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更新时间:2025-01-09 09:21:06 阅读: 评论:0

女真(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女真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次浏览 | 2022.06.29 20:14:5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女真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女真即女真族(转写:jušen,拼音:Rǔzhēn),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古语有“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中文名

女真

外文名

Jurchen

别名

女直、女贞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

起源

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

代表人物

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等

崛起

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大金国创造了淮河以北地区前所未有的辉煌。《金史·文艺传》说:"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以金源内地为核心,以女真精神为根脉,以辽宋和中原文化为营养而形成的"金源文化"。"金源文化"体现在金代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11世纪,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人(见辽)称臣。 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开封沦陷,宋朝退到长江以南继续进行抵抗,史称“南宋”。但是,他们的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 aisin - 金的,黄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东北亚(后来的满洲利亚)森林,苔原,沼泽的狩猎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他们被准许和其它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蒙古人占领了金人的首都北京,并且在1215年把金国人赶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金始祖函普

金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部(满族先祖)人。唐贞观年间,函普祖上避战乱进入汉四郡地区(汉江以北)。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辽代初期,函普由刚刚成为高丽王国国土的“新罗旧地”迁回东北靺鞨故地按出虎水。这也就是史书上为何记载函普一说出自新罗,一说出自高丽(王氏高丽)的历史原因所在。 

按隋唐时期靺鞨族(满族先祖)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丽征服,高句丽全盛时期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地区,而粟末靺鞨人多为高句丽王国的雇佣军,因此后世多将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高丽(高句丽简称,与后世王氏高丽不同)混淆。 

辽时期女真族

宋元时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变了广大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金史》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 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实为刚刚为王氏高丽征服的新罗旧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金时期女真族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北宋王朝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还创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联合攻灭辽国。后来,宋、金双方缔约,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形成新的南北对峙。金国拥有了北部中国的广大版图。 

金国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金国有19路总管府,分掌各路兵马和居民。东北地区分属北京路、上京路、东京路。北京路以今辽宁宁城县为中心,领辽西地区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龙江阿城县为中心,领吉林北部、中部及长春、黑龙江。东京路以今辽宁辽阳市为中心,管辖辽东广阔地带。 

女真族在夺取了辽国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人来多了以后,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回鹘豆、西瓜、红芍药、桃树、李树。 金兵从中原大肆掳掠木匠、造船匠,来自中原的工匠广泛运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冶铁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都超过辽代,但与中原的质量还有不及。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金国自铸铜钱,包括“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还发行了叫“小钞”、“交钞”的纸币。商业贸易以国家专营为主,以盐为大宗。只有一些金、银首饰的经营,归私人商家经营。金、银器上的“上京翟家记”字款,说明上京的翟家是自产自销的私人银号。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女真文字还分为大字和小字,都是参照汉字而创立的:汉字-〉女真大字;汉字-〉女真小字。女真文是金代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而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文创立。 

金国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侵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国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女真贵族完颜踌,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颇为风趣的诗句。 

金国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女真族信奉珊蛮教。珊蛮,即萨满。在女真语中,把巫婆叫珊蛮。所以,珊蛮教实际是一种巫术。重要的是,后来的满洲人也信奉珊蛮教。金国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于是各地出现了许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称之为混同江,元朝在这里设立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荸苦江5个万户府;又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东征元帅府,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千户所,在滨海地区设鲸海千户所,在黑龙江下游设兀者野人、乞列迷万户府。一般情况是,万户府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又有百户所。这些女真部落,“各仍旧俗,无市并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永乐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

史学

女真族统一北方后,在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修撰本朝和前朝(辽)的历史,并陆续设立史馆、著作局、记注院、国史院等修史机构,由女真人、契丹人和汉人担任这些机构中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在本民族文字未创制以前,女真族历史以口碑形式世代相传。金建国后,出现了一批女真族历史学家,他们在保存、传承、编写本民族历史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阿里合懑是景祖乌古乃第八子,曾作为女真将领随阿骨打灭辽。他"为人聪敏","凡一闻见,终身不忘。"在没有文字的金初,族中老者便成为本民族历史的载体,而阿里合懑便成为女真族的"口碑"史家。阿骨打称帝之初,阿里合懑奉诏"与斜葛(景祖乌古乃兄跋黑之子)同修本朝谱牒"。这部族谱,当是阿里合懑与斜葛口述的第一部女真口碑式史书。

