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

更新时间:2025-02-24 00:43:37 阅读: 评论:0

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

东沙群岛 (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 次浏览 | 2022.08.24 15:10:3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

东沙群岛(Dongsha),古有“月牙岛”之称。东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主要由东沙岛、东沙礁(环礁)、南卫滩(暗礁)和北卫滩(暗礁)所组成,附近海区还有不少暗沙和暗礁。属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是南海诸岛中离大陆最近、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位处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中国的领土,名义上归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管辖,目前隶属于中国台金区(台澎金马区)高雄市旗津区。东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名称

东沙群岛

英文名

Dongsha Islands

别名

月牙岛,大东沙

行政区类别

里(乡、镇)

行政类别

里(乡、镇)

下辖地区

东沙岛、东沙环礁、北卫摊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东沙环礁国家公园,东沙大王庙

地方方言

广东话、闽南话

东沙地理地理位置

东沙群岛分布于北纬20°33′至21°10′、东经115°54′至116°57′之间的海域中,位居中国广东、海南岛、台湾岛及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

东沙群岛位于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北距汕头港260千米,南距西沙群岛450千米,东南距马尼拉780千米,东北距高雄港及澎湖马公港分别为440千米、425千米,西北距香港315千米,西南距海南岛榆林港670千米。为南海诸岛的最北境,距离东北方的高雄港240浬(444千米),南距南沙太平岛640浬(1185千米)。

地质地形

东沙共有三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南卫滩环礁及北卫滩环礁,

东沙岛与南、北卫滩相距约80千米。东沙的的直径大约有30千米,根据学者估计,要形成这么大一座,至少需要百万年以上的时间。环礁北面外缘礁相当宽广,在退潮时可浮现水面,东沙岛则位于西边。南卫滩及北卫滩为一连续浅滩,礁体呈椭圆形,沉没水中,无岛礁出露,乃一种沉水环礁。东沙环礁则为典型环礁,洲、岛(即东沙岛)、礁和门四者全备。

洲有“小沙洲”;暗礁(铲)有:东角、东北角、西北尖角、西南尖角及东南湾;门有两处:北水道及南水道,岛上内水即潟湖。“门”即习称之“龙口”,乃连通潟湖与外海之水道。潟湖水浅,随潮汐起落,平均深约1米,水多平静,风浪不兴,与环礁外之大涌大浪大不相同,潮汐时有泥沙向内淤积,更日渐变浅。此一潟湖在退潮时深不及1米,其出口处之宽度仅20米左右。

湖底多为淤泥及有机残屑所复盖,但水急之处仍为砂砾石所组成之底质。东沙环礁水深0.6-17米,但以5米以下者为多,环礁近于圆形,半径约10千米,环礁内水域约300平方千米。

岛屿介绍

东沙岛呈西北西至东南东走向,岛形如马蹄,东西长约2,800米,宽865米,陆地面积约1.74平方千米,内海(潟湖)面积约0.64平方千米,多为珊瑚礁堆积而成。全岛周围十至十五浬为礁盘区。整个东沙群岛海域面积广达5,000平方千米,在南海诸岛中算是大岛之一。

东沙群岛

位于汕头市以南约260公里,珠江口东南方约315公里。由东沙岛、东沙礁和南、北卫滩等组成。东沙岛的礁盘呈新月形,潮汕渔民又称为月牙岛,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仅6米,由珊瑚为主生物碎屑堆积而成。东沙礁为环礁,两侧有两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南水道深广,北水道浅窄。

东沙群岛地处南海北部大陆坡上段,发育在300米深台阶面上,水下暗礁星罗棋布,水情险恶,不利航行。东沙岛上植物繁茂,多椰子树。东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气候,湿热多风,又为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路径所经,对气象预报有重要意义。岛上气象台和灯塔、台风观测站等建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曾在岛上填土筑机场。

