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历史战役)

更新时间:2025-01-10 12:44:07 阅读: 评论:0

中法战争(历史战役

中法战争 (历史战役) 次浏览 | 2022.11.26 16:51:3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法战争历史战役

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全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名称

中法战争

地点

越南及中国边境和近海

结果

法军不胜而胜,签订《中法新约》

伤亡情况

2100人伤亡(法军),10000人伤亡(清军)

时间

1883年12月—1885年4月

交战各方

法国,中国,越南

各方兵力

法军5000-20000人,清军25000-35000人

英文名称

Sino–French War

领土变更

法国得到对越南的宗主权

清朝主要将领

冯子材,潘鼎新,刘铭传,唐景嵩

法国主要将领

孤拔,利士比,波里也

背景国际环境中法战争

法国侵略越南与凯觎中国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阯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

中法两国的直接对峙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抗法军。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2]

战前冲突红河三角洲

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抗法军。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法国首先想用外交方式达到其目的。1883年9月15日,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一个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以划出一个狭小的中立区的办法使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方案为清政府拒绝,谈判毫无结果。这时,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和法国侵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但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

1883年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内部分歧

面对着法国侵略越南和我国西南边疆的严重局面,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

主战派是顽固派官僚和清流派人物,一些则是地方疆吏了,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驻法公使曾纪泽,筹办福州海防大臣左宗棠,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属抗战派。他们认为“越南为中国外藩,本应保护”、“中国与越南唇齿相依,法国侵占越南,“此唇亡齿寒之患也”,“法人通商红江(何),规取越南北境,命所在尤注滇南……”,“中国自固藩篱,断无坐视之理”。

而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而总的来说,对抗战是不积极的,是妥协的,越南曾两次派使向清政府求援。1882年,法政府以“剿办土匪”为名,派广西军驻扎越南北宁,云南军驻扎越南的山西,还派人联络刘永福,也把黑旗军作为对法作战的力量。法国侵略者一面向北圻进犯,一面诱使清政府与他谈判,以便使清政府承认他在越南取得的权益。

1882年,法国公使宝海提出谈判问题,清延派李鸿章与他谈判,于当年12月签订了一项备忘录,拟定越南事宜三条:

①倘中国将云南、广西驻军撤出,法国则不得占土地和贬削越南国王的统治权;

②开放保胜为商埠;

③中法两国在云南广西之外与红江(红河)中间之地,应划定界限,北归中国巡查保护,南归法国巡查保护。

这就是说,要中国以撤兵,通商作为交换条件,两国分割越南北圻。茹费理二次组阁后,推翻宝海三条,召他回国,并派援军大举进攻北越,使越南形势骤趋紧低。1883年4月末,清廷派李鸿章“前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所有广东、广西防军均归节制”。

李鸿章作为主和派代表人物,他从保存淮军和北洋海军的实力出发,总是找借口为主和张本。在7月中旬,清廷把李鸿章调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张树声回两广总督本任。张树声是主战的,他奏请清廷采取对策,以保护中越的宗藩关系,建议清政府令曾经泽与法国交涉,并遍告各国,同时建议备战。12月旬,清政府派员前往越南宣布“天朝威德”,一时清政府又倾向主战,通过外交途径通知法国,山西等地驻有中国军队,要求法国慎重从事。法国不予理睬,于当月,孤拔率军攻山西,清军将领,云南巡抚先期逃亡兴化,黑旗军血战三天,毙战300余人,最后山西失陷,这样,中法战争就以此时法国进攻山西的中国驻军为标志而正式爆发。

战争过程山西之战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3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①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②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③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④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北黎冲突

1884年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借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自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镇南关大捷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4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这一仗毙伤法军有的说法是将近一千人,扭转了中法战争整个战局。 但是这说法很不可信,法军共计阵亡74人伤213人,需知总参战的法军才两千出头,如果真的毙伤了法军一千余,也就很难置信法军之后会有在驱驴与清军血战,令清军死伤惨重的事了。而且本来分二十三期连载的专题文章中的,细致划分了军官士兵伤亡(7军官阵亡6受伤)的数字,自然比一篇历史科普短文里的笼统一句话可信,北洋水师站站长陈悦也是用的这个数字,清军追击法军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传统说法只笼统地称否决了茹的增拨军费案,但是近年史界已经详细论证了是议会坚持要求先就是否对内阁信任进行表决,否决了茹的“增拨军费案有先议权”议案导致内阁倒台。 茹刚一辞职法国就同意“应先前要求”拨给东京法军军费。

战争结果中法议和曾国荃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而且在很多清流文人鼓噪的“不使黄龙成痛饮”的说法背后,是清军黑旗军已经精疲力尽,同时台湾也已经快守不住的现实。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主要内容:①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②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③法国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减税率;④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由法国商办;⑤法军退出台湾。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

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

3、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

4、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战败原因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影响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历史教训

一些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更典型的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在此之前,历经的与外国侵略者较量的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清朝的腐败,但作为战争的直接结局是清朝方面失败了,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被迫就范,还似乎有点扯赖,而中法战争呢,从军事上说都是中国得到了胜利的结局。这胜利,是广大爱国军民基于通过两次鸦片法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对外国侵略者认识深化和仇恨增强,奋勇战斗,抵抗外国侵略的结果。但是,广大爱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却被清政府用来化为乞和的本钱,在它的罪恶之手下,完全给葬送掉了。不管军事上是败是胜,在清政府的主持下,战争的最后结局总是清朝方面失败告终。这促使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开展。清政府腐败面目更充分显露的同时,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生存的迫切任务。事实上中法战争以后,群众性的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开展,成为当时反侵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早期维新派为代表的先进阶级力量,更深入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过近年来史界已经指出这种观点有相当偏失:它完全无视了清军在越南已是强弩之末,同时台湾已经军事上处于随时会失掉的境地这一现实。清军之所以在镇南关之战得胜,打死74名法军的前提是人工修筑了强大的工事,一道连绵三里的土堤加上天有大雾,“有很大的偶然性”仅从军费上来分析,法国人在1884年两次批准驻远东法军的当年军费报帐合计是5400万法郎,而茹费理内阁一因为“增拨军费案有先议权”倒台就马上通过了给远东法军拨款5000万法郎的决议。清朝在战争中的军费估计一般在远超过两千万两,其中半数是借外债进行的,由此可知所谓法国人在这场始终是半心半意进行的战争是被谅山之役打痛了而会向中国求和,以及如果不下令撤军就能攻下河内之说都是很难成立的。

评论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一些学者也认为,用“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来总结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不贴切的,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太大的失败,或者说中国压根就没有失败,甚至还可以说中国胜利了。说中国失败不大的理由是,《中法新约》虽不平等,但与其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甲午战争所订的条约相比,中国的损失要小得多,以并不太大的损失结束一次中外冲突,在外交上是一次不大的失败。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国虽经这场战争实现了它把越南变成“保护国”的目的,但并未获得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割地抵押。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使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得到提高。所以,这场战争是双方均有得失的战争:中国没有失败,法国也没有胜利。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20:2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7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法战争(历史战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法战争(历史战役).pdf

标签:战役   中法   战争   历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