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系由岛屿相互连接而成的岛连岛。位于福州市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相望、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面积274.33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平原和台地。最高点君山海拔438.7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夏长冬短、风大、雨少、蒸发强为特色。
河流短小,属时令性溪流。海岸曲折,有娘宫、竹屿口、苏澳、澳前等港口。水产资源丰富,是福建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岛上海蚀地貌丰富多姿,为国内所罕见,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岛屿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占平潭县总面积的72%,以形似坛、兀峙海中得名。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简称“岚”,别称“东岚”,旧称“海山”。
海坛岛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有三十六脚湖、石牌洋礁、仙人井、一片瓦和壳丘头遗址,有龙凤头度假村和坛南湾海滨浴场。
至2013年底,海坛岛总人口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20‰,人口密度1065人/平方公里。
中文名海坛岛
外文名Haitan island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毗邻台湾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面积274.3 km²
所属地区福建省
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400
人口数量41 万(2013年)
著名景点半洋石帆、海坛天神、海坛古城、南寨石林
火车站平潭站
车牌代码闽K
方言闽东话
名优特产白沙蝴蝶干、平潭贝雕、平潭对虾
概述海坛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境内,为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海坛岛处在福建省东部沿海,状似奔马,以形似坛、兀峙海中得名,是素有“千礁岛县”平潭的主岛,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别称“东岚”。西与福建省一衣带水,东濒台湾海峡,北望台湾省的白犬、马祖列岛,距台湾仅68海里,全岛陆域面积267平方公里。
海坛岛地势低平,中部略高,最高点君山海拔434.6米,以丘陵,平原为主。地貌由白垩系石帽山群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砂砾岩、粉砂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等构成,并有第四系海积平原和风积砂堆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三十六脚湖。岛上海蚀地貌十分典型,有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风动石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等,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球状自然风化造型巨型石神海坛天神、举世无双的天下奇观石牌洋以及素有“石兽世界”之称的南寨石林群,还有“东海仙境”海蚀造型系列景观,其中仙人井、仙人峰、仙人台、仙人洞以及金光灿烂、神奇莫测的“金观音”,雄奇瑰丽,神秘诱人。
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滨沙滩,是全国独有的标准沙产地。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清澈湛蓝,是天然绝佳的海滨浴场,面积大而相互连接,背后成片的防护林带郁郁葱葱。
海坛岛是我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旅游资源个性鲜明,奇特度大,生态环境优越,旅游环境容量大,特色旅游功能强,符合国际“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旅游发展新趋势,是我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兼具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等多层次功能的海岛旅游胜地。
历史沿革海坛岛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闽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闽越国;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属会稽郡南部都尉。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属会稽郡侯官都尉。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属会稽南部建安郡侯官县。
晋属晋安郡原丰县,隋属建安郡闽县。唐属泉州长乐县。
五代十国、宋朝时期,属福清县。
元代时期属福清州,明属福清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县丞移设于平潭,海坛岛属平潭县。
嘉庆三年(1798年)海坛岛及周围9岛置平潭海防厅,直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厅置平潭县,属福州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四专署,1983年,随平潭县划归福州政府管辖。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平潭县改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岛属“平潭综合实验区”。
行政区划截至2012年,海坛岛属平潭综合实验区管辖,该岛辖7镇,4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
气候特征海坛岛处在南亚热带北界,气候温暖,县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19.0~19.9℃。最热月7~8月,月平均气温27.0~28.2℃;最冷月2月,月平均气温9.7~10.8℃。历年极端最低温0.9℃,≤3℃日数平均仅0.5天;极端最高温度37.4℃,≥30℃日数平均为20.9~68.4天(1960~1968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气温年较差17.0~17.7℃,日较差3.6~4.8℃,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分别偏小2~3℃和4~5℃。春温回升迟,秋温下降慢,春温低于秋温,海洋性显著。
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平潭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偏北风频率占90%左右,夏季6~8月偏南风频率占50%左右。春秋两季风向多变,仍以东北风为主。全县年平均风速6.5~8.5米/秒。君山顶年平均风速为13.9米/秒。全年≥8级大风日数,中部90天左右,沿海130天左右。影响平潭台风每年3~5次,最多达11次,强度比内陆大,常达40米/秒以上。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大风出现。