东沙群岛地处东亚至印度洋和亚、非、澳洲国际航线要冲,广州、香港至马尼拉或台湾高雄的航线由附近海域通过,具有重大航运意义。海产丰富,是南海重要渔场,盛产海龟、墨鱼、海参、鲨鱼和贝类,特产海人草,为驱蛔虫特效药。东沙历为闽、粤、台渔民,尤其是漳、潮、惠州渔民生产作业的场所和船舶停靠点。东沙岛上栖息大量海鸥,含磷很高的鸟粪堆积达数米之厚,为肥料和制药原料。

东沙群岛古称“落漈”,清初名为“南澳气”,属惠州府陆丰县碣石镇管辖。东沙群岛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现归广东省管辖。实际为台湾省控制。

东沙岛

东沙岛位于北纬20度42分20秒,东经116度43分,居东沙环礁的西侧礁盘上,北距汕头市140海里。东沙岛为自西北向东南向的碟形沙岛,长约2.8千米,宽约0.7千米,面积1.8平方千米(包括1965年填平的浅湖面积),是南海诸岛中面积第二的岛屿,仅次于西沙永兴岛。它平均高出海面约6米,东北面稍高,达12米,西南面次高,约8米。整个岛屿呈四周高中间低形态。中部低地积水呈湖,湖深1-1.5米,湖口向西开口。

1965年7月扩建东沙岛时,浅湖被填平,北面沙堤上修建了机场,使岛屿面积扩大。机场跑道长1500米,宽30米。岛上的地下水来自下雨时储积沙层中的淡水,由于海水的渗入,沙层中淡水被咸化,不能饮用。东沙岛由中国台湾驻守。

南卫滩、北卫滩

东沙岛西北面45海里处,在珠江口大陆架前缘的大陆坡上(水深200米-500米)有两个水底上升的珊瑚暗滩,在南的为南卫滩,在北的为北卫滩。南卫滩面积较小,水深58米,北卫滩面积较大,水深64米。最浅处为60米,滩面有沙。两者都是沉水环礁,相距约2海里,中间有334米深的海谷。北卫滩200米等深线呈椭圆形,长21千米,中央深达185米,最浅处水深60米。在北卫滩北面还有浅滩5处,最浅为9米深。南卫滩200米等深线亦呈椭圆形,长约10千米。

东沙环礁

东沙环礁是一个圆形环礁,直径约为11-13海里。东北角在北纬20度47分,东经116度53分,南端在北纬20度36.5分,东经116度52分,西南为东经116度41分。东沙环礁是典型的环礁,即珊瑚礁体呈一环形地貌,中间为一浅湖,浅湖水深多在7.3-18米之间。但是,环礁并非连续不断,而是有“门”和外海想通,礁盘上也有小沙洲和沙岛形成,正是岛,洲,礁,门都具备的典型环礁形态。东侧礁体呈弧形,礁宽1-2海里,长35海里,礁体已长到海面附近,东北部礁盘出露海面。环礁西侧为两“门”(即南北水道)夹一岛礁,礁体外缘急倾入海底,而向浅湖一侧则较缓。南水道宽而深,水道中深水线可达5.5米,水道上珊瑚礁头较少,有利航行。北水道较窄而浅,宽约2-2.6海里,深3-3.6米,水道上有不少珊瑚礁头生长,有些已距海面0.6米,不利航行。

名称由来

其实“东沙”学术上的全名,应该称为东砂。

它是由无数个小珊瑚每年以不到几厘米的速度,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一座环状珊瑚礁,而东沙岛则是东沙群岛中唯一突出水面的岛屿,东沙岛上没有土壤,完全是由珊瑚与贝壳碎屑所构成,外观看起来就像一滩砂子堆积而成一样。

天气概况

东沙群岛地处热带北部,具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仍受东北季风之影响,年平均气温25.3摄氏度,12月份最低平均22.2摄氏度;最高温为6月,平均温为29.5摄氏度。五、六月为梅雨期,七、八月有台风。夏季平均气温28.5摄氏度,雨水充沛,冬季20摄氏度,较少下雨。

