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中文名汉族
别称华夏族/炎黄子孙/汉人/华人
来源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
人口数量约13亿
分布区域中国以及之外的世界各地
起源汉族黄河中下游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胜利并称雄于中原。汉族世称“炎黄世胄”、“炎黄子孙”,其源盖出于此。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谓王朝之号,不宜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当云华夏。案《书》曰:“蛮夷猾夏”。《尧典》,今本分为《舜典》。《左氏》曰:“戎狄豺狼,诸夏亲昵。”闵元年。又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定十年。又载戎子驹支对晋人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论语》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说文》亦曰:“夏,中国之人也。”则华夏确系吾族旧名。然二字音近义同,窃疑仍是一语。二字连用,则所谓复语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二语,意同辞异,古书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列子》黄帝梦游华胥,附会为汉族故壤,未免失之虚诬。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史记·六国表》。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且炎刘不祀,已越千年。汉字用为民族之名,久已不关朝号。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1]
夏部族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华夏氏族—夏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族源关系。《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
商部族起源商族又名殷人,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商族最早生活在哪里,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普遍的观点认为是黄河下游。在甲骨文中,“华”与“夏”二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偰xie)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
《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为: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安徽省亳州市),赐姓子。
周部族起源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族的外祖世系就是姓姜的炎帝部落。而周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族的父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楚部族起源在南方崛起的楚族也与黄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辖地为湖北,还有湖南、河南、重庆、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秦部族起源在陕西一带崛起的秦人也与黄帝关系密切,秦国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随到传说中的颛顼帝。《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奖励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却说这个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有大费的辅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听后便赏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还给他娶了一个姓姚的美女。从此,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鸟兽大多驯服,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大费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这就是嬴姓的由来。因为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伯益)。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则向东逃往奄国。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后严厉地惩罚了参与叛乱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迁成为秦人的先祖。
总结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的族源关系,所以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有着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所谓的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汉化成了南方汉族。南方汉族的父系全部来自中原汉族,母系有南方原住民成分。
夏人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了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商人汉族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和“不常厥邑”的流动生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诗经·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商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
商人自契受封于商地,其子孙开始于商地生息、繁衍。为保持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必须的地力和商业贸易的便利,其间要经常性的迁徙,到商汤灭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规模迁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区域和空间很大,《诗经》说其“海外有载”,势力范围达到了海滨。契为殷商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业,所以《国语》说契(玄王)勤于商事,经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汤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为始祖,所以后世又称契为殷契。“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周人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的原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楚人简介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与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河南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并成为周文王的老师。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活动,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起源汉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华”与“芈”这两个字的写法十分相像。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
族源楚人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楚王族、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为核心。当地的荆蛮居民一部分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楚国建立以后,有从中原地区大规模招商移民的“徕民”政策。
楚人与汉水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荆蛮、濮、苗蛮等原始民族杂居,东周以后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中国通史》第四章/列国的兼并: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结合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百工,起兵争王位。经四年战争,子朝兵败,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自然也有百工),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在这三个中心地区,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李耳创道家学派。
文化与认同从楚人形成的过程来看,楚文化的性质也不是独立于炎黄文化系统之外的单独的体系,而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化以商周文化为核心。两周时期的楚器,铭文可以代表楚国的文字风格。与中原各国的文字相比,楚文字在字形与笔划的增减上有所不同,但确实与中原各国的文字是一脉相承的文字系统。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可以从一方面了解楚文化的渊源。
文化的认同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器铭文反映了楚王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传承关系。风俗和礼仪同样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楚国礼器保留有明显中原文化风格。楚贵族中后期大体上一直坚持周礼所规定的礼制,表明其对姬周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认同。
起讫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朝的驱逐下,楚人祖先季连带领族人开始南迁。南迁后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并以中原商周文明为基础吸收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缓慢发展着楚文化。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并成为周文王的老师。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刚建立的楚国是个很小的国家,仅二十多平方公里。
楚熊渠时期,楚国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楚国相继灭掉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诸侯国。在迫使随国臣服以后,又灭掉了息国。并挥师北上,攻打了蔡国和郑国。之后占领了从川东、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楚成王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大力开拓江南。前655年以来,先后灭贰国、谷国、绞国、弦国、黄国、英国、蒋国、道国、柏国、房国、轸国、夔国等诸侯国。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楚自此称雄中原。楚庄王时期灭庸国,讨伐“陆浑之戎”。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楚国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秦人简介汉族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周公亲自率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叛军,并严厉地惩罚了参与叛乱的人。除了大量杀戮之外,还将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驱赶他们离开故土。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出故地,其中一部分人被迁往黄、淮一带。另一部分人则被集体从东方迁到西方,去西周的西部边陲”戌边“,也就是秦人的祖先。此时整个嬴氏部族都论为了奴隶。
“清华简”研究显示,秦并非出自西戎。考古发现早期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与“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相印证。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是商末战乱时西迁的华夏族。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一块铭文,上面记载秦王族是黄帝之后。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有“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的字样。帝颛顼号高阳,是黄帝的孙子,这有力地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华夏族,与《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
而且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徕民”政策,从山东六国招引了二三百万人口到达地广人稀的秦国。所以说秦为戎是极其错误的,更何况秦人和戎人从来不视对方为己类。秦人以华夏自居,奉炎帝和黄帝为始祖。比如: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此外,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的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否定了历来认为的“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论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伯益十六世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
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
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国超过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战和公元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赵军损失四十万左右兵力,秦国威震天下。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登基,于公元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秦人势力扩张表秦穆公时灭西戎12国;
前316年灭巴国、蜀国;
前272年灭义渠;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赢政(赵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备注: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汉族别称)为主体的大一统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之前发现的都是华与夏的单称,且两字多次相互通用,皆为华夏之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扩张到了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
战国时期的部族融合以比春秋时期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楚人的祖先本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后与南方土著部族产生融合,并以中原商周文明为基础吸收当地其他部族的文化,缓慢发展着楚文化。
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的各民族与华夏族产生了一定的融合。
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非华夏部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
分裂走向统一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华夏族内部群雄割据、纷争四起,最终四分五裂。而秦始皇统一七国建立秦朝又使华夏族从分裂走向了统一。秦始皇采取推行了郡县制,制订了“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虽然秦王朝只有15年国祚,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商业网,使得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华夏民族因秦王朝而又得名“秦人”,西域各国及周边国家也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后来被人们遗忘了,但是“秦”(Chin)作为中国的名称却流传下流,成为印度及欧洲多种语言中中国的语源,如英语“China"。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卫满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从而使汉人这个词汇又成为华夏族区分自己与其他民族的称呼。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称,其下包括了“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
发展汉族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不是所谓的是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从而形成南方汉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华夏集团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因为汉族自古以来就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被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在汉族总人口中比例较底。民族同化并不是汉族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现代兴起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南北汉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学术上的汉族起源汉族源于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个民族的文化逐渐由北向南扩散到了中国南方。那么,究竟是大规模人口迁徙带动了汉文化的流动,还是汉文化自身在静止不动的人群间扩散?最新研究发现,答案就藏在11.6亿汉族人的基因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人数约占我国总人数的93%,占世界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汉族大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居住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华夏部落。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汉族人逐渐向南迁移,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直至台湾岛和海南岛。汉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北方移民与当地居民不断通婚,北方先进的文化不断向南方扩散,汉民族在交融中逐渐形成。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2:1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族的起源(汉族历史的起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族的起源(汉族历史的起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