各地年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全年82%的降水集中在3~9月,其中5~6月梅雨占34%,而10~2月5个月降水量仅占18%。多年平均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三分之一,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夏秋旱十分突出。其中连续30天以上无透雨的大夏旱,约占总年数的60%;连续40天以上无透雨的大秋旱,约占总年数的40%。
位置境域地理环境海坛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大约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市、福清市、莆田市为邻,南近莆田市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距福州128公里,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成为中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福清市相望,为平潭县主岛,面积为267.1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由白垩系石帽山群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砂砾岩、粉砂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等构成,并有第四系海积平原和风积砂堆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三十六脚湖。岛上海蚀地貌十分典型,有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风动石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等,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地势低平,中部略高,最高点君山海拔434.6米。以丘陵,平原为主,海岸曲折,长204.45公里。
海坛岛的位置海域环境海域位置海坛岛,位于台湾海峡与海坛海峡之间。台湾海峡,位于北太平洋西侧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峡。平潭处于台湾海峡北端西侧。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40公里,系亚洲大陆板块的一部分,因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断裂陷落而形成。地势大致自西向东倾斜,海底阶地、峡谷、浅滩和水道等地貌形态多样。
海峡南北端较深,北部一般在100米左右,南部可达400~600米;中南部(东山至澎湖一带)较浅,约40米左右,有的仅10米。海峡底层蕴藏丰富的石油及砂矿资源。
海峡两岸都有河川注入,水质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已查明硅藻类有594种、浮游桡足类211种、底栖生物约500种,为鱼类繁殖和渔场形成提供优越环境。由于海峡地处太平洋西部北航线的要冲,交通方便,有利于两岸港口的对外交往。
海坛海峡,在福州市东南,因处大陆与海坛岛之间,故名。南北长约40公里,宽3.3~10公里。两侧海岸曲折,多港湾岬角。水深一般5~30米,中部有5米以下浅水区,可航宽度在300~3000米之间。
海峡沿岸溪河注入有机物和浮游生物,适宜于发展海上养殖。由于是闽中海上交通要道,两侧均建有港口码头。平潭的苏澳港、竹屿港、娘宫港以及金井码头凭借海峡与福清、长乐、福州及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沟通。
海域水文海域年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19.4~20.1℃,以8~9月为最高,月平均26.3~27.0℃;2月最低为11.2~12.0℃。东澳最高水温为31.6℃,出现于1960年7月;最低水温为6.8℃,出现于1968年2月。冬季水温比气温偏高0.9~3.1℃,夏季水温比气温偏低0.8~1.7℃,春、秋季时高时低,差值很小。
海水盐度年平均值为30.46‰~31.89‰,以7~8月为最高,11~2月为最低。夏季最高达34.87‰~35.87‰,冬季最低值为5.84‰。
平均海平面为3.77米(1933~1989年),最高7.80米,出现于1969年9月26日,因台风正面袭击,造成风暴潮。海域属半日潮类型,每昼夜出现2次涨潮和2次落潮。一涨一落历时12时24分,在正常条件下,每潮向后推迟48分钟。潮汐活动每半个月轮回一次,即农历初一与十六日略同;但潮汐的实际时间与水位高低,又因天文、气候、风力、风向影响,致使每个轮回略见差异。[3]
海域潮流变化较复杂,最大潮为7.517米,小潮为3.019米。浅海的涨潮由东向西,或东北向西南,落潮相反。主要是来复潮,个别是直线流。水深40米以内的沿岸海域的潮流为西北、东南流。南部受兴化湾径流影响,潮涨三分时为东北流,七八分时为西北流;退潮时为西南流,退五分时为南流。牛山岛以北海域为东南流,流时长;牛山岛以南为南流,流时短。水深60米以外的台湾海峡涨潮为东北流,退潮为西南流。
据1961~1984年测定,浅海涨潮流速为21~66厘米/秒,落潮流速为30~70厘米/秒。1981年在8个乡61个点测得平均流速为0.161米/秒,最小0.082米/秒,最大1.763米/秒。
平潭海域远离大陆,海面水色多为蓝色,清澄,透明度大。但近、浅海春季或因连续大南风,或因径流量大,呈白米水色。来自闽江、木兰溪、荻芦溪、龙江的年径流量约800亿立方米。
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福清市相望,为平潭县主岛,面积为267.13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地质构造海坛岛地区,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属华夏构造体系。在区域构造上,平潭位于武夷—戴云复式隆折带东侧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东与台湾海峡沉降带相邻。
通过卫星遥感信息处理,认为平潭地质构造背景,属于平潭—东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其基底由前泥盆纪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层组成,受燕山早期至晚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形成以燕山晚期为主的火山构造和断裂构造格局,成为比较完整的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构造块体。
根据福建省卫星影像地震构造显示,平潭县处于福建省最大的活动断裂构造带北北东—北东向的长乐—诏安带的东北端。长乐—诏安断裂带的主断裂形迹大致沿闽江口—长乐—福清、惠安、泉州、厦门至漳浦、诏安一线出露,总长度大于350公里,宽度约40公里,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期,明显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
长乐—诏安带的东侧两条活动断裂穿过海坛岛域内:第一条为平潭县东南—东山县兄弟屿断裂线,位于离大陆30公里,水深40~50米等深线附近的海域,断裂线状界面清晰。第二条为平潭县平原乡—东山县澳角断裂线,切过海湾,是沿海丘陵岛屿链带和平原台地区的界域。平潭北部海域诸岛,又受福建北西向活动的断裂带南平—福州断裂控制,呈条带状排列。
通过对断裂活动产物形成年代鉴定,平潭断裂活动年代以第四纪中更新晚期为主,即大约在距今12~27万年间有过明显活动,至全新世(1.0万年)趋于稳定。
地势海坛岛陆地面积267.13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其北部呈现南北走向的三条的丘陵带,并间以松散的堆积平原。全县最高峰——君山,海拔434.6米,并列有200米以上丘陵7座和芦洋埔、至凤洋等平原。芦洋埔为县内最大的沙积平原,面积30.23平方公里。
