Kivejinja)
公共服务部长威尔逊·穆鲁利·穆卡萨(Wilson Muruli Mukasa)
财政和经济规划部长马蒂亚·卡萨伊贾(Matia Kasaija)
国防和退伍事务部长阿道夫·卡萨伊贾·姆韦西杰(Adolf Kasaija Mwesige)
内政部长哈吉·阿布巴克·杰杰·奥东戈(Haji Abubaker Jeje Odongo)
工程和交通部长莫妮卡·阿祖巴·恩特盖(Monica Azuba Ntege,女)
卫生部长简·露丝·阿曾(Jane Ruth Aceng,女)
农业、牧业和渔业部长文森特·巴穆兰加基·塞姆皮贾(Vincent Bamulangaki Smpijja)
能源和矿业部长艾琳·穆洛尼(Irene Muloni,女)
外交部长萨姆·卡汉巴·库泰萨(Sam Kahamba Kutesa)
教育和体育部长珍妮特·卡塔哈·穆塞韦尼(Janet Kataaha Muveni,女)
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卡欣达·奥塔菲雷(Kahinda Otafiire)
贸易、工业和商业部长阿梅莉亚·基扬巴德(Amelia Kyambadde,女)
水利和环境部长萨姆·切普托里斯(Sam Cheptoris)
土地、住房和城市开发部长贝蒂·阿蒙吉(Betty Amongi,女)
地方政府部长汤姆·布蒂梅(Tom Butime)
总检察长威廉·比亚鲁汉加(William Byaruhanga)
新闻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长弗兰克·托姆韦巴泽(Frank Tumwebaze)
旅游、野生动物和遗产保护部长伊弗雷姆·卡蒙图(Ephraim Kamuntu)
减灾和难民事务部长奥尼克·希拉里(Onek Hilary)
总统事务部长埃斯特·姆巴约·姆布拉库布扎(Esther Mbayo Mbulakubuza)
性别、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哈贾蒂·贾娜特·巴伦齐·穆夸亚(Hajati Janat Balunzi Mukwaya,女)
科技和创新部长埃利奥达·图姆韦西杰(Elioda Tumwesigye)
安全部长埃利·图姆维内(Elly Tumwine)
总理事务部长玛丽·布辛洁·卡鲁罗·奥库鲁特(Mary Busingye Karooro Okurut,女)
卡拉莫贾事务部长约翰·比亚巴甘比(John Byabagambi)
坎帕拉市政部长贝蒂·奥利弗·纳米桑戈·卡姆亚·图罗姆韦(Beti Olive Namisango Kamya-Turomwe,女)
不管部长哈吉·阿卜杜勒·纳杜利(Hajji Abdul Nadduli)
政府督导南卡比鲁瓦·森塔穆·露丝(Nankabirwa Sentamu Ruth,女)
常驻联合国代表理查德·恩杜胡拉(Richard Nduhuura)
内阁秘书长约翰·米塔拉(John Mitala)[1]
司法全国设高等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政府设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总检察长巴特·卡图里贝(BartKatureebe)。首席法官本杰明·奥多基(BenjaminOdoki)。
政党现有30多个注册政党,主要有:
(1)全国抵抗运动组织(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 -NRMO)简称“抵运”,执政党。1981年6月,穆塞韦尼创建反政府组织“全国抵抗运动”,其军事组织为“全国抵抗军”,政治组织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下设各级基层委员会。1986年1月“抵运”夺取全国政权,全国抵委会代行议会职能,各级抵委会取代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运动制”在全国确立。1995年9月,乌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运动制”延续到2000年,每五年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由全体人民就继续实行“运动制”还是改行多党制作出选择。
"香蕉王国"乌干达1996年6月,乌选举产生议会,取代全国抵委会的议会职能。2000年6月乌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保留“运动制”。2005年7月乌全民公决决定弃“运动制”改行多党制。至此,在乌实行近20年的“运动制”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抵运”遂转变为政党。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大选中,该党在议会中均获得绝对多数席位。
“抵运”的政治纲领通常被称为“十大纲领”,由穆塞韦尼制定,1984年7月颁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复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捍卫和巩固民族独立;建立一个独立、一体化、能自我生存的国民经济;恢复和改善社会公益设施,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地区;消除腐败和滥用职权;安置无家可归者和改善人民生活;与其它非洲国家携手合作,捍卫非洲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999年4月,“抵运”全国执委会在原有“十大纲领”基础上补充了环境保护、就业、扶贫等纲要,使之扩充为“十五大纲领”。