生态资源植物

主要植被为灌丛,林投树茂盛,植被良好。岛上皆为热带性植物,以蔓性爬藤植物及布满矮小灌木:有桑树、麻风桐及野菠等参杂其间,平均高度约五米形成自然林荫。蔬菜栽培是由岛上官兵亲自种植,蔬菜种类大致分为:甘蓝菜(结球很小)、结球白菜、番茄、四季豆、萝卜等,夏季则以栽培瓜类为主,如南瓜、丝瓜。偶尔种植西瓜,其他如红豆、辣椒、苋菜、空心菜等亦有栽培。

动物

鱼类: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根据调查:珊瑚礁鱼类超过500种,其中数种极为罕见。鸟类:有140余种,多属候鸟,在1866年,发现有大量白腹鲣鸟的繁殖族群,如今已经消失,遗留下来的鸟粪也在日据时代开采殆尽。珊瑚:珊瑚有300种、120种海藻,在环礁范围内形成美景。无脊椎动物也有近40种,这些资源不仅在海洋科学教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环礁地形与海洋生态上也无与伦比。玳瑁:夏秋交替之际,据称岛上常有大批出现,于沿岸沙丘产卵繁殖。

简介

东沙环礁位于南海北部海域,距离高雄以南大约240浬,实际上地点位置已在香港右下方,纬度与海南岛上面那块突起来的位置相当。东沙环礁古称月牙岛,有如一颗掉落碧蓝海上的翠绿珍珠,整个直径约25公里,面积约5万公顷,周围礁台长约46公里,宽约2公里,环礁中唯一露出海面的陆礁岛屿是东沙岛。

东沙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台湾海峡南疆的门户,位居南海要冲。位于粤江口、海南岛、吕宋岛及高雄的中央位置,是巴士海峡进出南海船舰的必经之途,扼控巴士海峡的咽喉。该岛长二千八百公尺、宽八百六十八公尺的岛屿,形如马蹄,岛上没有山丘,也没有泥土,虽是珊瑚碎沙积累而成的低伏海岛,但却宛如远离尘嚣的人间净土。历史记载,东沙岛昔称“月牙岛”,先秦时代就已纳入中国版图,曾两度被日本侵据,由台湾当局控制。

岛上的指挥权,已由台军移交给海巡署,同时也正式隶属高雄市。岛上铺设有机场跑道、房舍、宽敞的道路、地下据点以及绿化的农牧区。岛上设有观测站、发电厂、教室、忠义码头、海军雷达站、气象站、空军东沙勤务分队等。东沙岛地籍测量纪念碑,是岛上的地标;气象台的探空作业,可探测一万五千英呎高的大气温湿度气象变化,除用于军事目的外,还可保障往来飞机、船只的安全。岛上有文康设施,也有许多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岛上的发电厂,使全岛供电;海水淡化机解决饮水问题;还备有卫星电话通信网路。[1]

除了海域之外,露出海面的东沙岛则长约2.8公里、最宽处只有865公尺,总面积约174公顷,其中小舄湖面积约64公顷。

历史

东沙岛在历史上早就纳入中国版图,自明代开始开发经营,是南海诸岛开发历史中最早的一个。清朝末年曾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率领民众占领,擅自改名为西泽岛,其后又经二次大战期间日本的军管,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华民国政府派遣海军军舰于民国35年9月12日(1946)光复收回,重新竖立国碑,隶属于高雄市政府管辖,并有国军驻守,历经五十余年之艰苦建设及整备,已经成为中国捍卫南疆最重要的堡垒。

自东汉以来,中国先民即纵横南海,扬帆于南海诸岛间,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垂涎于南海诸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及日益重要的战略价值。首遭日人非法占据的南海诸岛,即为先民俗称月牙岛的东沙岛。