君山东有王爷山(196.3米)、大澳埔;西有龙头山(181.1米)和上攀洋、酒店洋。据地质考察,王爷山和龙头山原为岛屿,约在3~4万年前,王爷山与海坛岛相连;约在6000年前,龙头山和芦洋埔平原连接。
海坛岛中部多海滨平原,由风海堆积物发育形成,有燕下埔、龙凤头埔、七里埔等。
海坛岛南部多低丘。海拔在100~250米之间的低丘有13座,为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间有远中洋埔和苍霞洋、东昆洋等海积平原。较高的山丘牛寨山海拔234.6米。
由于地壳运动和泥沙淤积堵塞,在坛南湾内侧形成一个面积为190.52公顷的泻湖——三十六脚湖。
海岸(一)基岩海岸
分布于岛屿中半岛、岬角等突出部。主要在海坛岛东部,岸线长约340公里,有港澳220处,主要岬角10处。其特点是岸线曲折,基岩裸露,海岸狭窄,海蚀明显。
基岩海岸由花岗岩构成的多在苏澳、白青、潭东、敖东等乡镇的沿海及周围岛屿;由火山岩构成的主要分布在娘宫、流水、大练、东庠、草屿及君山北部海岸。
两种不同岩性形成的地貌形态差异较大,在花岗岩海岸地区,以低丘为主,风化强烈,加上海水的作用,坡麓往往堆满巨砾,形成石蛋和石河地貌,岩石表面可见海蚀遗迹;火山岩海岸地区,表面平滑,仅堆积沿节理风化的碎石和砂土,一般不留海蚀痕迹。
(二)沙质海岸
分布在海坛湾、坛南湾、长江澳及流水、芬尾等地区。岸线比较平直,海岸带低平,潮间带宽阔,海积地貌相当发育,往往形成沙嘴、沙堤和沙坝。海坛湾海滨沙滩长近70公里,沙滩岸线在2.5公里以上有8处。
(三)泥质海岸
主要分布于主岛西部风平浪静的海湾地带,坡度一般小于2度。西海岸淤泥滩处于潮间带之间,涨潮淹没,落潮出露,成为海蛎、毛蚶、花蛤等贝类的主要产地。
海湾苏澳港,在海坛岛西北岸,苏澳镇西。港湾三面陆地环抱,沿岸为花岗岩低丘。基岩海岸,岸线呈U形,长约2公里,口宽内窄,湾口向西敞开,宽0.7公里,纵深约0.8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港内水深2~3米,港外水深在10米以上,是天然避风港,建有码头,为平潭与福清、长乐海上交通的主要门户之一。
竹屿港,在海坛岛中部西岸,东距潭城镇约5公里。原是经海坛海峡进入平潭内港的一条港道,1959年12月筑堤堵口,平潭内港遂废而形成。港湾近似长方形,口宽0.5公里,纵深1.7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多泥沙底质,水深0.3~13.6米。岸线曲折,长达5公里。港内可泊500吨级货轮,是平潭县粮食、燃料等物资的主要转运港口。
娘宫港,在海坛岛西南突出部,西濒海坛海峡与福清小山东相峙,东北距潭城镇11公里。港口朝西,宽0.5公里,纵深0.25公里,面积0.08平方公里。水深3~10米。港内为泥沙贝壳质沙滩,低潮时多露出。北岸建有4座码头,总长73.4米;南岸建有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金井码头。娘宫港为平潭岛对外交通的主要港口。
观音澳,在海坛岛东南突出部,坛南湾东北侧,澳前镇西,西北距潭城镇约3.5公里。东、北部低丘环抱,为沙质、基岩海岸,岸线曲折,长6公里。港口向南,口宽内窄,宽3公里,纵深1.3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水深4~10米。建有500吨级深水码头,是中国沿海重要渔港之一,也是与台湾通航的重要口岸之一。
钱便澳,在海坛岛南,北距潭城镇约12公里。澳口向西,呈V形,口宽0.15公里,纵深0.2公里,水域面积0.025平方公里。多基岩海岸,岸线长约300米。沙底质,外沿水深3.3米。建有避风港防波堤和码头,班轮通草屿、塘屿。
流水澳,在海坛岛东北侧,西南距潭城镇9公里。多沙质岸,岸线长约1公里。北有光幼屿、红山屿及420米防波堤作屏障。港湾呈方形,南北长0.85公里,东西宽0.7公里,面积约0.72平方公里。沙底质。中部水深1.5~2.3米。港内设码头,可停泊500艘以上船只。
由白垩系石帽山群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砂砾岩、粉砂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等构成,并有第四系海积平原和风积砂堆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三十六脚湖。岛上海蚀地貌十分典型,有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风动石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等,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地势低平,中部略高,最高点君山海拔434.6米。以丘陵,平原为主,海岸曲折,长204.45公里。
岛陆水文海坛岛陆地水域总面积1456.74公顷,其中:溪流水域80.94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5.53%,全县有时令溪46条,宽不及丈,深不盈膝,溪流短小,独流入海;三十六脚湖面积190.52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13.01%,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全县共建有水库26座,总面积763.93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52.7%,蓄水2729万立方米;坑塘水域128.74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8.79%,有池塘895个,蓄水174万立方米;沟渠263.90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18.01%;水工建筑物28.71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1.96%。由于地形制约,水系极不发育,地表水量十分有限。
全县年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80.9毫米,但分布不平衡,北部与南部相差380.1毫米。由于平潭四面临海,大风频繁,水面蒸发快,年均蒸发量1917.4毫米。除梅雨季节外,其余各季节蒸发量都大于降水量,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比值(干旱指数)为1.13。全县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238万立方米,丰枯年份相差较大,丰水年(P10%)为19057万立方米;平水年(P50%)为10346万立方米;偏枯年(P75%)为7133万立方米;枯水年(P90%)为4856万立方米。
地理构造海坛岛位于福建省武夷—戴云隆褶带东侧沿海地带,即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邻闽东火山断拗带,东邻滨海断陷带,属中国东南沿海华夏古陆地质区域的一部分。
在中生代以前,闽东南沿海为一隆起区,自中生代侏罗纪后的燕山运动起,发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大规模火山岩浆喷发及岩浆岩侵入。由于遭受到强烈的构造应力挤压和左旋扭动作用,带内岩石普遍产生韧性剪切变形或破碎带,或破劈理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带等。经后期的岩脉活动和岩浆热液作用,上述变质带及其断裂大多数被酸性、基性脉岩贯入或被硅质充填与硅化作用所固结而稳定。
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壳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以及第四纪的世界性冰河期的影响,又导致陆海一系列的升降运动。升降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以继承性的隆起回升为主,局部地段沉降或相对稳定;差异升降活动幅度大,速率快;以竹屿口—县城为隆起中心,与其他的隆起或沉降地段成波浪式起伏状的构造形态;升降幅度和速率的差异反映断层和断块构造的差异。
