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中文名斯蒂芬·茨威格
国籍奥地利
民族犹太
出生地维也纳
逝世日期代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
英文名Stefan Zweig
出生年月1881年11月28日
人物经历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杨文》;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杨文莉》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我是一个瓜娃子》,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
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
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看透了人生的虚无幻灭,与二任妻子一起自杀。
个人简介家庭背景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
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平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 ,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茨威格夫妻双双自杀服毒自尽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主要著作茨威格短篇小说集小说《夜色朦胧》
《贵妇失宠》
《普拉斯特的春天》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月光小巷》
《看不见的珍藏》
《马来狂人》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里昂的婚礼》
《无形的压力》
《偿还旧债》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火烧火燎的秘密》
《家庭女教师》
《女仆勒波雷拉》又译《雷泼莱拉》
《偶识此道》
《旧书贩门德尔》
《是他吗?》
《变形的陶醉》
《情感的迷惘》
《奇妙之夜》
《一颗心的沦亡》
《巧识新艺》
《桎梏》
《恐惧》
《混乱的感觉》
《人的命运转折点》
《象棋的故事》
《危险的怜悯》
《最初的经历》
《昨日之旅》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传记《异端的权利》
《麦哲伦航海纪》
《滑铁卢之战》
《巴尔扎克》
《断头王后》
《玛丽·斯图亚特》
《约瑟夫·富歇》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三位大师》
《三作家》
《同精灵的斗争》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
《罗曼·罗兰》
文学特点小说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传记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题的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大都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响当当的文学大师,今天放眼这个名单,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的欧洲文学思想史。
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
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深受人道主义的滋润,受到尼采、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展现传主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相关信息茨威格在中国的引入
中国学者杨人楩在当年《民锋杂志》第六卷第三号上发表自己的撰文《罗曼·罗兰》,他在文中就已提到了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三年以后,即1928年,《罗曼·罗兰》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封面题有:《罗曼·罗兰》,刺外格著,杨人楩译。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茨威格的作品。
他在该书的《译者序言》中写道:“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罗曼·罗兰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价值。”话虽只有一句,但这是茨威格在中国获得的最早评价。 从此,茨威格,这位小说专记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作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德语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正式被引入了中国。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8:1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茨威格(奥地利作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茨威格(奥地利作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