由来

1901年(日本明治34年)夏,基隆日商西泽吉次在海上遇台风漂至月牙岛,发现岛上复盖厚实的鸟粪层。西泽在逃返台湾的同时也携回鸟粪样品化验,证明是质优磷肥,也是上等的农用肥料。西泽氏遂首度窃占东沙岛,并率台湾籍劳工百余人由高雄乘轮赴月牙岛大肆开挖鸟粪,不但在岛上毁中国先民之房舍、栈桥,更捣毁渔民奉祠的天后庙,还在岛上插杆升上太阳旗,擅自将之更名为西泽岛,东沙群岛所在的珊瑚环礁也改名为西泽礁。

直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始派南洋水师军舰巡弋,付款赎回月牙岛,才将东洋人赶走,东沙岛始二度易手重归中国。过不了几年后,东洋人又卷土重来。1917年(日本大正6年),日本高雄海产商会会长石丸庄助又雇台劳百余人乘渔轮登岛,盗采鸟粪及海人草,东沙三度易手,直到中国海军于1925年进驻将其驱离,日本人对东沙岛的非法霸占才告平息。

1925年,当时中国政府令海军部海岸巡防处江宝容中校率兵登陆东沙岛驱离日本浪人,并兴筑双层气象大楼、无线电台及淡水制造厂房,更重修东洋人捣毁中国先民在岛上的天后庙,使东沙四度易手再度重返中国怀抱。

1926年3月19日,东沙气象台及电台竣工,加入中国海军东南沿海的气象预报及舰岸通联以确保航安。为防止东洋人登岛盗采磷矿、骚扰中国作业渔民,中国海军于1928年北伐完成后即派兵长驻东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当即对中国沿海执行海上封锁,企图截断中国外援军品输入的通道。9月3日,日本轻巡洋舰“夕张”号及二等驱逐舰“朝颜”号驶近东沙,发炮轰击,掩护3艘登陆艇上的百余日军于晨间登陆。

太平洋战争初期,东沙岛不但是日军进出南洋的前哨,更是日军护卫南海航道的基地。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亦饱和滥炸东沙。1945年5月29日,美军潜艇逼近东沙,先以舰上舰炮及机炮对岛岸轰,随后由2位澳大利亚军官率领12名突击队员涉水登岸与日本守军残部激战,短暂交火后,突击队捣毁了日军气象测候站,并焚毁2000加仑的航空燃油槽,并在东沙鸣枪立碑,升起美国国旗,宣告攻克东沙,致使东沙六度易手。

抗日胜利后,东沙岛上的日本残部及日侨、台湾劳工自行设法返航高雄静待遣返。中国当局则因缺乏船舰,调度不及,迟至隔年始由中国海军第一军区汕头巡防处第六炮艇队,派炮艇载送驻粤第二方面军整编64师159旅之接收部队,自广州航向东沙。

1946年6月2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接收部队(含步兵加强排1及通讯组1)涉水登岛接收,七度易手的东沙从此回归中国,并不再遭外军的践踏,但是海军炮艇返航时却在东沙群岛遇风触礁搁浅。

1946年9月12日,东沙群岛划归中国国民党海军管理,国民党海军即设东沙管理处,改派中程军舰运载陆战队换防。1953年冬,国民党“海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曾在东沙岛设联络组,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渗透。越战期间,美军更在东沙指导国民党当局的空军工程联队整建协修跑道,作为台中清泉岗至越南岘港航线的紧急备降机场。

1999年11月,台湾军方驻防东沙岛之“海军陆战队”东沙守备区指挥部(以陆战99师658团414营为守备部队骨干,兵力537人),将防务移交军管部与海巡部所属南巡部,并成立东沙指挥部;2000年2月1日,该部移编至行政院海巡署岸总局所属之南巡局东沙指挥部以迄今。

经历

另一方面,从晚清(公元1907年)起,南沙首度易手,大批日商渔民即拥入南沙,掠夺资源。由于南沙群岛距离遥远,中国政府始终无力照护南疆,亦从未派舰驱离据岛的日本人。

另一方面,盘踞中南半岛的法国殖民军自1927年起即派军入侵南沙群岛。1933年4月10日,法军占领太平岛,赶走岛上日商与台湾劳工,致太平岛二度易手。同一时期,日本海军派遣测量舰驻泊南沙,探测航道及水文资料并收集法军活动之情报。