至全新世早期,海坛岛礁仍因海侵而下降,但幅度不大,惟芦洋埔和七里埔一带同时受断陷的影响,下降最烈,海积—风积层厚度达40余米。从全新世中期开始,海坛岛岸转为上升为主,海岸线继续外移,岛屿面积不断扩大,整个海坛岛的雏形基本完成。这时期,三十六脚湖所在的古海湾在上升中因湾口为泥沙淤积而形成泻湖。近2000年内,芦洋埔在缓慢上升中形成为平原。
土壤植被土壤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据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土壤有6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属、34个土种。其共同特点是植被稀疏,土层薄弱,养分含量少。
砖红性红壤又名赤红壤,分布面积171.0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6%。其成土母质以坡积物为主。山顶脊部有残积物出露,风化层较薄,砾石多;山坡底部,风化层较厚,可达10米至数十米,其发育程度自上而下较差。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带。该土类有砖红壤性红壤、粗骨性砖红壤性红壤、赤土3个亚类,6个土属,7个土种。
滨海风沙土分布面积86.85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23.35%。主要分布于境内各个沙埔和澳口,是各种母岩风化石受流水、风力和海浪冲刷等作用淤积而成。其特点是脱水性强,易随风移动,砂层一般厚达数米至数十米。该土类有固定砂土、耕作风砂土2个亚类,4个土属,4个土种。
盐土分布面积13.06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3.51%,是海洋中的泥沙和生物腐烂体淤积于沿海港湾比较平缓地段而成,俗称海滩地。较集中分布于岚城乡、潭城镇的海滩地,中楼乡的盐田、韩厝及敖东乡的苍霞洋等地。该土类有滨海盐土和埭土2个亚类,3个土属,4个土种。
水稻土分布面积2.4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0.67%,较集中分布于大练、平原、中楼、流水、岚城、敖东、北厝的滨海平原及山垅、溪旁地带。该土类有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及盐渍型水稻土4个亚类,7个土属,4个土种。
红壤土分布面积1.66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0.45%。它与砖红壤性红壤相似,但碎石多,质地粗糙。主要分布于境内海拔300米以上高丘陵地带,如君山、杨梅山、虎头山。该土类只有粗骨性红壤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
潮土分布面积0.71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0.19%。它原是湖泊由溪沙冲积、洪积和风沙淤积而成,主要分布在平原乡上攀湖一带。该土类有潮土、砂土2个亚类,4个土属,4个土种。
植被处于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湿润,植被多为逆行演替的人工植被,种类少,群落结构单纯。
森林植被7大类型,10个群系,12个群丛,58个科,161种。其中乔木38科、113种;灌木及草本20科、48种。有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湿地松、黑松林;常绿阔叶林——木麻黄林、相思树;常绿针叶混交林——黑松、杉木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黑松、相思树和黑松、木麻黄及湿地松林等。山丘坡地生长的灌木有芝麻车桑子、蔓性千斤拔、算盘子、野牡丹、栀子等。
农作物有甘薯、大小麦、水稻、豆类、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14种粮食作物、28种经济作物和200种花卉。
在浅海滩涂和沿岸岩礁上,有海带、紫菜、鹅掌菜、石花菜、鹧鸪菜、江篱、红毛藻、羊栖菜、赤菜、海苔等153种海藻。
牧草以旱生草本为主,在草埔和低丘坡地上,生长鱼眉草、菌陈蒿、野苣、一枝黄花、野菊艾、飞蓬、狗尾草等13科38种,层盖度30%。
自然资源海域资源海坛岛周边,有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其中滩涂(大潮高潮区和低潮线之间)面积62.93平方公里;浅海(低潮线以下0~10米等深线)面积243.96平方公里;近海面积(10~80米等深线)1857.11平方公里。这些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滩涂主要分布在主岛西部的幸福洋、马腿洋、竹屿口、大安湾等地,由于受风面小,地势平坦,倾斜度小,潮间带长,潮流缓慢,底质多为沙泥或泥沙,适宜养殖各种贝类紫菜。幸福洋全长1980米,其中高潮区250米、中潮区1200米、低潮区530米,已成为平潭海洋水产养殖重点区域之一。东部和北部,无山峦屏障,沿海基岩被风浪冲刷剥蚀,地势较陡,潮间带短,一般为200~900米,利用率较低。
滩涂土壤构成中,粉砂占40.48%~82.41%,粘粒占7.23%~44.82%,砂粒占0.23%~12.56%。滩涂底质营养盐丰富,有利于各种贝藻类养殖。
东海岸以沙泥、泥沙为主,西海岸以泥沙、沙泥为主。可利用面积约7280公顷,主要是捕捞,其次是养殖。全县有三分之一的浅海面积可用于网箱、海带、贻贝、紫菜、挂蛎等养殖。平潭浅海面积大,水质好,海水营养盐和浮游生物丰富,海底以泥沙质为主,周围有众多的明暗礁,利于鱼类栖息繁殖,宜于发展海水养殖和定置网、地拉网和钓业等捕捞作业。
耕地资源据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平潭县坡度在0°~2°(含2°)的耕地有33130亩,占耕地面积的23.87%,主要分布于平原、芦洋、中楼、流水、岚城、潭城、敖东、北厝等乡镇;3°~6°(含6°)的有64909亩,占耕地总面积46.76%,主要分布于平原、流水、岚城、澳前、北厝等乡镇;7°~15°(含15°)的有35117亩,占耕地总面积25.30%,主要分布于敖东、潭城、中楼、流水、平原等乡镇;16°~25°(含25°)的有5176亩,占耕地总面积3.73%,25°以上的有474.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34%。
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在50~150公顷的乡镇有屿头乡、东庠乡、潭城镇、幸福洋垦区;200~300公顷的有白青乡;300~1000公顷的有岚城乡、芦洋乡、平原乡、中楼乡、澳前镇、敖东乡、南海乡、苏澳镇;1000~1500公顷的有流水镇、大练乡、国营防护林场;1500公顷以上的有北厝镇。
森林蓄积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乡镇有屿头乡、东庠乡、幸福洋垦区;1000~1500立方米的有潭城镇、南海乡、大练乡、白青乡、苏澳镇;3000~5000立方米的有中楼乡;5000~10000立方米的有流水镇、北厝镇、平原乡、敖东乡;10000立方米以上的有国营防护林场、岚城乡、芦洋乡、澳前镇。
资源生物资源海坛岛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由于近代遭受人为砍伐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竹林、木麻黄、灌木丛等,沿海地带有少量红树林、沙生草木等。
海坛岛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至2010年,海坛岛水生动物资源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海洋鱼类242种,海水虾、蟹类73种,海水软体动物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
矿产资源截至2010年,海坛岛矿产有花岗岩、石英砂、明矾、黄铁、铜、高岭土矿等,花岗岩储量约8亿立方米;石英砂储量16亿吨。