(2)民主变革论坛(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议程组织、议会鼓动论坛和全国民主论坛于2004年8月8日合并组成,简称“论坛”,最大反对党。口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该党吸收了乌前军队司令蒙图、前国家安全局长普科尔等曾居运动政府要职的运动元老和重量级政客,并推举比西杰为其临时执委会主席。该党与保守党、正义论坛和社会民主党组成“党际联盟”,推举比西杰为其共同候选人参加2011年大选。比得票率26.01%,仅次于穆塞韦尼。2016年,比代表民主变革论坛再次参加总统选举,获得35.37%的选票。
(3)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反对党,成立于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干达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响较大,在国际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冈等西方国家青睐。1961年在大选中获胜,组成第一届乌干达自治政府。翌年在议会选举中败给人大党与卡巴卡耶卡党的联盟。1969年12月被人大党政府取缔。1973年,该党宣传书记保罗·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国,在美重建民主党。后该党加入乌全国解放阵线并参加了阿明下台后的历届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开始陆续重建支部并恢复活动。信奉自由资本主义,主张议会民主;抨击“运动制”为一党专制,呼吁实行多党民主,并抵制了2000年6月举行的乌政体全民公决。
(4)乌干达人民大会党(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简称人大党,反对党,创建于1960年3月,由以奥博特为首的乌国民大会党激进派同民族进步党、乌干达人民联盟党合并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党两次成为执政党,奥博特两度出任总统。1986年1月“抵运”执政后,该党部分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抵运”政府。该党总体对“抵运”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并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体全民公决。
(5)保守党(The Con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为现名。1962年,该党与人大党联手参加大选获胜,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出任总统。1964年,该党被人大党排挤出内阁,穆特萨流亡英国。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反对政府集权,主张建立联邦,恢复保障联邦制的1962年宪法,实行多党制与议会上下两院制,但采取与“抵运”政府合作的态度。现任主席约翰·肯·卢克雅木齐(John Ken Lukyamuzi)。[1]
武装(1)上帝抵抗军(Lord’s Resistance Army,简称LRA)。1987年初,一名自称艾丽丝·拉奎娜(Alice Lakwena)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圣灵运动”(The Holy Spirit Movement—HSM)的旗号,活动于乌北部地区。后在政府军围剿下,拉奎娜逃往肯尼亚。
1989年后,“圣灵抵抗军”的残余分子由拉奎娜之弟约瑟夫·科尼(Joph Kony)领导的乌干达人民民主军(UPDA)残部所吸收,改称“上帝抵抗军”,驻扎在苏丹南部、刚果(金)东部地区,在乌北部地区继续作乱,扰乱社会治安。乌政府自1993年起开始了对上帝抵抗军的清剿。2002年3月,在苏丹政府的配合下,乌军进入苏南部对“上帝抵抗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北部安全形势得到较大改观。
乌干达2006年7月起,乌军与上帝抵抗军开始了时断时续的和谈,双方于2006年8月26日签署了20年来首个正式协议《停止敌对状态协议》,但谈判双方在很多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谈进程面临不少障碍。2007年,和谈形势趋于好转,乌政府军先后与上帝抵抗军签署新的停火协定和《责任与和解协议》,上帝抵抗军还首次派团赴首都谈判,乌北部安全形势继续改善。2008年3月26日双方签署了《监督与实施协议》,谈判正式结束。
但科尼以国际刑事法院未解除对其通缉、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为由,拒绝签署《最终和平协议》。2008年12月,乌军与刚果(金)、苏丹南方军队对上帝抵抗军采取联合军事行动,重创上帝抵抗军,其残余势力逃窜至中非共和国,已不再对乌北部构成威胁。2011年10月,美国宣布向乌及刚果(金)、中非、南苏丹派遣100名特种兵,协助四国打击上帝抵抗军。2012年3月,乌干达、南苏丹、刚果(金)和中非四国成立5000人的联合部队用于打击上帝抵抗军。2017年,乌干达从中非撤军。