金初,曾随阿骨打反辽的金军统帅完颜宗翰,也是一位女真史学家。他"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遗事"。当阿里合懑病危时,他"日往问之,尽得祖宗旧俗法度"。为适应金初政治的需要,通过修史来巩固和提高女真完颜一支的正统地位,金太宗于天会六年(1128年),"诏书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全面收集了自始祖函普以来诸祖的事迹,编撰了一部女真族的创业史。撰写的任务由"女真秀才”完颜勖与契丹人耶律迪越承担。完颜勖曾官拜左丞相兼侍中,历太宗、熙宗、海陵三朝,监修国史,是金初女真族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精通女真、契丹和汉三种文字。金军攻破宋都汴京时,他不取财货,"惟好书耳,载数车而还"。完颜勖等历时13年,至皇统元年(1141年),编成《祖宗实录》三卷;皇统八年(1148年),他又撰成《太祖实录》二十卷,还编成了《女真郡望姓氏谱》(是研究女真贵族家世的珍贵资料)。这几部史书献与金廷后,熙宗大为赞赏,于皇统八年,赐完颜勖"黄金八十两,银百两,重彩五十端。绢百匹。通犀、玉钩带各一"。由此可见,金王朝对本民族历史和史家的重视。    

金初还较重视编写前代历史。金灭辽后,命广宁尹耶律固根据契丹《记注》、《实录》修作辽史。耶律固去世,此书便由其弟子萧永祺继修。萧永祺,契丹文人,金代史学家。皇统八年(1148年)四月,他将编成的"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卷,上之"。这是金代第一次修《辽史》,可称为耶律固、萧永祺《辽史》。

金初在修史思想和史书体例上,受到了中原史学传统的影响,如《实录》的编定,就沿袭了中原帝王垂教子孙的传统。但是完颜一姓的历史写成了金朝"国史",又反映出女真族的主体意识。记事求实,较少文饰,是金初女真史学的另一特色。追述完颜家族始祖,没有神话成分;记叙"与契丹往来及征伐诸部,其间诈谋诡计,一无所隐",字里行间洋溢着完颜部先祖艰苦创业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成为女真族的史诗。

随着入主中原后,文化的交流融合,女真族统治者逐渐汲取汉法,并注重对汉族历史经验的汲取和借鉴。

女真语言文字

建立大金政权之前,女真无文字。阿骨打起兵反辽后,俘获了大量的契丹人和汉人,于是女真人"通契丹、汉字"者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一批女真学者,如"好学嗜书"的完颜宗雄(谋良虎),只用两个月时间便"尽通契丹大小之字"。较著名的还有完颜晏、完颜宗秀、纥石烈胡刺、乌古论蒲鲁虎等。金初,凡国内政令、文书以及与邻国的外交往来,均用契丹字和汉字。为适应大金国君临天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女真字便应运而生。这标志着女真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因为女真字是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的,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汉字的:"一"、"亅"、"丿"、"乚"等笔画组成,字也作方块形。早期的女真字有直接采用契丹字和汉字字形的,但多数是将两者加笔、减笔、变形。由于汉字对女真字的影响越来越大,原采用的契丹字形便逐渐消失,有的字则为了区别于汉字而变形,如"一"、"二"变成“し"、"ㄈ"。女真文直行竖写,自右向左,与汉文相同。墨书以间隔顿句;加"√",表示段落;金石刻字则无此情况。造出、颁行后的女真大小字,成为金朝官方文字,曾与契丹字和汉字在金朝境内通用。