砂地资源平潭县砂地面积较大,基中海坛岛主要有:流水——龙凤头砂矿区:分布于流水半岛至潭城镇龙凤头一带,面积22.3625平方公里,矿区由于延伸范围广,下伏地形及动力环境差别较大,因此厚度与粒度等差别也较大。流水半岛北岸,位于北—北北东主风向上,动力条件强,西段山门前澳两端岬角突出,湾澳较深,有一定的砂质沉积,加上风力作用,内侧风积砂矿的厚度也较大;东段大澳,为侵蚀性红土台地岸,侵蚀明显,沉积较少,砂矿分布断续且厚度小;龙凤头地区沙滩平缓宽阔,潮间带长,砂矿粒径较小,林带前沿分布着高度1~2米左右的砂堤。
七里埔——洋中澳砂矿区:位于海坛岛南部,面积10.4196平方公里,占全县砂矿总面积12.66%。由于潮滩沉积明显,加上朝向东南,受东南风的作用,内侧风积砂矿堆积较快,七里埔淡水砂已延伸至三十六脚湖南岸。洋中澳南段为一连岛砂坝,北段有高度2米以上的砂堤。
海坛岛能源资源潮汐能
海坛岛海域平均潮差4.31米,可供潮汐发电10多处,年可发电约9亿千瓦时。
风能
海坛岛平均有效风速(4.5-27米)达6576小时,海上装机总量可达100万千瓦以上。
经济综述海坛岛以渔业为主,岛东牛山渔场为省内主要渔场。有中国标准砂、水产加工、制盐、内燃机配件、冷冻、造船等厂场。
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55.39亿元,比2012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2亿元,较2012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8.29亿元,比2012年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71.78亿元,较2012年增长24.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4.5:34.0:41.5调整为本期的22.7:31.1:46.2。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拉动情况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8.0%,拉动GDP增长1.0个%;第二产业贡献率为12.4%,拉动GDP增长1.6个%;第三产业贡献率为79.6%,拉动GDP增长10.4个%。
第一产业2013年,海坛岛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1亿元,比2012年增开4.8%。其中:种植业产值3.06亿元,同比2012下降4.9%;林业产值0.10亿元,比2012年增长7.6%;畜牧业产值3.49亿元,比2012年增长22.5%;渔业产值53.45亿元,比2012年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1亿元,比2012年增长1.4%。
第二产业2013年,该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3.24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12.4%,增速回落21.0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84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15.6%。全年工业增加值8.44亿元,比2012年下降8.7%;全社会用电量51619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5.7%;其中工业用电量4868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6.4%。
至2013年末,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0家,新增13家。
第三产业2013年,平潭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52亿元,比2012年增0.9%。
2013年,平潭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3亿元,增长7.5%。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60亿元,比2012年增长8.5%。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4.77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0%。“海峡号”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运送旅客21万人次。[1]
社会经济人口民族至2013年底,海坛岛总人口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20‰,人口密度1065人/平方公里。海坛岛主要以汉族为主,其它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发展规划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意见》指出,“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福建省委、省政府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海坛岛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位于海坛岛主岛中部的中心商务区,包括岚城组团、竹屿组团、潭城组团。重点布局发展高端商务、金融保险、行政办公、高尚居住及旅游服务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综合服务高地,成为发挥实验区整体功能作用、带动实验区及周边区域发展的核心区。
位于海坛岛主岛西南、东南部的港口经贸区,包括金井湾组团、吉钓港组团、澳前组团。重点规划建设两岸合作的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运代理、转口贸易及港口物流业,成为对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区域。
位于海坛岛主岛中北部的科技文教区,包括中原组团、幸福洋组团。规划建设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两岸合作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及应用基地,两岸合作的智能化示范新城区。
按照“突出重点、优势互补、高端发展”的要求,积极承接台湾及境外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发挥平潭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理念,积极发展精致农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科技等现代海洋产业,努力打造海峡西岸海洋经济示范基地。
发挥平潭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两岸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将海坛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休闲目的地。
以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等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依托海西、服务两岸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13年,平潭受理专利申请数52件,其中:发明类20件;实用新型类17件;外观设计类15件。全年专利授权数43件,其中:发明类5件,实用新型类26件,外观设计类12件。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有2家企业列入省级科技型企业,5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研究项目,7个商标列为省著名商标。