(2)民主同盟军(Allied Democratic Forces-ADF)。其成员多为青年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声称要从运动制下解放全国并建立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姆波扎(Mpoza),原为政府军一名副营长。1997年乌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后,与刚果(金)政府达成谅解,刚果(金)协助乌军在两国边境共同围剿ADF,ADF遭毁灭性打击。
1998年,乌以追剿西部叛匪为名出兵刚果(金)东部,刚果(金)政府予以强烈谴责。ADF活动一度又趋活跃,以刚果(金)东部地区为依托,频频袭击乌西部有关地区,使乌西部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后乌政府军占领刚东部地区,获得较大战略纵深,切断了ADF的补给线,给予其重创。2017年以来,ADF再趋活跃,乌政府加大对其打击力度。[1]
政要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全国抵抗运动组织主席。1944年出生,巴尼安科莱人。1966至1969年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70年回国后任奥博特总统府研究助理秘书。1971年阿明上台后流亡坦桑,参加反对阿明的斗争。1979年阿明被推翻后任全国解放阵线执委兼会副主席,历任国防国务部长、国防部长和地区合作部长等职。
1980年创建“乌干达爱国运动”。1981年6月,穆与卢莱共同创建“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先后任副主席、临时主席、主席。1986年1月推翻奥凯洛军政府,就任总统兼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1996年5月在乌首次全民大选中当选总统,2001年3月、2006年2月、2011年2月和2016年2月四次蝉联。
曾于1989年、1996年和2004年访华,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5年3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2018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婚,有三女一子。[1]
经济概况乌干达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农业是乌干达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但生产力落后,需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乌干达政府欲通过社会经济改革,把乌干达从一个低收入的农业国发展为一个中等收入的繁荣国家。在乌干达国民经济中,粮食种植、建筑和批发零售是支柱产业。
2019/2020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42.1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72.2美元。
货币名称:乌干达先令。
汇率:1美元=3720乌干达先令。[1]
工业2012/2013财年乌干达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6.8%,占GDP总额的25.4%。建筑和制造业占乌干达工业产值的87%。其中,建筑业同比增长8.2%,占工业产值的61%,制造业同比增长4.2%,占工业产值的26.3%,此外,电力行业增长10%,对提高制造业产量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矿业则下降1%,仅占GDP的0.3%。
农业2012/2013财年乌干达农业增长1.4%,占GDP的22.6%。其中,经济作物产值同比增长3.9%,占农产品增加值的9.7%。乌干达主要经济作物咖啡,同比增长9.8%,占经济作物产品增加值的60%;粮食作物产值同比增长0.2%,占农产品增加值的52.5%;畜牧业、林业、渔业分别增长2.8%、2.8%和1.9%。
旅游业2013年乌干达入选撒哈拉以南非洲十大新兴旅游目的地,到乌干达动物保护区旅游人数达213949人次,同比增长17.5%,是乌干达野生动物管理局成立20多年以来,游客人数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西部伊丽莎白公元、北部默契森瀑布国家公园吸引游客人数最多。居世界银行估计,乌干达旅游产业达到10亿美元,占GDP的5.6%。
乌干达旅游财政金融乌干达财政部2012/13财年预算显示,乌干达可实现收入(含税收收入和原著)33.27亿美元,同比增加7.2%;全年财政支出41.91亿美元,同比增加13%。财政赤字8.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3.9%。乌干达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15.2%,财政支出方面,受薪资、社会福利支出、货物和服务、利息支付、补贴等方面支出增幅较快的影响,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率不断扩大。