自50年代以来,女真语言文字的研究在中、日、韩、美、澳、匈等国取得了新成果。日本的山路广明在50年代出版的《女真制字研究》 ,对女真698个字逐一考证,归纳出女真制字的十种方法,得出了"女真字源于汉字"的论断。60年代,我国女真语言文字研究之集大成者金光平、金启宗父子,于1964年在内蒙古大学油印了手刻本《女真语言及文字研究》,全书共分八章,分别阐述了女真文字的创制、资料、构造、读音及女真语法等问题,书后还附有部分碑文释读。以上这些专著,代表了我国女真语言文字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书中所收女真字由葛氏的698个字,增加到了859个字,在语法研究上,也有很大突破。1984年,著名女真语言文字专家金启宗先生出版了历时十年编成的《女真文辞典》。全书共分为5类。38部,11附目,收女真字1 373个,按汉字笔划排列部首,标出字源、拟音、字义、举例、文字属类和功用等,是目前世界上一本最权威的女真语言文字工具书。

随着文化的融合,金初创制的女真文字逐渐为汉字所取代,但在金初,对于女真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南北文化的交流则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育

 女真统治者对教育十分重视。金初有女真贵族办的私学和国家办的官学,还有专门任用本族人才的女真进士科和选拔其他民族人才的科举制。

私学的兴起

私学是指女真的家庭教育,是女真人最初的教育形式,其种类有延师执教、家学传授和设塾教诲等。

女真私学不仅延请本族知识分子做教师,而且广泛聘用汉族的一些名儒、使节及契丹等族的知识分子。宗干听说临潢人张用直"少以学行称",便请他教其子完颜充与完颜亮。后来完颜亮又使张用直教授太子光英,宗干还延请了辽朝显官韩防教其养子完颜亶(熙宗)。宋使洪皓出使金朝被羁留,金著名将军、丞相和学者完颜希尹请他"教其八子",因而希尹子孙文化教养都很高,其孙完颜守道、完颜守贞等成为大定、明昌时期的名相廉臣。这些私学,促进了女真族与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官学的设立

官学是指国家和官府所办的学校。金初的官学既有本民族女真语的学校教育,又有汉语的学校教育;既有女真地方学校教育,又有女真中央官学教育。这是金初,也是金朝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金上京一直是女真教育和考试中心。太宗时,曾命广宁尹耶律固翻译经书,以提供教材。叶鲁、讹离刺这些精通女真文教师的出现,为女真学校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天会初,立学馆于西京,完颜椿年与完颜良弼等均入学攻读,后选诸路女真字学生入上京深造,二人皆被选,由上京教授叶鲁亲自授课,良弼学女真字,号称第一。宗宪,年十六,选入学。太宗到学校视察,“令诵所习,语音清亮,善应对”,深受赏识。在上京还设有经堂,教授少年儿童学习经书,注重对优秀女真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培养。

海陵天德三年,设养士之所国子监,这是金朝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后成为教育管理机构,管理国子学和太学。金采取组织猛安谋克子弟学习文化的措施,注重培养自己民族的人才并委以重任,这一做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世宗统治时期,大力兴办女真学校,进一步选拔、培养女真族人才。

金初的选拔其他民族人才的科举考试

金初还通过科举,招收各族有用人才,以巩固金的新占领区。其科举制度"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试所治经义、策论各一道。始设于太宗元年末,初无定数,亦无定期,考试时,朝廷委任前线统帅负责,由降金的文官主持。”天会五年(1127年),分设南北榜取士。由于当时金占有的河北、河东等地区官吏多缺?又因所统治地区有辽、宋故地,而南北知识分子所学又有所不同,故分南北地区考试,称"南北选"。分别取辽、宋地区的读书有成者为进士。

熙宗即位,重视教育文化,兴制度礼乐,立孔子庙于上京,重用儒士治国,敕封孔子四十九代孙孔瑶袭衍圣公位,主管祭礼,熙宗还亲谒孔庙,称颂"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万世高仰如此”。他还在上京修建藏书馆“稽古骰”,存放从辽和北宋获取的大批经典图书,供女真贵族和降金的汉儒读用。      