科技2013年,平潭受理专利申请数52件,其中:发明类20件;实用新型类17件;外观设计类15件。全年专利授权数43件,其中:发明类5件,实用新型类26件,外观设计类12件。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有2家企业列入省级科技型企业,5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研究项目,7个商标列为省著名商标。
科技文教区文化2013年年末全区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家,书刊零售店14家,音像制品零售店10家,印刷企业7家,网吧19家,娱乐场所20家,复印打字店10家。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总计演出862场次。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总计15.45万册。2008年以来,平潭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的重点科普活动达200多次,参与公众逾6多万人次。2013年,平潭和台湾共举行了3次两岸马拉松相关赛事。
商务区教育至2013年底,平潭共有幼儿园73所,适龄儿童12272人,学前入园率达95.6%,学前一年入园率保持99%以上;全区共有小学69所(其中新建7所),小学在校生271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区共有中学27所,中学在校生23697人;参加中考考生5050人,其中录取普高2686人,录取职业院校1068人;高中毛入学率92.5%;参加高考考生3720人,本科达线率60.5%,专科以上达线率97.8%。
中心商务医疗卫生截止2013年底,平潭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1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9家,乡镇卫生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村卫生所203家,企事业单位设置的卫生室13家,医疗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2家,民办医疗机构79家;共设置病床1132张,其中县直医疗单位77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3张,民办医院109张,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2.9张。拥有从业人员1495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编制1199人,实际在编1123人,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编制447人,实际在编339人,缺编108人。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2.88人,其中千人均医生1.2人、千人均注册护士1.38人。2013年参合人数为316625人,参合率达99.8%。
交通运输海坛岛有公路通各乡、镇,有班轮对外交通。
游客可以在当地直接搭乘客车前往海坛岛,如果当地没有直达海坛岛的客车,则可以先乘车到福清市车站,再换车前往(福清-—平潭班车约每20分钟一班)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有至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直达班车,行驶时间约2小时。
2013年平潭各种运输方式完成交通货运量736万吨,比2012年增9.0%,货运周转量1339880万吨公里,比2012年增7.0%;客运量3397万人,同比2012年下降13.0%,客运周转量73340万人公里,比2012年增1.7%。
名优特产海坛岛主要特产有:白沙蝴蝶干、平潭贝雕、平潭对虾、塘屿磹、紫菜等,富有名贵的黑、墨绿、芝麻等品种。另外,饮食方面的特产还有春卷、咸埘。
交通公路清末,以城区为中心的道路网已经形成。其主要路线有:东南至观音澳8公里;东北至流水8公里,至大富10公里;南至芬尾12.5公里;西南至娘宫15公里;北至青峰20公里;西北至苏澳17公里。除田间小路外,主要是沙荒路、岭路、海滩路。
民国24年(1935年),县长赖惟勋倡修县城至苏澳公路。是年秋公路破土动工,至年末,仅修县城至正旺路基3公里。12月,赖惟勋离任,公路停建。民国25年李为公接任县长后,鉴于正旺至后旺路段征地困难,改建县城至东昆(原二区区署所在地,今属敖东乡)公路9公里,次年7月完成路基后,抗日战争爆发,公路停建。民国27~29年,县长罗仲若在征集民工改造芦洋埔的同时,修建芦洋一段路基4公里。后来,路基因风雨侵蚀,挖垦种植,残损不堪。
民国38年,国民党第七十三军为防务需要,强迫民工抢修县城南北公路,未待修成,平潭解放。由于海防建设需要,1956年省支前委员会拨款修建支前公路79.25公里,总投资15.538万元。此后,随着海岛建设发展,至1995年,全县有县道6条,全长79.35公里,分为娘苏线(30.6公里)、娘苏附线(7.08公里)、潭东线(11.58公里)、上流线(6.47公里)、流大线(6.3公里)、南大线(9.2公里)、官青线(8.12公里)。
航线境内,环绕主岛海坛岛周围,常年有人定居的岛屿有9个,岛与岛之间通航往来甚为频繁。主要航线有竹屿—苏澳、竹屿—娘宫、苏澳—伯塘、西楼—东澳、东澳—芬尾、伯塘—东庠、芬尾—娘宫、东庠—流水、伯塘—流水、东庠—西楼、娘宫—苏澳等11条,通航里程共81海里。
与省内各港口通航,历来以潭城港、苏澳港为主要门户。1959年12月,竹屿筑堤堵口后,潭城港遂废,竹屿港成为粮食、燃料等物资的主要转运港口。苏澳港主要直航福清海口与长乐松下,航程分别为14海里与8海里;竹屿港北航福州、连江、罗源、宁德、三沙、赛岐等港口,南航涵江、崇武、泉州、同安、厦门等港口。
宋代,苏澳、钟门、连街就与外界通商。清咸丰年间,观音澳成为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民国时期,平潭商船直航台湾的基隆、广东的汕头、浙江的温州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峡两岸对峙,航运禁绝。80年代以来,两岸情势渐趋缓和,彼此已有渔船相互往来。随着海运业的发展,北上航线已达宁波、上海、大连等港口;南下航线已达黄埔、广州、香港、海南岛等地。
码头海坛岛上码头很多,主要有:
竹屿口码头,位于竹屿口港南堤。
娘宫码头,1963年12月建成。
小山东码头,1964年修建小山东客货运码头,码头东西两侧均为斜坡式。金井码头,991年12月建成,港区面积6.548公顷。设计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
苏澳码头,客货运码头位于苏澳镇西澳。1981年7月完成。流水码头,流水客货运码头是沟通东庠、小庠两岛的主要客货运输码头。1966年始建,1977年续建,次年竣工。
南江码头,建于1979年11月,设计年客运8.5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3.5万吨。
钱便澳码头,位于钱便澳港防浪堤东北内侧,1983年修建。码头为重力式斜坡结构,道面宽4米,前沿低潮不露,顶部高出高潮位0.5米。码头沿防浪堤与岸上接通。
1956年4月修建娘宫驻军渡运码头,供登陆艇渡运。码头为重力式斜坡结构,长51米,上部高3.5米,前沿高0.5米,道面宽7米,条石和方整石铺砌。1976年轮渡码头建成后,车辆改由轮渡码头渡运,该码头成为当地渔商船靠泊装卸码头,不久废弃。与此同时,在竹屿口南岸,建有趸船浮码头3座,专供各类舰艇使用。
旅游休闲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寺庙多建在乡村附近的山头、海滨,依山朝水,环境清幽。石木结构,以石为主,古朴稳重,颇有特色。主要寺庙有:始建于元代的霞海寺(敖东乡苍霞村)、龙兴寺(中楼乡田中村),建于明代的五福庙(潭城镇),以及建于清初的霞屿天后宫(岚城乡霞屿村)等。其中,龙兴寺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重建。