外汇储备截止2013年12月,乌干达外汇储备为32.50亿美元,可以满足乌干达4.5个月进口需求,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官方外汇储备的最低标准。
文化语言乌干达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通用卢干达语等地方语言。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只有发音而无文字。其中,卢干达语是第一个拥有详细文字记载的书写语言,是乌干达中部百姓,包括首都坎帕拉,使用较普遍的一种当地语言。斯瓦西里语在乌干达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地区使用较普遍。
宗教乌干达全国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占总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兰教(11%),其余信奉东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习俗乌干达人普遍热情好客,以拥抱和握手表示欢迎。多数部族是在相互落座后再致敬问候,此时女士要跪着或略微屈身。 饮食注重讲究肴丰富多彩,注重菜肴味美适口。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辣味道。主食惯以饭蕉为主食,也乐于品尝面类食品。副食爱吃鱼、牛肉、羊肉、鸡、蛋类等;蔬菜喜欢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豆类等;调料爱用椰子油、棕榈油、花生酱、辣椒汁、丁香、玉果、咖喱等。中餐喜爱中国的粤菜、京菜、川菜。
节假日国庆日:10月9日;全国抵抗运动组织执政日:1月26日;建军节:2月6日。[1]
美食正餐吃一种叫做“马托基”的香蕉饭。“马托基”是以一种不甜的香蕉品种为原料,剥皮捣成泥状,蒸熟后拌上红豆汁、花生酱、红烧鸡块、咖喱牛肉。吃过“马托基”的人,普遍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因而它成了乌干达国宴的主菜。乌干达的“国饮”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发酵酿成,香甜醇厚。开宴时,将酒坛摆在桌上,坛顶插着1米长的草管,宾主吮管对吸。
军事“乌干达人民国防军”创建于1981年2月,当时称“全国抵抗军”,后称“乌干达人民抵抗力量”,抵运执政后改为政府军。1995年1月起用现名。1987年组建空军。军队统帅为穆塞韦尼总统,现任乌军总司令大卫·穆胡兹上将(Gen David Muhoozi)。[1]陆军约36000人、空军800人、海军400人。
根据乌政府与西方国家的有关协议,乌每年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
乌干达交通公路总长约7.8万公里,承担99%的客运和95%的货运。2008年机动车保有量约47万辆。2018年建成坎帕拉至恩德培机场高速公路,拟建设坎帕拉至第二大城市金贾的高速路。[1]
水运乌干达境内拥有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的大部分水域以及其他众多湖泊河流。除维多利亚湖开通坦桑尼亚BUKOBA和肯尼亚KISUMU至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运输线外,绝大多数湖泊及可通航河流水路运输未有效开发。
铁路总长1241公里。自1997年以来,铁路客运停止运营,但铁路运输仍为乌进出口货物的一种方式。货物运输量2005年达18.6万吨公里。乌干达有意将现有铁路升级改造为标轨铁路,分别连接肯尼亚、南苏丹、刚果(金)、卢旺达。[1]
空运截至2015年底,乌干达境内共有34个机场,其中4家有商业航线运营。恩德培国际机场是乌唯一口岸机场,距首都坎帕拉45公里,2014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449824人次和54856吨。[1]
社会教育乌干达实行英国教育体制:小学7年,初中4年,高中2年。
马凯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是乌干达规模最大的大学,位于首都坎帕拉。它在1922年成立时,只是一所技术学校;1963年成为东非大学一部份。1970年东非大学一分为三时,马凯雷雷大学成为一所独立院校(另两所为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和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现有22个系科,学院和研究所,本科学生约3万人,研究生约3000。
麦克雷雷大学为乌最高学府,始建于1937年,2002年在校生达3万人。此外还有姆巴莱伊斯兰大学、姆巴拉拉科技大学、东非基督教大学、乌干达烈士大学。
全国文盲率很高,农村女性为42.6%,男性为28%;城市女性为21%,男性为11.8%。自1997年起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政府为全国每户四个孩子提供免费小学教育。2001/2002财年入学人数突破720万,教师增加11431人,小学学生对教师比率为54:1。
2005年11月,穆塞韦尼在全国抵抗运动大会上宣布,自2006年起中学教育全部免费,乌成为非洲第一个普及全免费中学教育的国家。