海陵时期,金代科举制度趋向健全。天德二年(1150年),始增设殿试之制。天德三年(1151年),规定了科举的固定时间,增加了殿试程序,南北选合一。正隆元年(1156年),命从《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三年举行一次殿试。正隆元年(1156年),又设律科,以选取法律人才。

金世宗大定年问设立的女真进士科,成为女真人才培养的一个创举。既有女真进士科举,又有汉族为主的科举,金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金初科举,文武选皆备,选拔出的各族人才对于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据《金史》记载,大定之后,许多金廷重臣多是金初女真策论进士出身,其他民族的优秀人才也得到了重用,他们共同掌握着金朝的重要权力,对金政权的维护不遗余力,如为官清廉官至左丞相的石琚,以廉洁和政绩突出官拜参知政事的梁肃等。

金初女真统治者重视本民族和汉文化教育,一面积极开办女真学校,保持本民族自主自立的文化传统;一面积极推行汉文化教育。双语教学、双向选才的制度,是金初教育的特色。既学习和吸收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先进文化,又发扬了女真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使金上京地区的文化教育从无到有,空前繁荣,开创了东北地区教育的新纪元,促进了12世纪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学

金代作家主要有女真族作家、契丹族作家和汉族作家。作品主要有歌谣、诗词、散文、戏剧等。

金初的女真作家和作品

在南秀北雄、姹紫嫣红的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女真文学也和其他北方民族的文学一样,以其鲜明的民族化特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采。

女真歌谣 

女真族文学源远流长,具有鲜明浓厚的民族特色。金建国前,因当时无文字,女真文学还处于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其主要形式为即兴创作的自度曲,如《思嫁歌》、《解纷歌》、《巫歌》等。因此,现存的以女真文创作的作品极为少见,只是在《金史》及《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等著作中,以汉文译作的形式保存了少量反映女真族生活和风俗的口头歌谣。《金史·谢里忽传》记了一段氏族首领派人领巫师到犯罪人家,杀罪犯,并诅咒死者的歌谣:“取尔一角指天、一角指地之牛,无名之马。向之则华面,背之则白尾,横视之则有左右翼者。”据说。“其声哀切凄婉,若《蒿里》之音”。从这首歌谣,可以想见:金建国前,女真文学充满宗教神秘色彩且具有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诗词

完颜勖(1099-1157年),字勉道,原名乌野,穆宗盈歌第五子,酷爱文学和史学,被誉为女真"秀才"。

完颜亮是金初女真皇室的杰出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熔南北文化于一炉,形成了南风北骨的独特风格。他的诗词,对金代及中国文学都有一定的贡献和影响。清人陈廷焯评价金词"格律尤高,不流薄弱,虽不逮两宋,固远出元、明之上。"这些评价,自然也包括"一吟一咏,冠绝当时"的完颜亮个性鲜明、境界宏阔、语言质朴自然、风格豪放粗犷的诗词。金启宗先生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中评价说:海陵“在汉文学上的造诣不可轻视。所留作品虽不多,在立意上和格律上都不愧为当时佳作。虽宋人亦推许之。”《桯史》记载,亮“好为诗词,出词崛强,有不为人下之意,境内多传之”,并称其为“辞怪”。可见完颜亮的诗词影响之大。

散文 

金初散文是女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变的创业时期的产物,既有诏、表、疏和祝文、祭文、碑文等,也有专门的散文名篇。女真散文风格具有“文重于实”、“易排而散,去靡而朴”的特色。

杂剧百戏 

女真人能歌善舞,喜好杂剧。建国之初,曾多次向宋廷来索"教访乐人"和杂剧、弄影戏等方面的艺人。作为大金国第一都的上京,汇集了大批音乐、舞蹈、杂剧等方面的人才,丰富了上  京宫廷和贵族的文化生活。

金初金地的辽宋文人与作品

女真族在灭掉辽和北宋的过程中,致使大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辽宋文人、学士、官吏汇集于金上京,他们在远离家国的金源内地创作,主题多是成为阶下囚之后的亡国之痛、思国之情和被迫仕金的矛盾痛苦心境,还有对金朝功德的赞颂等。