海坛岛上寺庙多是明清时代建造的,石构为主,简单粗朴,不雕不藻。主要有:五福庙,又名威灵公庙,在潭城镇五福庙街西侧。西辕门上石匾刻“五福境”,外有24级阶石。门内楣处书“平潭古迹”,门立于已隐蔽的平坦巨岩上,为“平潭”地名之来源。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位于平原乡东梧凤村龙泉山。三彳令亍寺,又名将军宫。位于澳前玉楼堂村西。
霞海寺,又名金山寺。在敖东乡苍霞垄村东南,位于苍霞垄、东海两村之间,故名霞海寺。元代创建。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峰寺,位于中楼乡凤楼村南。仙埕宫,位于白青乡仙埕村东临海处。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始建。
霞屿天后宫,在岚城乡霞屿村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恩境,俗称后围庙,位于潭城镇后围村北。观音井观音堂,坐落在潭城镇观音井街中心,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
古人类遗址平潭历史悠久,保留着多处古人类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平原乡壳丘头遗址、敖东乡南厝场村西瓷园头遗址、北厝镇北厝村祠堂后遗址等8处;商周时期遗址有白青乡伯塘村北的马鞍山遗址等6处。壳丘头遗址是福建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
军事遗址多为明清时期抗倭抗清的古营寨及烟墩、烽火台。古营寨有10余处,分布于平原、苏澳、北厝、敖东等乡镇,多数已毁,残址犹存。主要营寨遗址有龟山古营寨、芙蓉寨、南寨、桃花寨、小雄寨等。烽火台、烟墩均坐落临海山头,用作海防报警。主要遗址有凤髻山烟墩、五皇山烟墩、大寨烽火台等。
最早的摩崖石刻是镌刻在苏澳钟门山上的“梯云岭”3字,据《平潭县志》记载:“径数尺,规画苍古,未载年月”。
道彰岩石刻位于平原乡白沙垅村西北山麓,巨岩重叠斜靠,构成上下二狭洞,深如屋,夏凉冬暖。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募缘至此,见岩洞深幽,绿林环抱,景物不凡,就在此地建庙定居,并在上洞西壁横刻“道彰岩记”4字,竖刻“岩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宁已酉,兴自璋公。”清光绪年间,副贡游腾辉在下洞东壁题刻“洞天一品”4字,又在西壁竖刻“岩本天成,道彰其名,兴自宋代,迄我大清”4行16字。洞外巨岩上刻有二尺见方的楷书“福”字,字体丰满刚劲,不知出于何人手笔。
“明镜”石刻在北厝乡小湾山上,有一块椭圆形巨岩突兀山巅,高5米,宽3.4米,上刻楷书“明镜”二字,每字大0.64平方米,系民国4年(1915年)6月福建巡按使许世英题刻。右侧有县长戈乃康记事石刻10行,每行12字。此岩平圆光亮,古称石镜,与西边竹屿港中的美人礁遥遥相对,构成“美人照镜”,为平潭旧时十景之一。
龙屿石刻位于三十六脚湖龙屿上,巨岩耸立,蔚为壮观,上刻“神龙”、“好湖山”等字,字迹苍劲有力。岩上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平潭同知李煐等人游湖时留下的题刻,保存完好。
牛绩山石刻位于敖东乡安海村,景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有摩崖石刻2处:一为“望耕亭”,二为“榕石”,不知为何人手笔。1994年,县旅游局在景区内镌石5处,分别是“神游”、“石景大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县古东岚”、“牛”等皆出自省内外著名书法家(朱以撒、舒展、张怡、徐昭、高青)的手笔。
海坛岛上,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竹篙厝和四扇厝两种。竹篙厝,始于唐初,原为屯兵营房,后被群众沿用,成为平潭民宅主要模式之一。硬山屋顶,石墙结构,鱼眼天窗。屋式为木石平房,进门依序为前天井、厅堂、住房、后天井、小门。天井通风、采光良好,四周有门出入方便,适用于当时驻兵战斗。四扇厝多无书院,亦无天井,其构式为两房一厅,左右两房又分前后房,厅分大厅与后厅,四周与中间隔墙均为石构,硬山屋顶,木石结构。厅堂明亮,住房较暗,仅用小窗采光。
旧式民宅多用当地洁白的花岗岩和优质的海砂为建筑的主要材料,显得坚固、朴实、大方。左邻右舍门不相对,互不干扰,甚至在门前空地建一排屏墙,堵住外来视线。多数民宅在屋前或厅中安置石舂臼,作为民宅附属物,为全国罕见。
自然景观主要是蚀余景观、象形山石和沙滩洞穴等。其中,海蚀地貌、海滨沙滩独具特色,可以诱发游人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一)蚀余景观。由于长期的海水侵蚀和风砂磨蚀,花岗岩体形成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群,分布于大小岛礁上,以其“奇趣”,吸引游人。构成蚀余景观主要是在构造发育的基础上,受海水侵蚀而形成的海蚀沟槽和海蚀拱桥,以奇险、粗犷为特色,分布在坡度大、断裂发育的基岩海岸一带,如流水镇王爷山东南侧的“神兵谷”、“仙人谷”的海蚀沟,白青乡青峰村西北向的海蚀沟和海蚀拱桥等。其中青峰海蚀拱桥,桥孔朝向北偏东65°,孔高10米,宽5米,桥面厚10米。海浪沿桥下海蚀沟汹涌而入,浪花飞溅数十米;遇六、七级东北风时,激起浪沫纷纷扬扬,宛若风卷雪花,蔚为壮观。
(二)象形山石。
。象形山石形肖、量多、分布集中。初步统计,全县拟人状物的象形山石有100多个,集中分布在海坛岛南部的南寨山、三十六脚湖畔、敖东乡,仅南寨山上就有30多个石景。其岩性绝大多数是花岗岩,主要塑造营力是风沙磨蚀和岩体风化。主要景观有南海乡塘屿南端的“海坛天神”,苏澳镇看澳村西“半洋石帆”,以及南寨山象形石景群等。
(三)沙滩。海坛岛岸线长达480公里,海滨沙滩长约70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坛湾与坛南湾内。其中2.5公里以上的有8处,较大的有流水澳6公里,大福澳6公里,长江澳5公里,龙凤头滩4.5公里。滩面广阔,坡度平缓,沙质适中、洁净,无污染,无有害生物,主要特征值基本接近国外度假海滨沙滩的要求。
海坛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部中段,西距平潭城关仅1公里,呈U型,朝向台湾海峡。沙滩连绵9.5公里,数个小丘陵将沙滩分成6截。沙滩平均坡度2.2度。沙粒细小,晶莹洁白,主要特征值接近国外度假海滨沙滩的要求。南段的沙滩靠近县城,得地利之便,已建有龙凤头海滨度假村。
坛南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南,北与海坛湾为邻,东濒台湾海峡,状呈新月形,湾口朝向东南。海岸线曲折,多港澳,12公里长的岸线上有沙滩13座,每个沙滩均有岬角与邻近沙滩隔开,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沙滩总长9.2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除潭角尾澳和洋中澳沙滩较大外,其余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型沙滩,长度多在400米左右。与海坛湾沙滩相比,坛南湾沙滩更为优越:沙粒均匀纯净,晶莹洁白,略呈淡黄色,滩面极少贝屑等杂质,坡度适中,含泥量低。
海坛海峡南端东岸沙滩位于海坛岛南部,南临海坛海峡,沙滩近似于坛南湾,由多个沙质优异、封闭性和独立性好的小沙滩组成,自西至东依次是大澳、潮蛇港澳、东限洋澳、山岐澳等。
(四)洞穴。由于长期海蚀作用与花岗岩体倾覆斜叠形成的洞穴,多见于海蚀崖下部或岩石密布的山头上。其中海蚀型的洞穴主要有流水王爷山南坡陡崖下部的“仙人洞”和敖东钱便澳蝙蝠山的“蝙蝠洞”;堆砌型的洞穴主要有敖东大福村东边山的“九龙洞”、“一片瓦”和南寨山鳄鱼峰上的“三角洞”。
旅游开发景区建设1985年7月,县成立旅游公司,开始筹建度假村。1992年6月县旅游局成立后,在着手制订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加强重点景区的设施建设。1993年7月设立石牌洋景区管理处,同年9月,设立东海仙境景区管理处。各景区管理处为海坛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派出机构。
