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多由鼻部受外伤、鼻腔疾患、高血压、缺乏维生素C或K以及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引起,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鼻衄亦称为衄。鼻衄量多时,又称为鼻洪或鼻大衄。也就是常见的出鼻血。
中医病名鼻衄
别名鼻出血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常见发病部位鼻
常见病因火热气逆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浮或气虚不摄血
常见症状轻者仅为涕中带血丝,或鼻血点滴而出,重者鼻血涌出不止
类型疾病
疾病概述大多数的鼻出血来自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丛(Kieslbach区),捏住两侧鼻翼5~10分钟可以止血,如无效则必须找到出血点,用浸有0.25%新福林(去氧肾上腺素)和局部麻醉药如2%利多卡因的卷棉拭子压迫,可以暂时止血.电灼或用涂药器的头端浸有75%硝酸银液涂拭出血部位,可控制出血而并不过深地灼伤粘膜。
对于由出血倾向性病变引起的鼻衄,要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加压止血而又尽可能地不损伤出血点,烧灼法无用,因烧灼后边缘可重新开始出血,如可能应注意确定和治疗出血性疾病。
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患者,出血点常位于下鼻道的后方并难于控制,需要结扎颌内动脉及其分支或填塞后鼻腔以止血,通过上颌窦径路,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动脉并用银夹结扎,填塞鼻腔后部可用10cm见方的凡士林纱条折叠并卷成很紧的塞子,用两股粗丝线缝于其上,将一股丝线的一端系于从鼻衄一侧经鼻腔从口咽部引出的导管一端,然后将导管仍从鼻腔拉出。
这样,由丝线系住的塞子可被填塞在软腭后方的鼻咽部,另一股丝线留于软腭部用作日后将塞子从鼻咽部经口拉出(也可用带气囊的Foley导管代替,将留置于鼻咽部的气囊充气以阻塞后鼻孔),鼻腔,特别是下鼻道的后部被塞子塞紧,第一根丝线紧扎于放在前鼻孔处纱布卷,以保证有效的后鼻孔填塞,填塞后4天,给以抗生素以防止鼻窦炎和中耳炎,最好是根据对局部细菌及其抗药情况的了解选择抗生素.后鼻孔填塞会降低动脉氧分压,因而填塞期间需要吸氧。
中医观点鼻衄,症名。指鼻出血。《内经》对此有丰富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
《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鼻衄,食少体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龙肝汤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
阴虚衄血者,宜用大剂量生地煎服。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参见衄、衄血条。
西医观点鼻出血亦称鼻衄颇为常见,一般可分为两类,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之症状性鼻衄。尤以症状性鼻衄更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前者的2倍。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为单侧性,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细血管前动脉的部位。此处组织弹性较低、遭受刺激时(如挖鼻、干燥、粉尘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导致出血。鼻粘膜溃疡、鼻息肉和鼻腔恶性肿瘤更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症状性鼻衄可见于血管和肾疾病(如血管壁损害、尿毒症等)。出血素质和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伤寒等)。遗传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血管壁先天性薄弱,稍有扩张则可破裂出血。
疾病原因一、局部原因1、外伤:常见用手挖鼻、碰撞、手术等。
2、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时,鼻粘膜糜烂、溃疡出摁。
3、鼻中隔疾病:如鼻中隔有棘突或脊突时,常因受气流冲击,易致干燥糜烂出血。
4、鼻腔肿瘤:血管瘤、鼻咽纤维瘤或鼻咽癌等。
(二)全身原因1、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出血性紫癜、维生素K或C缺乏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急性传染病或高热:如伤寒、斑疹伤寒等前驱症状。
3、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4、肝功能损害而有凝血机制障碍等。
5、内分泌物影响:如代偿性月经(倒经)。
症候分型1.风热犯肺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遍身骨节酸楚,鼻衄或涕中带血,或咽喉疼痛,咳嗽,口干。治宜清热泄肺,凉血止血。可用桑菊饮加味。
2.热毒内蕴症见恶寒发热,继则汗出而身热不退,鼻衄,齿衄,或见有皮肤紫斑以及其它部位出血,如吐血、便血、尿血等。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味。
3.胃热亢盛症见鼻衄,色红量多,或兼齿衄,口渴引饮,胃脘不舒,口臭、便秘。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可用玉女煎加味。
4.肝火内动症见鼻衄时发时止,妇女月经过多,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目红赤。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可用栀子清肝汤加减。
5.肾精亏虚症见鼻衄,常兼齿衄,妇女月经过多。腰酸耳鸣。治宜补肾益精,滋阴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加味。
6.气血亏虚症见鼻衄,或见齿衄,紫斑以及其它部位的各种出血。治宜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处理方法1.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2.以去充血剂或鼻腔喷液将棉花沾湿,塞入鼻孔可帮助止血,白醋也行。
3.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
4.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咙。
5.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6.血液凝结后,将形成血块结痂,此时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剥落结痂,造成鼻血复发。
7.涂抹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可止痒也可防止黏液干硬。
8.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9.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10.患者左(右)鼻孔流血时,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弯曲,一般几十秒钟即可止血;或用布条扎住患者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扎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后,解开布条。
11.取大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敷在脚心上,用纱布包扎好,可较快止血。
12.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13.如经常流鼻血,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疾病治疗Rendu-Osler-Weber综合征的多发性严重出血可由粘膜内动静脉性动脉瘤所引起,造成严重和持久的贫血,且用铁剂治疗也不容易纠正,移植中厚皮片(中隔皮肤整形术)可减少出血的发作,使贫血得以纠正。
严重鼻衄常由肝病引起,患者常吞进大量血液,必须尽快灌肠和用泻剂以排除;应服用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1g口服,每天1次)以防止肠道内血液的分解和氨的吸收,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生命体征及中央静脉压力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一)一般原则1.医生遇出血患者时应沉着冷静,对患者应多方安慰。