日军对南沙群岛之占领,在登陆海南岛的同时亦表面化。1939年3月起,日军逐岛登陆西沙,3月30日占领南沙太平岛,并于4月9日悉数驱离多年来盘踞部分岛礁的法国殖民军及越南渔民,致使太平岛三度易手。4月28日,日本台湾总督府发布告示122号,宣布西沙、南沙群岛各岛更改岛名,统称新南群岛,属高雄州高雄市管理,并入日本版图。紧接着,日本马公要港部亦派出陆战队、气象情报队及通信派遣队分头进驻西沙永兴岛及南沙太平岛(日军称为长岛)。

1941年8月,日军派出屏东东港之海军21战队水侦机,驻泊太平岛,并由此转场出海赴南洋侦巡,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抗日一胜利,法国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分头占领日军离去后之南海诸岛,导致南沙太平岛四度易手。

1946年10月底,中国海军由“太平”舰与“中业”舰远赴南沙武力巡逻,几经波折,于12月12日泊于太平岛外,岛上法军已先一日自行离去。中国海军即于该日登岛接收,太平岛终在五度易手后重返中国怀抱,并由内政部以军舰舰名将之命名为太平岛。中国海军遂于岛上成立“南沙管理处”,由陆战队官兵59人留驻岛上,并设有无线电台与气象台,由管理处下设警卫组、通信组、气象组经营太平岛。

1950年,在国民党军队撤出海南岛后,国民党海军南沙管理处全体官兵亦于5月1日由“中胜”舰返装载,并将太平岛上之人员物资装备撤回左营。

而菲律宾早于1946年即欲乘乱占领南沙,随即由菲律宾民间人士在国民党守军撤守后进占南沙太平岛及其它诸岛大肆盗采磷矿,致使太平岛六度易手。

其后事态扩大,演变成中国台湾当局与菲律宾的领土之争。台湾海军于1956年6月6日先派“立威”支队开赴南沙巡逻并驱逐菲律宾军民,复于7月11日再派“威远”支队接替,并由陆战队重返太平岛戍守。

至此,太平岛于七度易手后终告重归中国,由台湾当局继续经营迄今。1999年12月10日,驻防太平岛之台湾海军陆战队南沙守备区指挥部(以陆战99师658团414营第1连为守备骨干,兵力103人),将防务移交军方军管部与海巡部所属南巡部,并成立南沙指挥部;2000年2月1日,该部移编至行政院海巡署岸总局所属之南巡局南沙指挥部以迄今。

气候

地势东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洼,平均高度约6米。年均温25.1℃,最冷月均温20.6℃,年降水量1459毫米。

地质

在地质上,该岛是建立在礁盘的基础上,由珊瑚及贝壳碎屑经风化所形成的白沙所堆积复盖而成,因此并无土壤。

东沙岛上的地下水来自下雨时储积沙层中的淡水,由于海水的渗入,沙层中淡水被咸化,不能饮用。

潟湖是东沙岛上非常重要的特殊地形,位置是在岛的西部区域。在退潮时深不及一公尺,出口处之宽度仅20公尺左右。湖底多为淤泥及有机残屑所复盖,但水急之处仍为砂砾石所组成之底质。由于对外洋之开口不大,导致水量之交流很小,造成湖底的有机碎屑长期累积。

整体而言,类似于沿岸之沼泽生态系统,与一般珊瑚岛上之那种水质清澈、珊瑚繁生的潟湖生态系统有所不同。

因底部有机碎屑丰富,当湖水往外流到附近的海域后,便形成摄食诱因,吸引鲨鱼这类依嗅觉猎食的生物循水流来到潟湖附近,同时加上龙占及笛鲷等掠食性鱼类,造成在潟湖中生存的小型生物本身必需具备一定的生存条件,如硬壳,因此蟹类便可在此一环境中成为优势种类。