1990年代,县政府加大各景区交通建设的投入,通往几个主要景区的道路,或新修或扩建。1992年3月,投资7万元,在“半洋石帆”景区,修建1条宽7米、长400米的进村道路。随后,景区所在地的看澳村出资5万元,修建一条通往妈祖庙的宽5米、长250米的道路。
1992年5月,县政府投入14万元,在“东海仙境”景区内,建一条贯穿各景点,宽1.5米、长1700米的步游小路。次年冬,县旅游局与景区所在地的东海村各出资3万元,修建一条通过东海村进入景区长700米的道路。
1994年3月,县政府投入9万元,在“半洋石帆”景区建成长700米、宽10米的驳岸,以利于游船的靠泊。同时,投资7万元,新造游船一艘,可容60人乘坐。当年,台胞李登瑞出资30万元,按照厦门园林设计院的规划,在南寨山景区修建一条宽4米、长1115米的景区一级路和一条宽1.5米、长800米的景区二级路。所在地山利村出资1万元,用于景区造林。同时,县政府投资7万元,对三十六脚湖游艇进行改造,增加座位,以方便游客湖上观光。
1995年初,县旅游局投资11万元,在牛绩山风景区修建一条长300米、宽9米的进景区道路,同时在区内完成摩崖石刻5处。
根据景观分布的区位特征、集聚状况及中心地规划的需求,划分出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景观功能区,主要有龙凤头海滨度假游乐区、坛南湾度假疗养区、东海仙境探险揽胜区、半洋石帆观奇探胜区、海坛天神风景区、南寨山石景野营博览区、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敖东黄金海岸郊野公园、君山揽胜区、青观顶景区和牛绩山景区。
景区分布海坛湾龙凤头海滨沙滩西距平潭县城约1公里,岸线长达4.5公里,宽约500米。沙滩坡面平缓,坡度只有2.2度。沙质洁净,坚实无淤泥。沙滩成弯月形,面对外海,有几十个岛礁散落四处。滩面上若干小岩礁突兀其间,增添情趣。腹地林带葱茏,宽度达1公里,形成海滨绿屏。适宜开展海水浴、日光浴、沙浴及体育活动,可同时容纳10万人避暑度假、海滨游乐。
该区位于海坛岛东南,西部和北部低丘环抱,湾内海域辽阔,多沙质海岸,沙滩宽约200米,岸线长约10公里,是海坛岛规模最大的海湾之一。区内岸线曲折,港澳众多,有观音澳、田美澳等20多个大小澳口。观音澳水深16米,港域辽阔,港湾优良,已划为国家一级渔港,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台轮停泊点。该区背靠低丘,面向大海,地形封闭,环境清幽,沿岸无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腹地林带壮观,地形起伏多变,适合开辟海滨浴场和多功能的度假休闲疗养区。
东海仙境探险揽胜区该区位于海坛岛东北沿海突出部,南距县城15公里。景区范围包括流水镇东海村的东尾、下厝场、平园顶、三对排4个自然村以及俯瞰台湾海峡的王爷山、白犬山及其滨海屿礁,面积为7.5平方公里。由于东临海域,基岩岸坡直接遭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和沿岸流的不断冲刷,岩岸切割剧烈,发育成宏伟壮观的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沟槽等海蚀地貌。因景观带有强烈的神秘性而得名“仙境”。其主要海蚀造型分布在王爷山东麓1400米的海陆边际线上,有两个景点集聚地段:南以“仙人井”为中心的200米地段分布“仙人峰”、“仙人阶”、“仙人谷”和“仙人井”4个景点;北从“仙人洞”到“金观音”的500米地段内分布“三彩崖”、“仙人台”、“神兵谷”、“通天柱”、“仙人指路”、“仙人泉”、“雄狮石”和“金观音”等景点。两段相距700米。
半洋石帆位于苏澳镇看澳村西1.4公里的海坛海峡北口,两石竖立,形如双帆,俗称石牌洋。石下礁盘浑圆平缓,低潮线上面积有0.27公顷;高潮时约0.067公顷。二石相距12.1米,高者傲然伟岸,约33米,底部周长57米;矮者15米,周长39.9米,呈长方体。由于体量巨大,形象雄奇,久有天下奇观之誉,古时为平潭十景之一。
该区除半洋石帆外,还有一尊与石帆遥遥相对的弥勒佛坐像。这是一组由花岗岩体长期湿热风化形成的特殊造型,坐落于看澳海滩小丘上。坐像面朝正北,高12米,肩宽12.1米,脖径4.5米,脖高5.3米,袒胸凸肚,形神毕肖。此外,在沙滩上还保存众多的球状风化物——圆形石蛋,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
该区位于北厝镇山利村东南,北距县城6公里,规划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3.2米。气候冬暖夏凉,2月平均气温10.4℃,8月27.5℃。区内草木茂盛,植被覆盖率达85%。
南寨山自古为海防要地。明清时为防倭患,依山筑寨,部分寨墙残基犹存(约2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划为军事禁区,山上坑道壕沟纵横交错,保持比较完整的原始风貌和神秘的军事气氛。全区石景概括为五峰一谷: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神雕峰、青蛙峰和神龟谷。以洞奇、石怪、壁陡、景多取胜。其中,分别长21米和10.5米的南北一线天,石缝高达15米,宽仅0.4~0.7米,容一人侧身而过。登上一线天东侧巨岩,岚岛风光、海山礁滩与南寨奇景尽收眼底。走出一线天,只见“苍鹰雄视”、“花豹巡山”、“八戒亮相”等众多石景拟人状物,层出不穷,形成直道连曲径、大洞套小洞的构景特色,迂回开合,胜似迷宫,俗称南寨八卦阵,具有科学考察、野营游乐、避暑消夏的多种功能。
该区位于北厝镇东部,北距县城2.5公里,面积190.52公顷,总库容量1641万立方米,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周低山环抱,层林如黛,奇岩错列,湖山相映,气象万千。湖中有如龟静卧的大小龟山,似潜龙出水的龙屿,以及争奇竞趣的花岗岩造型景观。龟山上有古营寨遗址,附近有“观成万亩”摩崖刻石等。
三十六脚湖景区石奇岩怪,鸟飞鱼潜,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是一处揽胜名区,又是县城主要饮用水源地,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适合开展科学考察、水上运动和避暑疗养等旅游项目。
该公园位于敖东乡南端山岐澳腹地。凤凰山沙坡高阔陡峻(垂直高度约50米,坡度大于45度),适合开展滑沙运动。北侧有鼎山、凤凰山、蝙蝠山等低丘环拱,巨石崔嵬。蝙蝠山巅的巨型风动石(周长18米、高3.2米),摆动幅度在2厘米左右。澳口面对海域,其西部的建民沙堤呈长条状斜伸海面,总长4690米。高潮位以上宽27.7米,低潮位以上宽100多米。沙堤北缓南陡,顶部平坦、松软,沙粒均匀晶莹,泥及其他杂质含量不足1%,适宜开展海上体育活动。
该区位于平潭主岛——海坛岛北部中段。君山俯瞰全岛,春夏之交,岚气缭绕,云霭氤氲。主峰插云峰海拔434.6米,为全县最高峰。昔有“君山插云”、“崇台观日”、“罂山晓岚”、“绝巘钟声”诸景。插云峰东面突出部为观日台,旁有方石数块,击石声如锣鼓,称锣鼓石。1961年,君山西南坡建立林场,并建有水库和小型水电站,盘山公路通往君山顶。君山林木苍翠,水库碧波荡漾,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登临插云峰,浩瀚大海与岚岛全景尽收眼底。
该区位于敖东乡大福村的东边山。巨石相叠形成山势,掩映在相思树林中。其海蚀花岗岩体是在节理发育的基础上,经风化崩落巨石交错倾覆而形成的。主要景点有“一片瓦”、“九龙洞”、“仙井”、“仙人脚印”及“九使宫”等。
该区位于敖东乡安海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牛绩山原名牛脊山,因整座山由长约500米的岩体形成,状如卧牛而得名。牛绩山下有始建于元代的镇海寺,山上有明朝抗倭的古营寨及摩崖石刻、古僧墓、象形山石等近40个景点。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0:5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坛岛(福建省境内岛屿,全国第五大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坛岛(福建省境内岛屿,全国第五大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