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参战方汉朝中央政府、吴楚等七国
结果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主要指挥官周亚夫、刘濞
中文名称七王之乱
别称七国之乱
时间公元前154年
发生地点中国东部、南方地区
历史背景七王之乱汉高祖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以镇抚天下。后来诸王封地实际成了独立王国,与汉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文帝用贾谊策,将一些诸侯国分小。汉景帝时又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将诸侯王的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管辖。由此触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
汉景帝即位后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1]
战争简介汉景帝阳陵汉景帝得知诸王起兵,任周亚夫为太尉,率领36将军迎击吴、楚军。命曲周侯郦寄击赵军,将军栾布击齐地诸叛国,以外戚窦婴为大将军屯守荥阳(今属河南)。周亚夫采纳赵涉建议,避开吴军设有间谍的崤、渑(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渑池一带),绕道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直趋洛阳。进至淮阳(今属河南)后,又依邓都尉计,率军直抵战略要地昌邑(今山东巨野南),深沟高垒,欲以逸待劳。时吴、楚军全力攻梁。梁王几次遣使向周亚夫求援,景帝后来也下诏命周亚夫救梁。周亚夫深知吴、楚军势虽盛,但不能持久,且梁国尚有一定的抗御实力,故仍坚守昌邑,派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出淮泗口(淮水与泗水合流处,在今洪泽湖内),迂回吴、楚军侧后,断其粮道。刘武亦命大将韩安国、张羽等全力抵御,屡败吴、楚军。吴、楚军攻梁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主力,双方对阵于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军因久战乏粮,急欲速决,先是多次挑战,周亚夫坚壁不应,继又声东击西,欲攻破汉军壁垒,又被周亚夫识破,终因饥疲不堪,被迫撤退。周亚夫乘机派精兵追击,大破吴、楚军。刘濞弃军逃至丹徒(今属江苏),被东越人所杀,刘戊自杀,吴、楚起兵三月即败。栾布率兵至齐,解临淄之围。刘雄渠、刘□、刘辟光、刘贤等兵败被诛或自杀。栾布随即还师与久围邯郸(今属河北)不下的郦寄合兵,引水灌城,刘遂自杀。
历史事件刘濞是刘邦的侄儿,经营吴地40余年,蓄谋夺取中央政权。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一月,汉廷下诏削夺吴国会稽(约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福建)、豫章(约今江西)两郡。刘濞即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企图经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入长安。他与楚王刘戊通谋,率吴、楚军先攻景帝子刘武为王的梁国,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说柘城西北),大败梁军,乘胜围攻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同时,胶西王刘□、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亦起兵围攻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赵王刘遂也起兵反叛,形成七王联合反对汉廷之势。
汉初,刘邦以为秦之速亡在于皇室孤立无援,在次第剪除韩信等异姓功臣王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诸王占有大半国土,朝廷直接掌握者仅15郡。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分国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其时,刘濞经营吴地已历40余年,铸铁煮盐,财用富饶,招纳亡命,日益骄横,闻讯后加紧谋反活动。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诏削吴王封地。正月,吴王杀朝廷所置王国官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下令国中男子年龄上与王同(62岁),下与太子同(14岁),皆征发,得20余万人。在吴王煽惑下,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率兵共围不肯反叛的齐王刘将闾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楚王刘戊以兵从吴,赵王刘遂驻军于其封国西界以待吴楚兵。史称七王之乱。
景帝闻讯,拜周亚夫为太尉,率36名将军东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遣将军栾布击齐;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监督齐、赵方面战事。继误听故吴相袁盎之言,斩晁错以谢天下,并遣袁盎为使,诏谕吴王。后见吴王无意罢兵,乃决计征伐。
吴王举事时,其大将军田禄伯进言:愿领5万人循江淮而上,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取长安。青年将领桓将军认为,吴多步兵,利于险阻;汉多车骑,利于平野,吴兵应置沿途城邑于不顾,直趋洛阳(今洛阳东),据山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吴王均不纳,率军渡淮,会合楚军,共攻梁国,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杀梁军数万人。梁王遣六将军迎战,吴、楚复击败梁两军,进围梁王刘武于睢阳(今商丘南)。刘濞还遣人埋伏于崤山(今陕县东南)、黾池(今渑池西)间,欲阻杀周亚夫。
周亚夫受命,面陈用兵方略于景帝:避吴、楚兵锋芒,舍弃梁国部分土地以牵制之,断其粮道,相机破敌。景帝允诺后,亚夫秘密经武关达洛阳,前出至淮阳(封国名,今淮阳、太康、鹿邑、柘城一带),纳邓都尉之策,引兵东北行,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吴、楚攻梁急,梁王屡次求援,亚夫均不往救。仅令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处,旧址在今洪泽湖内),断吴、楚兵后路,阻其粮运。后见吴、楚军多次受挫,乃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军转攻亚夫军。亚夫仍坚壁不出。吴、楚军饥,求战益急,发起夜袭。吴、楚军鼓噪于壁垒东南,亚夫使人戒备于西北,破其声东击西之计。吴、楚军欲进不得,欲战不能,粮运不继,被迫退却。亚夫乘势挥军追击,大败吴、楚军。楚王刘戊自杀。刘濞领壮士千余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倚东越兵万余人自保。不久,东越受汉使利诱,骗刘濞劳军而杀之,献其首级于朝廷。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兵围临淄,齐王以形势紧迫,暗与四王通谋欲降,得知朝廷发兵消息后,守御之意乃坚。栾布等引兵至齐,击败四王兵,解临淄之围。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杀。郦寄至赵,攻回兵固守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的赵王,七日未克。栾布破齐还,与郦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坏,赵王自杀。七王之乱,历时三月即告平定。[2]
相关人物石雕刘濞(前216年-前154年)刘濞(bi四声)(前216年-前154年),沛县(今江苏省)人,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仲的长子,刘邦封为吴王。
刘濞为人极为剽悍勇猛而有野心,他的性格与父亲相反,却与刘邦相似。汉高帝十一年乙巳(前196年)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刘濞惧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荆国旧都——吴县(今苏州)为其国都。
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后来刘濞痛失爱子。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他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
汉景帝汉景帝(前188~前141)中国西汉皇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景帝还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反击匈奴的侵袭和骚扰。同时,他又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
周亚夫(?~前143)周亚夫(?~前143)中国西汉将领。沛(今属江苏沛县)人。周勃之子。少好兵书。初封条侯。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他以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抵御匈奴侵扰。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掌京城治安,兼领北军。景帝继位后,任车骑将军。
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王反叛,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叛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3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后以功受任太尉,旋升丞相。
后因反对封王信为侯,直言逆上,又因其子盗买御物受牵,被捕下狱,廷尉责其反,遂在狱中绝食而死。
战争评价周亚夫平七王之乱,叛军方面,刘濞惧部下反戈,既不纳良谋,亦不信用将领,20万大军蚁聚梁地,失去主动。齐地四王久围临淄,不会同赵王直捣洛阳或关中,未占先机。汉军方面,周亚夫屯兵昌邑,与睢阳成犄角之势,既可威胁吴、楚军侧背,又可防吴、楚军绕梁北进,西扑荥阳,最终收以逸待劳之效。梁王及其部属坚守睢阳,吸引、牵制叛军主力,为战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齐王背约,客观上起到了牵制诸王、打乱叛军部署的作用。
历史意义此战,汉初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诸侯王国维持了50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终。战后,诸侯王不再拥有实权,仅享受租税收入,王国实质上与郡县无异。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0:4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王之乱(中国历史事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王之乱(中国历史事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