在缺乏多样化的生活栖地及庇护空间下,即使有丰富的有机质做为营养来源,小型生物在掠食性鱼类强大捕食压力下仍难以生存,而捕食压力同时也对东沙岛周围的生态造成了影响。

生物

东沙环礁是台湾海域中唯一的环礁地景,周遭海域已记录到珊瑚约281种,其中石珊瑚229种、八放珊瑚47种、水螅珊瑚5种,另有珊瑚礁渔类577种,以草食性的鹦哥鱼、隆头鱼、粗皮鲷等为主,其次则为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的雀鲷等。无脊椎动物方面,共有软件动物204种、棘皮动物30种、甲壳动物43种,另有海藻148种、海草7种,特别东沙海域海草分布范围广泛,是台湾海域所仅见,海草床是海龟及各种海洋生物幼苗哺育场所,在东沙海洋生态上扮演重要角色。

这个岛上无山无河无土壤,全由都是白色珊瑚沙及贝壳沙,非常美丽,也是许多热带植物的北界。岛上原生植物经调查已知有210种,其中原生植物104种,原生植物中之白避霜花、橙花破布子及海人树等在台湾无分布记录。东沙岛也是候鸟南迁中继站,经调查计有183种,其中以翻石鹬与金斑行鸟最常见。

1982年国家海洋局,江苏省科委、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盐城市、大丰市有关单位组成东沙综合考察队,对东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论证,东沙的海水盐度适中、潮流通畅,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物链,这里沿海浮游动物有桡足类、水母类、栉水母类、樱虾类、糖虾类、毛鄂类等共98种。沿海底栖动物多达183种,共中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1种,软体动物78种,腕足动物2种,甲壳动物62种,棘皮动物6种。

岛上状况水源

岛上地下水甚为充裕,地下水位高,离地深约1.5至2.0米处即可获得水源,

惟水质略咸,不宜饮用。岛中心附近则水味较淡,岛上水源可供灌溉及洗涤之用。饮用水则靠天雨储水池(十余大型、小型储水槽)及水库,有了海水淡化机,一天可以制造7,500加仑,主要用来洗涤,饮用水还是得依靠台湾(多从高雄地区)的运补。

电力

有克强、聪良电厂,可提供岛上全天候电力供应。

建筑

一个气象观测站、东光医院、东沙图书馆、渔民服务站、卫星追踪站。

人口

台湾省空军派驻一班队固守机场、海军有一气象班留守观测及“海岸巡防署”东沙巡防指挥部两个中队驻守,驻守人员总数约有两百名。现有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则在当地设有东沙管理站,常有学者驻守复育生态。

运输

海运:因东沙岛四周海岸为深度1~2米广阔浅礁地形,大型船只无法靠近。海运船只需停泊外海,再以小船接驳上岸。故现有码头设施仅有宽约5米之简易直立岸壁,低潮时水深仅约0.5米。接驳船靠岸,多以人工徒手搬运装卸货物。部分重机械则辅以吊车支援吊搬。台湾方面海巡署编制3艘10吨级海岸巡逻艇和3艘M8快艇,正积极兴建巡防艇码头,预定于2009年3月完工,届时将可停靠海巡署3艘20吨级海岸巡逻艇,加上现有6艘小巡防艇,未来将有9艘舰艇在东沙海域巡航。运补情形如下:军用补给舰:每年3、6及10月各一航次,主要运补武器、弹药、汽油等管制物资,但实际上则依当季所需运补数量而定。民用商船:租用民间商船实施运补作业,主要载运生活物资、柴油、机具、车辆、建材等。每间隔30日一航次,每航次可载运350公吨重货物。惟每航次载运量多在100公吨以内。未来本岛建设所需物资,仍可利用现有船舶实施补给。

空运:东沙机场跑道宽约30米、长约1,700米,跑道厚度约0.23米。岛上潟湖若逢朔望大潮或暴雨时,机场停机坪附近常发生淹水情形。另跑道混凝土受盐害影响,表面层劣化情形