乌干达运动员医疗乌干达医疗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和完善。据统计,乌干达医疗卫生只覆盖全国49%的家庭,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无法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乌干达医疗卫生系统分政策和私营两部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乌干达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9.3%,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23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药师1人;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5张。
体育乌干达首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56年,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加入抵制行列。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未获奖牌)结束,在所参加的13届奥运会中,乌干达总获1金3银2铜共计6枚奥运奖牌。伦敦奥运会上,乌干达的主要优势项目将是拳击和田径。
媒体共有10余种用英语和卢干达语出版的全国和地区性报刊,发行总量约10万余份。
主要报刊有:
(1)《新观察报》,唯一的官方英文日报,1986年5月创刊,其前身为奥博特第二届政府时期的官方《镜报》,现为日报,2005每期发行35186份。
(2)《警戒者报》,私营英文报纸,1992年创刊,现为日报,每期发行25000份。
(3)《友人报》,卢干达语日报,1911年创刊,是乌历史最久的报纸,原为天主教报纸,后由“友人”出版公司经营。
(4)《东非人报》,英文周报,1994年11月首次发行,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同时出版。
乌干达通讯社为国家新闻机构,设有地球卫星转播站。2005年11月,乌干达新闻部成立乌干达广播公司取代该通讯社。
乌现有4家广播电台,其中3家为私人电台。国家广播电台设有中、短、调频等波段,以英语、斯瓦希里语播音为主,另有卢干达语等30个部族语言的广播。2005年与乌干达电视台一起归乌干达广播公司管理,并改称“乌干达广播公司电台”。
乌干达电视台在6个乡镇设有转播台,覆盖全国。[1]
民生据《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乌人类发展指数(HDI)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61位。乌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582%,人均预期寿命53.45岁。出生率47.38‰,死亡率11.54‰(2011年)。
自20世纪90年代至2014年以来,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6年至2011年间,婴儿死亡率从1986年122‰降至54‰;孕妇死亡率从9‰降至4.38‰。2012年,乌成人艾滋病感染率约为6%。乌传染病风险较高,乡村地区儿童大多营养不良。2010年底,乌北部爆发黄热病疫情,造成数百人感染,50多人死亡。2012年7月,乌首都附近爆发埃博拉疫情,造成17人死亡。[1]
乌干达运动员外交对外政策乌干达与13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加入4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在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常设机构,在10个国家和地区设荣誉领事。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重视同西方国家关系,但是反对外部干涉。倡导非洲联合振兴,推动地区一体化,主张非洲联盟和此区域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调解刚果(金)、南苏丹、布隆迪等地区热点问题,是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最大出兵国,是非洲最大难民接收国之一。
现为非盟安理会改革十国元首委员会和非洲气候变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会成员,东非共同体轮值主席国,是英联邦、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和政府间发展组织(IGAD)等组织成员国。[1]
对外关系同美国的关系
乌、美两国关系密切。乌系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接受美援最多的国家之一,亦是美《非洲增长和机遇法》受惠国之一。美2010年向乌提供5.26亿美元发展援助,并从总统救助艾滋病应急计划(PEPFAR)中向乌提供2.85亿美元援助。乌支持由美领导的国际反恐行动,美亦将乌国内两支反政府武装—上帝抵抗军和民主同盟军列为恐怖组织。