金初,女真文学家和辽、宋人金的文学家的创作,分别以其不同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共同影响和繁荣了金上京和中国北方的文学,促进了南秀北雄文学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相互问的交融。 

音乐舞蹈

女真族同其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创造了反映本民族战斗、渔猎生活及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音乐歌舞艺术,节奏短促铿锵,表现了女真人质朴、奔放、旷达的民族性格。

狩猎舞 

《隋书》中记载了女真先世之舞"曲折,多战之容"。女真族善骑射、喜渔猎的生活也以歌舞的形式反映出来。《契丹国志·天祚皇帝上》记载:天庆二年(1112年)春,在天祚帝与众酋长的头鱼宴上,阿骨打能舞而不舞,是对天祚帝的一种怠慢和抗争,幸而其弟吴乞买随天祚秋山射猎,才化解了天祚一心想除掉阿骨打的杀机。呼鹿,刺虎,搏熊等动作则是女真歌舞中的重要内容。那种在呼鹿声中,拉弓射箭的矫健英姿,那种挥舞长枪,搏熊、刺虎的雄壮场面,充分表现了女真人勇敢善战的民族精神。

萨满乐舞 

女真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乐舞在史书上多有记载。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描述了他在金上京酒宴上所见到的萨满舞:"五六妇人,涂丹粉,艳衣,立于百戏后,各持两镜,高下其手,镜光闪烁,如祠所画电母"。《南渡录》中记述了徽钦二帝被掳到金国所见的萨满请神祝祷的场面:"亦有巫者,制服画冠,振铃击鼓,罗列于前。……言尤不可辩”。这种舞蹈形式,对后来的大鼓亦有所影响。

女真恋歌  女真民间歌舞活动极为普遍,《三朝北盟会编》说:"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遇合意者,则迎归结为夫妻。《金史·世宗纪》载:金世宗巡视上京时,"宗室妇女群臣故老以次起舞",世宗即兴"歌本曲",表达思念和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之意,慷慨悲凉,催人泪下,情景十分感人。

鹧鸪曲 

《三朝北盟会编》载:"其乐则唯鼓笛,其歌则鹧鸪之曲",《鹧鸪》曲是流传年代较为久远的女真族歌舞曲。在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女真人歌鹦鹉、舞鹧鸪,是模仿鹧鸪翩翩起舞的鸟舞,其旋律高低起伏有致,曲调婉转动听,声如鹦鹉。加上鼓笛伴奏,歌舞具有声情并茂、节奏鲜明的特点。

本朝乐曲 

金世宗完颜雍是在金源内地培育起来的一代有作为的帝王。他自幼博览群书,重视汉文经典的翻译和对汉文化的借鉴,又珍视女真民族传统的继承。

宫廷乐舞 

金朝建立后,不断吸收契丹和汉族歌舞艺术的精华,促进了宫廷音乐舞蹈的发展。汉族歌舞和乐器在北宋时便传人金源内地。

书法绘画

金初书法绘画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许多文学家也是当时北方著名的书画家。著名书法家有王竞、党怀英、任询、吴激等。

女真书画家有:显宗、完颜亮、完颜允恭、章宗、完颜。完颜璟、完颜希尹则仿汉人楷字和契丹字,结合本国语制作并书写女真字,为女真书法开辟了新天地。完颜亮好画方竹,颇有奇致。完颜璟善真草书,画墨竹自成规格,他画的佛教人物也非常有韵致。

体育游艺

以女真人为主体的金初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女真人风格,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中原汉民族的体育活动营养,为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骑射

骑射是我国古代一种比骑技、较射技的军事性很强的体育活动。金建国后,女真人将自身的围猎习俗、契丹人的四时"捺钵"制与中原王朝的巡狩制融为一体,形成了金代的狩猎制。在京师以外,建立了许多苑囿和和猎场,每年要到春水、秋山等处狩猎。史载金世宗完颜雍"善骑射,国人推为第一,每出猎,耆老皆随而观之"。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四月底,他东巡金上京时到达混同江观捕鱼,以应每年四月举行的春水节令。五月初五,与上京宗室父老子弟举行拜天射柳仪式。六、七两月,世宗到按出虎水的临漪亭游赏山水,到上京北郊的绿野淀射猎。秋冬之际,又在金上京城近郊举行多次围猎活动,以此教育子弟臣民不忘女真尚武进取的民族传统,同时也说明了上京骑射狩猎等活动的普及程度。