2.严重鼻出血可使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烦燥不安,可注射镇定剂,一般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对老年人以用安定或异丙嗪为宜。对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鼻出血时,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对高血压所致的严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压药物时应慎重,因高龄高血压患者和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供血不足时,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否则可能造成动脉血栓形成。
3.已出现休克症状者,应注意呼吸道情况,对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应首先予以解除,同时进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疗。
(二)局部止血方法(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区别对待)1.指压法:此法作为临时急救措施,用手指压紧出血侧和鼻翼10~15分钟,然后再进一步处理。
2.收敛法:用浸以1~2%麻黄素液或0.1%肾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内止血,然后寻找出血点。
3.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并有明确出血点者。在出血处进行表面麻醉后,用30~50%硝酸银或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至出现腐蚀性白膜为止,注意不可使药物流到他处,也不要在鼻中隔两侧相对处同时烧灼,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电灼、电火花法或YAG激光凝固法与药物烧灼相似。烧灼后可用油剂滴鼻以防局部干燥。
4.冷冻止血法:对鼻腔前部出血较为适宜。
5.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对鼻腔后部出血有效。注射后可封闭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方法为将注射器针头在第三磨牙内侧刺入腭大孔内,注入含少量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针头刺入不宜超过28mm,以免将药液注入圆孔或眶内。
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压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
(1)鼻腔填塞法(nasalpacking):常用凡士林纱条经前鼻孔填塞鼻腔。填塞时,纱条远端固定,逐渐由后向前,由上向下,折叠填塞可避免纱条坠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图4-6)。此法对鼻腔前部出血效果较好。也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填塞或医用生物胶粘合。局部压迫止血后,出血点或出血创面涂以薄层快速医用生物胶,具有粘合、止血、防止感染、止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还可用乳胶或硅橡胶气囊填入鼻腔,注入空气或水使气囊膨胀,进行压迫止血。
(2)后鼻孔填塞法(postnasalpacking):先将凡士林纱条或消毒纱布卷迭成块形或圆锥形,长约3.5cm,直径约2.5cm,用粗线缝紧,两端各有约25cm长的双线,消毒备用。填塞时先收缩和表麻鼻腔粘膜,咽部亦喷有表面麻醉剂。用导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底部插入直达咽部,用镊子将导管从口腔拉出,导尿管尾端则留于前鼻孔外,再将填塞物上的双线系于导尿管,此时将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于后鼻孔。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可用弯止血钳将填塞物在明视下送到悬壅垂的后上方,再将导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紧。最后在前鼻孔处用一纱布球,将双线系于其上,以作固定,口腔端的线头可剪短留在口咽部,便于以后取出填塞物时作牵拉之用。后鼻孔填塞后,一般都需加行鼻腔填(图4-7)。鼻腔填塞物应于24~48小时内取出或更换,以防引起鼻窦及中耳感染等并发症。
(三)全身治疗1.半坐位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老年或出血较多者,注意有无失血性贫血、休克、心脏损害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失血严重者,须予输血、输液。
2.寻找出血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3.给予足够的维生素C、K、P等,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4.静脉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钙或凝血质(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进凝血。适当应用止血剂,如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云南白药等。
5.反复鼻腔填塞时间较长者,应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手术疗法手术治疗可酌情采用。如对鼻中隔前下方反复出血,可考虑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或划痕术,使该处形成疤痕组织,闭塞血管而止血,若为鼻部外伤或手术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无效,根据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筛前动脉结扎术、筛后动脉结扎术或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等。
(五)药物治疗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适用于肺经热盛)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中成药:(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2.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适用于胃热炽盛)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中成药:(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3.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适用于肝火上逆)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中成药:(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4.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适用于肝肾阴虚)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熔化)。水煎服。
中成药:(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预防1、鼻衄时患者多较紧张,因此,先要安定患者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
2、对鼻衄的病人,一般采用坐位或半卧位,有休克者,应取平卧低头位。嘱患者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3、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巧,以免损伤鼻黏膜。
4、患者宜少活动,多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燥刺激之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
5、注意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忌忧郁暴怒。
6、戒除挖鼻等不良习惯。[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8:3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鼻衄(血从清道出于鼻,是常见的一种病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鼻衄(血从清道出于鼻,是常见的一种病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