严重。往返台湾及东沙岛主要有军机及民航机,其频率如下:军机:台湾省空军的C-130运输机,每月第二周之星期二当日往返,主供物资运补及公务使用,其载客量为70人,载重为8,000公斤。民航机:立荣航空小客机,其载客量限定为56人及500公斤货品,每周四当日往返台湾高雄小港机场一次,主供驻防人员休假往返。岛上交通:主要交通工具为脚踏车,环绕全岛时间约需30分钟;另有10吨半大卡车1部、小卡车3部(主要载运补给货物、水、垃圾及水肥)、箱型车3部、15吨吊车1部及叉动车2部,以及高雄市政府所赠送的东沙1号公共汽车,使用车辆随着需求互有增减。

地价

由高雄市代管的东沙岛,虽无实际交易案例,但考量其战略位置,

无可取代,2007年公告土地现值调整,每平方米由新台币500元调整至600元,2007年公告地价每平方米新台币60元调整至110元。公告土地现值调整幅度分别为20%,公告地价调整幅度为83.33%。

对外通讯

东沙的中华民国邮递区号:817。

中华民国国军邮局:67局。

观光景点

东沙大王庙:1948年冬季,关公像随独木舟漂流而来,由驻守的台湾当

局军队建庙奉祀。当年的独木舟仍保存于庙侧。庙柱的对联:“一片忠心贯日月,满腔义气薄云天。”;“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关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该庙亦祀“南海女神”妈祖(元代封),台湾省军队奉献香烛外,亦为像前挂上金牌。东沙岛地籍测量纪念碑:1991年建成,由前台湾高雄市市长吴敦义题字。

东沙图书馆:2005年时,藏书已超越20,000册。

长青亭:岛上树木最苍翠之处。亭上有对联:“沙坡云树象万千,独颂南疆不朽年。”

国军东沙公墓:台湾省军队的公墓。

相关事件

东沙岛事件

1909年3月,惠州代表周孔博与广东自治会绅商联合起来,集议此事。1909年3月22日,李兆书代表粤省绅商,上书摄政王载沣,要求中央立即照会日使,收回国土。1909年3月31日,广东绅商集会公议,认为东沙岛关系国家海权与国计民生,应行力争,并决定采取三个步骤来解决东沙岛之事,一是迅速将此事布告中外,以争得公正舆论支持;二是禀文政府,要求政府“切实保护中国渔业并该岛财产”;三是力争到底,即使政府放弃,“竭尽中国民之能力以挽救之”。随后,绅商学各界千余人,在府学宫内再次集会示威。

同时有人提出,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着的《海国闻见录》曾记有东沙岛,与当下政府所查东沙岛之情形大同小异。两江境内的绅士,也上书端方,积极提供历史资料线索。

1909年,大清正迎来庶民参政的高潮。全国上下,一年多前发起的抵制日货热潮刚刚平静下去,东沙岛事件,立即成为民意焦点。1909年5月2日《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北京政府如果再不旗帜鲜明地宣示主权,则将被民众看作胆小无能的又一证据。”而此时,因日本方面强行改筑安奉铁路,中日两国在东北的关系开始紧张,东北和华北均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新浪潮,日本人也只能在东沙问题上放手,以避免两线“作战”。

几番唇枪舌剑后,中日双方终于在1909年10月11日签订了东沙问题条约,明确东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日本人立即撤出;中国以广东毫银16万元收购岛上已建设施,同时,日本人补缴各项税款及损坏庙产等的赔偿合计广东毫银3万元。

1909年11月19日,在东沙岛举行了庄严的交接仪式。在全副武装的广海舰护卫下,鲜艳的黄龙旗终于在东沙岛上空冉冉升起。广海舰鸣放21响礼炮,向大清国旗致敬。这是大清国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领土。

1909年11月,英国人再度示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NewellJordan)亲赴外务部,建议中国在东沙岛上设立无线电台,与香港的天文台互通信息,以便准确预报这一海区的风浪。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4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2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东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的一组群岛).pdf

标签:群岛   南海   中国   位置   诸岛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