2003年6月,穆塞韦尼访美,会见布什总统,双方签订乌不将美国公民引渡给国际法庭的《国际刑事法庭豁免协定》,美宣布将乌列为首批享受美国150亿美元艾滋病专项基金的非洲国家之一。2003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乌干达,双方就地区及国际形势等进行了讨论。2003年11月,穆塞韦尼总统对美进行工作访问。2004年6月,穆塞韦尼总统赴美出席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非洲问题对话会,并出席前总统里根的葬礼。9月,穆塞韦尼总统赴美出席乌干达北美协会组织的年度侨民大会,接受华盛顿州荣誉国民称号。
2007年10月,穆塞韦尼访美,会见布什总统,就乌国内安全形势、经贸合作、防疟和艾滋病等问题交换意见。自2007年以来,美已向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出兵国乌干达和布隆迪提供超过1.85亿美元军事援助。2011年1月,美国国际开发署驻乌代表表示,美将在5年内向乌提供1.5亿美元,在乌建设10个小麦、大豆和咖啡仓库。同月,美国非洲司令部指挥官沃德访乌并会见乌军司令阿隆达。2月,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访乌并会见穆塞韦尼总统。10月,美派遣100人军事顾问团帮助乌、中非、南苏丹和刚果(金)等国打击上帝抵抗军残余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情报支持,并不直接作战。
2012年1月,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访乌并会见穆塞韦尼总统。8月,国务卿希拉里访乌并会见穆塞韦尼总统。2013年,美国向乌提供7.23亿美元援助。2014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乌颁布《反同性恋法》实施进一步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相关人员进入美国、取消军事演习、消减支持乌警方的资金及将本用于乌医疗机构的援助资金转向其他国家等。2015年7月,美总统奥巴马访问埃塞俄比亚期间集体会见穆塞韦尼总统等。
2016年,美国多次公开指责乌干达政府在大选前后侵犯公民和媒体自由,威胁将重新审议乌是否具有享受《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提供的对美优惠贸易待遇资格。乌政府新闻部长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方对乌内政指手画脚。2017年9月,穆塞韦尼总统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美对乌融资额为9.71亿美元。[1]
乌干达总统和军队高官同英国的关系
英为乌前宗主国,对乌有传统影响,两国关系一直友好。穆塞韦尼总统曾多次访英。英每年向乌提供约6000万美元援助和200多个奖学金名额。1999年12月,英宣布免除乌2250万美元债务。2004年12月,英宣布向乌提供2.57亿美元无偿援助。2005年,英国政府以乌政治过渡进程缺乏透明和民主为由,宣布暂停对乌的500万英镑援助(170亿先令)。但英对乌的援助项目、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实际投入仍在增加。
2007年11月,第三十六届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在乌首都坎帕拉召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乌进行了国事访问。2014年5月,穆塞韦尼赴英出席英国-乌干达商业论坛,2017年5月赴英出席索马里问题伦敦国际会议。2018年4月赴英国出席第25届英联邦首脑峰会,其间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1]
同法国的关系
“抵运”政府执政以来,乌、法关系发展较快。法为乌经济复兴计划、医疗卫生、采矿业和供水工程等提供了大量援助。1992年卢旺达内战爆发后,法因乌插手卢内战曾一度中止对乌援助。1997年,法对乌干涉前扎伊尔内政表示不满。1998年法公开谴责乌出兵刚果(金)。为缓和与法国的矛盾,改善双边关系,穆塞韦尼总统2001年和2002年多次访法,法国外长等官员也多次访乌,双边关系得以快速改善和发展。法是乌重要援助国和乌产品重要出口市场。[1]
同苏丹的关系
乌苏关系曾长期不睦,两国相互指责对方支持各自国内的反对派。1995年4月乌宣布与苏断交。2001年6月,两国宣布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2002年初,穆塞韦尼总统访苏,两国签署边界和安全协议,苏方允许乌军进入苏丹境内打击上帝抵抗军,乌政府也宣布不再支持苏人解,并劝说该组织与苏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同年,两国正式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2015年9月,穆塞韦尼总统访问苏丹,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克服障碍,开启双边关系新篇章。2017年11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乌,双方重点就南苏丹安全形势交换看法,就协调配合推进南苏丹和平进程达成一致。[1]
同刚果的关系