马球

这是骑在马上持鞠杖击球的一种体育活动,唐朝时传人北方。金建国前,女真人的马球运动就已相当流行。康宗四年(1107年)高丽背约,侵女真人边地,斡赛前去反击。金太祖阿骨打就在球场打马球等待胜利捷报。

角抵

角抵,亦称角力。它是从中国古代的民间舞蹈演变而来,故又称"蚩尤戏",实际上是一种摔跤比巧的对抗性体育运动。

棋弈

棋类是在棋盘上斗智斗勇的运动。金初的棋弈主要有象棋、围棋、双陆棋等。金熙宗"分茶焚香,弈棋象戏"。金海陵王幼时"好读书,学弈象戏"。可见,金初,弈象与读汉文书、饮茶等已成为女真贵族追求的一种时尚。金上京境内的道教圣地松峰山有棋盘峰,峰端岩石上雕刻的古围棋盘呈方形,边长62cm,横竖各19道,刻在岩石平台上,可容两人在高山之巅对坐布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代围棋盛行的情况。

嘎拉哈

嘎拉哈是我国东北民族创造的一种游戏。嘎拉哈即猪羊、鹿、狍子等动物的距骨。早期是东北民族使用的骨卜工具和吉祥物,与从事畜牧业和狩猎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金上京地区金墓中屡次发现用水晶、白玉、铜等雕刻而成的嘎拉哈,黑龙江阿城市的双城村金墓中,一次出土嗄拉哈41枚,其中一枚为铜质,其余40枚均为羊距骨。清人徐兰《塞上杂记》中说:"嘎拉哈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玩者利用上下左右四面的变换进行游戏。这种玩法一直在金上京当地农村流行至今。

与蒙古、高丽人的关系

金亡后,女真成了蒙古汗国的被统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女真人为元王朝管辖下的居民。蒙古汗国和元王朝对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与蒙古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

政治方面

首先是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设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机构,“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早在1233年(癸已年),当蒙古铁骑兵至开元,生擒叛据辽东而为东夏国主的金将蒲鲜万奴后,即于渤海建州(故治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附近)北石墩寨设官行路事,管辖女真户。 

1235年(即乙未岁,金亡后的第二年),在图门江北一带设开元(治所在今东宁县东)、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两万户府后,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经过多次变更后,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辽阳、沈阳等路相继成立后,开元路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为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上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1312年(皇庆元年)前将开元路东北部地区划设水达达路,与开元路同属辽阳行省管辖。此后,开元路(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市境)管理的女真人,只是居住在咸平府(治所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合兰府(府治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城南)、恤品路(在今绥芬河地区,后废)及奚关总管府(治所在今吉林省珲春县东南)等地区的,今松花江大曲折处至兴凯湖一线以北直到黑龙江入海口这一广阔地域内女真人,统由水达达路管理。水达达路是元代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区,元王朝在其境内先后设立了许多府所。见于史籍的除前述桃温等5个军民万户府和水达达、肇州2个屯田万户府外,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有征东元帅府,府治在阿姆贡河对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龙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治所在阿纽依河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哈儿分地方;在今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儿(乌苏里江古名)千户所;在今俄罗斯境内滨海地区置有鲸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兰千户所。 

元朝统治者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元朝向女真征收的赋税是实物,有粮食、布匹、各种野兽皮张和海东青等。不过由于诸支女真人所从事的主要生产不一,故缴纳的实物也各有侧重。“女直”主要是粮食、布匹,水达达为青鼠皮等皮张、粮食,吾者野人、乞列迷等是名鹰海东青、元朝在女真地区发布过的禁令,有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这些禁令极大多数是为防止女真反抗而发布的。这不仅反映在这些禁令都发布在元初,随着元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巩固先后解除,尤能说明这一实质的是后两项禁令。因为狩猎和生产金银本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狩猎还是女真人解决衣食之需的传统社会生产部门,所以诏令禁止,显然是因这两种生产与“强兵”和制造兵器有密切联系。

