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育,男,1973年8月生于,江西省瑞金县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庆育教授主要从事民法学、法学方法论、德国近现代民法史与法律哲学的研究。
中文名朱庆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瑞金县
出生日期1973年8月日
毕业院校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职业教师
专业方向民商法
学术代表作《民法总论》
主要成就2002.02-2014.07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
任职院校南京大学
人物经历工作经历2002.02-2014.07,朱庆育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任副教授、教授。
2014.07-2018.06,朱庆育教授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任教授。
学习经历1990.09-1994.07,朱庆育教授在读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本科。
1996.09-2002.07,朱庆育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读民商法专业。
2008.03-2009.04,朱庆育教授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私法与外国私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一)"孙子女、外孙子女能否成为法定顺序继承人",载《江西法学》1993年第6期。
(二)"是一种方法、仅仅是一种方法",载《读书》1999年第2期。
(三)"罪犯?犯罪嫌疑人?自由?语言",载《读书》2000年第1期。
(四)"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五)"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六)"多元格局下的法学--管窥2000年十种法学著作",载《法制日报》2001年1月7日。
(七)"破产制度之功能与破产程序启动方式--尝试一种功能学派的视角",载《政法评论·2001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八)"个人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渊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7期。
(九)"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十)"法典法、判例法与中国私法的走向",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十一)"民法典编纂中的两个观念问题",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十二)"私法推理的典型思维:从司法三段论到意思表示解释理论",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5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十三)"意思表示解释:通过游戏而实现",载《清华法学·第1卷第1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十四)"法律与修辞学"(作者Chaim Perelman),载《法律方法·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十五)"法律行为概念疏正",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3期。
(十六)"私法自治与民法规范",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3期。
人才培养1.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29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2.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74.6万字),2016年4月第2版(77.6万字。
3.中外法学名著指要(郭成伟主编,撰写其中3篇,3万余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2011年3月第二版。
4.法律论证与法学方法(与戚渊、郑永流、舒国滢合著,第四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5.民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平主编,撰写其中第十三、十四编,即,亲属、继承编,约11万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011年4月第2版,2015年1月第3版。
6.法理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曹义孙主编,撰写第十二章"法律适用",约3万字)南海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7.民事权利体系研究(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成果,李永军主编,本人撰写其中第1章"权利的理念--以客观权利理论的检讨为线索",约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8.合同法学(李永军主编,本人任副主编,撰写第2-7章,约15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9.民法总论(与费安玲、张平华、张翔、吴香香合著,撰写第4、5章,约1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018年9月第2版。
荣誉表彰2010年朱庆育教授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别奖。
2013年朱庆育教授获优秀教师奖。
朱庆育教授获第四届与第五届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之一。
社会任职朱庆育教授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
朱庆育教授任《中德私法研究》主编。
朱庆育教授受聘为中欧法学院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朱庆育教授受聘为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0:2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9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庆育(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庆育(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