1997年,乌曾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前扎伊尔蒙博托政权,乌同刚果(金)关系一度十分密切。后来乌指责卡庇护乌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恶化。1998年8月,乌支持刚反对派与政府开战,并直接出兵参战。1999年7、8月间,刚冲突各方签署卢萨卡停火协议后,刚问题转入政治解决阶段。
2001年10月,乌开始撤出驻刚军队,并于2002年9月恢复与刚的外交关系。2003年2月,穆塞韦尼总统和刚总统约瑟夫·卡比拉会晤,决定增设伊图里和平委员会,以便在乌从该地区撤军后维护该地区和平与安全。4月,乌、刚和卢旺达总统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刚果(金)和平进程地区峰会。5月,乌完成从刚全部撤军。10月,刚地区合作部长访乌,双方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互派大使,并承诺加强安全合作,不准对方的反政府武装在各自领土上活动。11月,两国总统同意就刚指控乌对其进行武装入侵而上诉国际法院案达成庭外和解。
2004年5月,两国民航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恢复自1998年以来中断的商业航班。2006年4月,刚果(金)指责乌驻刚果(金)大使曾参与掠夺刚东部资源,乌随即召回驻刚果(金)大使,拟新派的大使则未得到刚认可,而刚也不愿向乌派出大使。2007年3月以来,乌多次要求刚果(金)对清剿其境内的乌反政府武装予以配合。9月,两国总统在坦桑尼亚进行会谈,签署涉及双边安全、外交和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多个协议,同意尽快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12月,两国外长签署联合公报,决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乌干达、刚果(金)和苏丹三方对盘踞在刚果(金)贾兰巴公园的上帝抵抗军予以毁灭性打击,科尼率残部逃窜至中非共和国。2009年3月,穆塞韦尼总统和卡比拉总统在乌刚边境会晤。8月,两国互派大使,双边关系全面恢复。2011年2月,乌、刚果(金)国防部长、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代表在乌举行为期三天的防务与安全会议。刚果(金)和联合国同意继续跨境打击上帝抵抗军和联合民主阵线叛军。
乌干达孩子2012年,刚果(金)东部局势再度紧张,乌参与斡旋,推动叛军与刚政府和谈。2017年12月,乌打击盘踞在刚果(金)东部的乌反政府武装民主同盟军,乌方表示打击行动事先经过两国政府高层沟通协调。2018年7月,乌刚两国军队因“非法捕鱼”在爱德华湖上发生冲突,造成乌4名士兵死亡、30名渔民死亡或失踪。[1]
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乌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关系良好,肯蒙巴萨港和坦达累斯萨拉姆港是乌货物主要进出口港。肯是乌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三国是东非共同体创始国,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建立关税同盟,2010年建立共同市场,并计划最终建立东非联邦。乌肯正在探讨携手打造连接坎帕拉、内罗毕、蒙巴萨等两国重要城市的东非铁路网北部走廊,乌坦已就建设从乌干达阿尔伯特湖区油田至坦桑尼亚坦噶港的外输石油管线达成共识。
2017年2月,穆塞韦尼对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赴肯出席肯雅塔总统就职仪式。[1]
同卢旺达关系
1994年乌支持卢旺达爱国阵线夺取卢政权后,乌卢关系十分密切。1997年两国共同支持洛朗·卡比拉推翻蒙博托政权,1998年又联合支持刚果(金)反政府武装并出兵刚。但1999年8月后,双方在刚问题上分歧加剧,两国军队曾3次在刚东部发生冲突,致使关系恶化。2001年11月以来,双边关系趋缓。2003年9月,乌总统穆塞韦尼出席卢总统卡加梅的就职典礼。
2004年1月,两国总统在伦敦会晤。2月,乌内务部长访卢,同卢方举行第二届两国政府间联合委员会会议。2005年9月29日,两国就遣返在乌的25000多名卢难民进行了商谈。两国关系基本平稳。2011年12月22日至26日,卢总统卡加梅访乌,其间与穆塞韦尼总统共同出席了欧盟援助的乌卢两国边境公路开工仪式。
2012年1月25日至27日,卡加梅对乌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乌、卢举行两国联合常设委员会第十次会议。12月,穆塞韦尼总统访问卢旺达并出席卢爱国阵线成立25周年庆典活动。2018年3月卢总统卡加梅访乌期间,双方否认乌卢关系紧张,同意加强在情报安全及基础设施等发展领域的沟通。[1]
同布隆迪的关系
双方关系良好。1993年至2003年,乌干达参与斡旋布隆迪国内和平谈判。布隆迪是乌干达商品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两国均系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出兵国。2015年以来,布隆迪各党派围绕总统恩库伦齐扎“第三任期”问题激烈博弈。穆塞韦尼总统被东共体任命为布隆迪问题调停人,多次赴布斡旋,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乌认为东共体应在布问题上加强协调,坚持协商对话、政治解决。但一旦布局势持续恶化,应考虑向布派遣维和军队。[1]