经济方面

女真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蒙古贵族对女真统属关系的来往中。首先,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区内恢复了辽金时期的旧驿道,使处于黑龙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区,南达元大都(今北京市)。据考证,今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古城(即西祥州)有北行道经今肇东县、齐齐哈尔市西行可至呼伦尔地区,北行可达于爱辉县境;东南行道经唆吉(即今敦化县),东行可到绥芬河流域,东南行可达合兰府(即今朝鲜咸兴);东北行道沿松花江、黑龙江,可远至末末吉站(在今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口)三条驿道和许多支线。

驿道主要为军事目的恢复而开设,但客观上有利了女真人与元王朝及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其次,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提倡屯田耕种,扶助农耕,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农业发展。屯田处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达达屯田万户府外,还有不少女真人被迁到滨州、辽河、庆云等处专事耕耘,元朝发给农具、耕牛。如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再如1293年,元世祖又针对以捕鱼为生的捏怯烈女真200人的情况说,“与其渔于水,曷若力田”,“诏给牛畜、田器”“使之耕”。第三,凡遇有水旱、风雪、冰雹等自然灾害,元朝每发放粮食、布匹和钱钞,使之度过荒年。1283年(至元二十年),元政府先给水达达地区的鳏、寡、孤、独绢千匹,钞300锭,接着发粟赈水达达49站灾民,给千户“女直”饥民布万匹;1291年,辽阳洪宽“女直”部民饥,“借高丽粟赈给之”;次年,元世祖命忽都不花由海路运粮给水达达和辽阳“女直”饥民;1297年(大德元年),水达达等地出现饥荒,又发粮50D0石赈之。总之,上述种种,从蒙古贵族方面说,虽是为了巩固对女真人的统治,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女真与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会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输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缴纳的粮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货、海东青、珍珠。上述物品数量是很多的。例如布匹,1243年(癸卯年),仅合懒(兰)、恤品两路就交布3000匹。50000016_683_1又如青鼠皮,1269年(至元六年)因灾荒诏减水达达户“青鼠二”,按这次减秋赋一半计算,每户年至少交4张青鼠皮。至顺年间(1330—1333)水达达路钱粮户共20906户,则一年所交青鼠皮就达数万张。至于为供蒙古贵族玩乐的名鹰海东青每年输出的数量也一定不少,因为吾者野人及水达达人因不堪“捕海东青烦扰”,于1346年(至正六年)起兵反抗。女真所缴纳的上述物品,根据1276年(至元十三年)规定:“以水达达分地岁输皮革,自今并入上都”。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蒙古人集中居住区。可见女真人输出的土特产品,不仅满足了蒙古贵族的奢侈享乐,也丰富了蒙古军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与蒙古的关系还有另一面,即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时,“女直”与水达达趁乃颜叛乱之机,与乃颜“连结”,反抗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末,有居于辽东的女真人锁火奴兴兵起义,宣称为“大金子孙”,虽都被蒙古贵族镇压下去,但冲击了元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女真与高丽人的关系:不少女真人和高丽人长期交错居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女真人从高丽人方面学得先进生产技术和易得耕牛、铁等生产、生活资料,高丽人则从女真方面换得生活所需的皮货等物品。杂居的地区主要有两处:一是合兰府境内(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直到明初,这里还是“女直、鞑靼(即水达达)、高丽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场所。二是今辽河以东地区,像沈州(今沈阳市)、辽河、庆云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于一处屯田。 女真人与高丽国境内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于合兰府境内的女真人。在蒙古与高丽争战之时,常入高丽国北境“剽掠”,有时多达3000人(朝鲜史籍称为东真兵)。当蒙古贵族征服高丽国后,高丽国成了蒙古汗国的臣属国,蒙古贵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轶高丽国民”,不准“入高丽界剽掠”,使女真与高丽国民的交往,恢复正常。后来,女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元王朝或向高丽国借粮,或令高丽国王运粟赈之。

