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军校(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

更新时间:2024-11-16 00:23:36 阅读: 评论:0

四大军校(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

四大军校 (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 次浏览 | 2022.07.07 15:52:1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大军校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

在世界军事史上,法国的圣西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四大军校”。主要是基于对其建校历史、人才培育和历史贡献三方面的考虑。

世界“四大军校”都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对本国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三个共同的特点。

中文名

世界四大军校

外文名

Four major military academies in the world

简称

四大军校

知名校友

埃利·德努瓦·德·圣马克

包括

法国的圣西尔军校、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

圣西尔军校

法国圣西尔军校(法文名Écol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ESM. 英文名"Special Military School of St Cyr")是法国最重要的军校,是法国陆军的一所军事专科学校。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官附近的圣西尔Saint-Cyr,并因此而得名。

法国圣西尔军校简介

该校由拿破仑始创于1803年,是法国最早的培养步兵和骑兵军官的职业军事教育院校,现在则成为整个陆军的任命前教育机构。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官附近的圣西尔Saint-Cyr,并因此而得名。军校群合并设立领导机构,校长为少将军衔。

下设有参谋部、军训部、教研部和学员部。圣西尔按文科、理工科和经济科各类分编成3个学员队。军训部设有战术研究、体育训练等专业教研室,教研部主管文化学习,设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学、语言学等专业教研室以及教学保障机构。

创建

1803年1月28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在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成立帝国军事专科学校。1808年3月24日,军校迁到圣西尔(Saint-Cyr l'École)。1942年,由于法国战败,这所久负盛名的军校被迫解散。与此同时,一所由戴高乐创办的军官训练学校在伦敦成立,为自由法兰西培养军队指挥员。

战后,这所在战争中成立和保留下来的军校又被合并为诸兵种军事专科学校并迁回本土。由于圣西尔军校的建筑已在盟军为解放巴黎而实施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新校址只好设在距巴黎以西约300公里的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当(Coëtquidan)(布里坦尼)。

1961年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诸兵种军校一分为二,又恢复了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的名称。

学员要求

圣西尔军校的招收对象是17~22周岁的法国男女青年。他们在通过国家高中统一会考以后,还必须再经过两年大学预科或圣西尔专科预备学校的学习之后,经考试合格才能被圣西尔军校录取。圣西尔军校每年录取新生160~170左右。

圣西尔军校校长为少将军衔,领导机构下设参谋部、军训部、教研部和学员部。学院按文科、理工科和经济科分编为3个学员队。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与诸兵种军校和行政技术军校共同组成法国陆军初级军校群,设在伊尔·维兰省省会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当。

三所军校因学员来源和培训方向不同而互有区别,但大部分军事训练和共同课目的教学基本一致。近两个世纪以来,这所军校为法国陆军培养了近6万名优秀军官。

西点军校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又称西点军校(West Point),是美国陆军的一个军事学院,曾经也是陆军的军事堡垒。该校位于纽约北部哈德逊河西岸的橙县西点镇,故又被称作“西点军校”或“西点”,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占地1万6千英亩(约6千5百公亩)。

从该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科学学士学位,军衔是陆军少尉。毕业生必须在军队中至少服役5年和3年的后备役。

校训:

对我们将要服务的人民、政府和社会要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在工程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要得到均衡发展;既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力争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学术领域内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时代的欢呼。

“无知”——求知心切,永远把自己当作学生,问一些“傻问题”。

向别人学习,如果不比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话,起码和那同等重要。

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不要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溜走。

每个学员不撒谎,不欺骗,不盗窃,也决不容忍其他人这样做。

个人要服从集体或更大的整体,服从部队,服从一个团队。

纪律和军容是我们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要求更严格的地方。

西点军校

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坚持原则。

恪尽职守的精神比个人的声望更重要。

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

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为了赢得胜利,也许你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

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尽职责。

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

等待比做事要难得多。

要有信心,把握自己的未来。

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

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

确信无法突破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是等待。

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

责任、荣誉、国家!

以林肯为榜样,汲取他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精神。

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

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惨命运的能力。

冲动,决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

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速度决定成败。

不要怕有疯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

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

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

要敢于战胜一切恐惧。

要感谢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难。

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

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现实中的恐惧,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怖那么可怕。

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

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

做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要战胜恐怖,而不是退缩。

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要敢于“硬干”,不要怀疑自己。

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

要利用好经验,而不是受他们的束缚。

要敢于异想天开。

尽量多动脑,少出力。

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正确的战略战术比优势兵力更重要。

桑赫斯特军校桑赫斯特军校

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是英国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院校,也是世界训练陆军军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它是曾与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军校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位于伦敦市西48公里处的伦敦路北侧,占地面积3.54平方公里,折合875英亩。学校与19世纪中期的英国皇家参谋学院同址。

学院下设军事科技、作战研究和国防事务等科室,由五个分学院组成,即新学院、老学院、胜利学院、施里文汉学院和女军官学院。各个学院的楼群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巧妙地将皇家陆军的历史、传统和战绩以及殖民地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皇家军官的荣誉。

最现代化的建筑群是1970年建成的邱吉尔大楼区,包括容纳1200人座位的大厅、维克多利学院的东楼区和桑赫斯特军院的校部办公区,设计师荣获了建筑学会奖。而老学院因为有战胜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的纪念厅和物品,并用类似于殿堂的参观方式摆放,在所有的楼群显得十分壮观。

在新学院楼广场南侧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隆伯格石”纪念碑,这是蒙哥马利元帅在1945年5月接受德国北部的德军投降的珍品,于1958年迁到桑赫斯特;另一座为法国王子英皮里尔的立像,他是被流放的拿破仑三世之子,曾在皇家伍尔维奇军事学校学习,在1879年祖鲁战争中丧生。立像是二战后迁到桑赫斯特校园的。

总之,桑赫斯特校园的建筑群及其装饰品、陈列品,犹如一座古今结合的军事博物馆,使一批又一批英国学员从中吸取所需知识与力量。

学院的中央图书馆藏书15万册,另外还有许多油画、礼品等。墙上还专辟学院优等生的名单录。他们均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荣誉剑和其他礼品。

伏龙芝军校伏龙芝军校

伏龙芝军事学院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енных)苏联武装力量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研究诸兵种合同战斗和集团军战役问题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

根据列宁指示,奉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18年10月7日命令创办,称工农红军总参学院,旨在从工农中培养具有高等军事文化程度的指挥干部。

1918年12月8日举行了建校典礼,会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Я.M斯维尔德洛夫就该院的任务发表了讲话。1921年8月5日,奉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命易名为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附设高级速成班,培训高级指挥人员。

苏联解体后改为伏龙芝军事学院。该学院现已并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但俄国人还是习惯称之为伏龙芝军事学院。此外,以该院为基地,在不同时期还开办过一些高级军政训练班。1925年11月5日,被命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学院先后培养了数万名具有高等军事文化程度的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许多毕业生在苏德战争中成长为统帅和高级军事首长。

我国军校

黄埔军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东部黄埔岛上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也是国共合作创办的著名军事学校。[1]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黄埔军校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军校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

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

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孙总理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

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20:5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7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大军校(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大军校(世界军事史上的四大军校).pdf

标签:军校   史上   世界军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