同其他非洲国家的关系
2000年,穆塞韦尼总统出席了在开罗举行的首届非洲-欧盟首脑会议(4月)、在洛美举行的第36届非统首脑会议(7月)、在阿鲁沙举行的布隆迪和平会议(3月)、在阿鲁沙(7月)和内罗毕(9月)召开的布隆迪和平进程地区首脑会议(9月)。穆塞韦尼总统访问了利比亚(8月和11月)、尼日利亚(9月)、莫桑比克(11月)。布隆迪总统布约亚(1月、3月和9月)、吉布提总统古莱德(7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10月)、刚果(布)总统萨苏·恩古索(11月)访问了乌干达。
同中国的关系
中乌自1962年10月18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
自建交以来,中乌两国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自1962年至今,中国援助乌干达建设的成套项目主要有:奇奔巴农场、多禾农场、坎帕拉制冰厂、沼气池、食品陶瓷研究中心、国家体育场、渔场码头、外交部办公楼等。中国在乌干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主要领域为房屋和路桥建设。中乌贸易始于1960年。2012年两国贸易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中方出口4.95亿美元,进口0.43亿美元。中国对乌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从乌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皮革、芝麻、咖啡、棉花等。
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2005年4月,两国签署《关于中国公民自费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向乌提供525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2年全年乌在华留学生总数为636名。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下,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结成合作伙伴。1983年至今,中国已向乌派出15批医疗队共147人,2012年在乌医疗队员8人。
旅游尼罗河源头尼罗河长6690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南,有两条干流:从埃塞俄比亚流向苏丹的称蓝尼罗河(Blue Nile),从乌干达流向苏丹的称白尼罗河(White Nile)。
乌干达在尼罗河各源头中,最远的是发源于布隆迪境内的卡盖拉河源头。卡盖拉河流经卢旺达和坦桑尼亚,注入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唯一的出口便是白尼罗河。
英国探险家斯皮克于1862年进入布干达(即今乌干达的布干达地区),他也是进入布干达的第一个欧洲人。经考察,他宣布位于维多利亚湖北岸金贾的出口处为尼罗河的发源地。后来,人们在斯皮克宣布为尼罗河发源地的地方立碑纪念,此地便成为著名的尼罗河源头。这里草木葱茏,风景秀丽,是乌干达的主要游览胜地之一。沿源头往下约10公里是布贾伽利瀑布。该瀑布的落差虽然不大,但河流曲折起伏,水势湍急,形成气势磅礴的梯级瀑布。
巴哈伊教堂巴哈伊礼拜堂座落于基卡亚山头,离坎帕拉市中心四公里。始建于1957年5月,1961年元月15日正式开放。堂高124英尺,穹顶直径44英尺,四周有门9扇,可同时容纳200人。堂周围绿茵环抱,风景优美。巴哈伊教是从伊斯兰教的巴布(Bab)教派中演变出来的特殊教派,又称大同教(World Faith)。
该教信徒包容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不同宗教的人士。教义认为大家无论教别、肤色、种族、贵贱,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共同谋求全人类的福祉。该教在世界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信徒约700多万,乌干达约有10万。
全球共有七座巴哈伊礼拜堂,欧洲一座(德国),亚洲两座(印度、印尼),澳洲一座(澳大利亚),美洲两座(美国、巴拿马),坎帕拉礼拜堂为非洲仅有的一座。七座礼拜堂建筑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赤道圈赤道圈位于首都坎帕拉以西约80公里处,是东西公路干道必经之处,因正位于赤道线上而得名,是乌有代表性的独特景致之一。赤道圈为一副直径约2.5米高的环型标志建筑,设计独特,分居公路南北两侧,遥相呼应。赤道圈顶端有“Equator” (赤道)标记,下方有标线划分南北,旁边有工艺品店。游客常慕名前来,驻足欣赏,合影留念。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2:1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干达(总统制共和制国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干达(总统制共和制国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