明时期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组 

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都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1],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 正统七年(1442),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1583—1593年,努尔哈赤起兵后11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 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17世纪初,为努尔哈赤所吞并。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 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组合的民族。建州卫、毛怜卫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遗民,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服用,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颜部后裔,同样也从事耕稼,他们倚山作寨,亲属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称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伦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风俗与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满族的形成

满族始称满洲,后有新(满语“伊彻”)旧(满语“弗”)满洲之分,实际上包含东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 正统七年(1442),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15—17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肃慎及其后裔,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以下的邑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为满族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又不能把肃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关系,与满族的形成割裂开来。满族真正以一个民族出现,只能说在明代末期的17世纪之初,这时已从女真人中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历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 

女真族本来是散居于东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一带的游牧民族,古为萧镇氏,隋唐时称为靺鞨,分为七部,五代时改称为女真。宋时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部,熟女真受辽国统治,生女真却散居东北,不受辽管。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改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并起兵反辽,又与宋合作,把辽消灭,称霸北方。後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沦陷,宋室南迁继续抵抗。后来,金国不断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诈等行为,更多次侵略南宋。但後来金国开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于金,而金国一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动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减丁政策,对他们三年屠杀一次。终于,蒙古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崛起,并联宋伐金,终至灭亡。 

金国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东北,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建州部到了努尔哈赤时强大,他吞并了女真各部,复用国号为金,是为後金,後皇太极又把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族,国号改为大清,是为清太宗。皇太极先假意与袁崇焕和谈,称机攻伐朝鲜。其後南侵,并且多次攻入山海关,对明朝产生了巨大冲击。1643年太宗崩,世祖福临幼年继位,由王叔多尔衮摄政。此时,大明由于天灾多发,民变四起,终被李自成所灭。1644年,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后金军入关参战,攻入北京,征服全国,开始了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1662年,世祖崩。圣祖玄烨继位,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开始转下。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接著被列强侵害,加上内乱,满人的统治动摇,人民不满情绪增加,国家每况愈下,各民族起义四起。咸丰皇、光绪皇等先後图强,可惜都失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此后满洲族改称“满族”,解放后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满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于中国东北、华北一带,散居全国。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 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 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 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 广宁、 开源、抚顺、清河、□阳、 宽甸等处开设马市, 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 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 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 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 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 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 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 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 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 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 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 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 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 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 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 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 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 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 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 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 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沿用“金”为 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 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代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现一夫多妻制,也残存群婚制。过多妻生活的,多为部落首领和富有户。像建州卫酋长李满住有三妻,原分别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温人。残存群婚制的,主要是处于边远地区的一些东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则姊以下皆随为妾”;与苦兀相邻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馈之艳妻,去则归之”。当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会也有群婚制残余,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择族类”,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王台死后,其子康古陆即以其后母温姐为妻。此外,女真社会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岁即娶”。后来,海西女真改为至十七八岁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极时代才规定,女子未及12岁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约婚”(定婚)。约婚后,男家需向女家纳甲胄、牛马、奴婢等彩礼,已出现有的贫困户至10年未纳足彩礼而不能成婚者。

丧葬

人死,建州女真是停丧于家,杀牛以祭,3日后择向阳处葬之。葬时,有将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马随葬之风,随葬马是杀后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树葬(风葬),择大树置尸于上,随葬之马皮、尾和脚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挂于树。东海女真诸部落葬俗比较原始,除有树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肠胃,将尸体曝晒干,出入背之于身,饮食必祭,3年后才“弃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夹于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鱼叉叉其尸,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变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踯其尸作熊虎势”,令人用箭射尸,带箭埋之,示意可变熊虎。

宗教

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神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佛教在女真社会里已有传播,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永乐年间,明还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东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2]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20:4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77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女真(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女真(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