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更新时间:2024-12-23 13:18:34 阅读: 评论:0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次浏览 | 2022.07.26 11:05:2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艺术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现在所说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名称

百家争鸣

拼音

bǎijiāzhēngmíng

出处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释义

解释: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用法

褒义,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示例:1、~,就没有科学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

解释

百家争鸣(bǎijiāzhēngmíng):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现在所说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2]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见百花齐放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示例:1、~,就没有科学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

3、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近义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反义词:噤若寒蝉、强求一律、一家之言

故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孔子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出现背景

一.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这造成了诸侯国林立。由于中央王权的削弱,远离王都的诸侯国被“王化”的程度有限,故土著文化(即本地文化)占主导地位。如:地处西陲的秦与犬戎等游牧民族为邻,其先原本亦是游牧民族,故骁勇剽悍;同时,由于处于周王朝龙兴之地(周兴于岐,今陕西渭水一带),因此,也继承了一些周代的文明。地处中原的三晋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处于各国的中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周边各诸侯侵伐的对象,四周诸侯国要扩张,就免不了挥师中原(三晋)。于是,为了生存,各国不得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纷纷改革,成为法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国地处东方,以海为邻,同是又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其周王朝的礼仪制度保存得最为完整,孔孟皆诞生于鲁。相信如果没有周礼的浸润,是难以有孔孟之道的问世。

二.各国为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都任贤用能.相继打破世禄世卿制,只要有贤能,不管“国籍”如何,不论出身贵贱,中要有富国强兵之策,都会受到重用.如:百里奚(氓隶之人,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其从楚国赎回);吴起,伍子胥等.统治者作用各种人才,这在客观上为各种学术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三.每位“大家”既是学术者,又是学术思想的践行者(如商鞅既为秦孝公提供变法的理论,又身体力行地强制执行),同时又大都是教育者(如:孔子徒众三千,墨子有弟子三百余人.皆可“赴汤蹈火而不旋踵”).他们收集门徒有利于本家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完善。同时,在同别家的斗争中,不断完善(如法家的韩非,便是汲取了各家的思想优点,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四.由于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政策,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渴望学得一技之长以干荣华富贵,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这与晋代的门阀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五.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人才的流动性,为各家思想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人类总是对反对者有先天性的排斥性,因此,当一家之言与当权者不容时,他可能会禁止甚至扼杀这种思想.但春秋战国的历史大背景使这种扼杀难以奏效。如:韩非的思想在韩国不被韩王所采纳,弃之如敝履,但却得到了千里之外的秦始皇的高度赞赏。

六.各家理想的执着追求.诸子百家对天下黎民都怀有巨大的历史责任.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采纳,以救民于水火.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不达目的誓不休,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者,百家学说才有了鲜明的特点和发展传承的精神动力。

七.社会的剧烈变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转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十大学派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9.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0.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作品:《虞初周说》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性质

关于百家争鸣的性质,过去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奴隶制向封建的过渡。根据是:百家争鸣的儒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而礼是西周奴隶制的思想上层建筑。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第一,孔子虽讲过“为国以礼”,但礼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众所周知,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早在孔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子产、晏子等都曾主张“为国以礼”,如前所述,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著名的《礼论》。孔子的“为国以礼”只是对前人“礼治”思想的承袭,怎么能说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呢?

第二,孔子自已探索的政治理论是“仁”和“孝”。“孝”,孔子只是有萌芽思想;“仁”则是孔子较成熟的理论。如《论语·子路》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就是说,如有新王兴起,必定在30年后会以仁(政)治国。孟子说过:“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后来孟子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我们判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只能以其自己新创立的学说为依据,不能以其从前人那里接受来的思想为依据。所以,孔子思想的核心应是仁。

第三,礼也不是西周初期奴隶制的思想上层建筑。最能说明西周初期奴隶制的文献是《金文》,《金文》中极少出现礼字,即使出现,也只是做为礼节、礼仪、礼俗讲,不是做为政治思想。而《金文》中大量出现的是“德”,并且是作为政治思想,不是做为一般伦理思想。认为礼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出自东周人的追述,这种追述与史实不符,只是他们为自已的“礼治”寻找历史根据而已。笔者在古史分期上,赞成西周封建说,但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后期的“厉始革典”。就是说,中国古代自西周后期的“厉始革典”开始,即已为封建领主制社会,东周时期流行的“礼治”本质上是封建领主制的治国思想。

第四,我们评价孔子思想的阶级性只能以仁为依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治国思想,如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仁政”的思想结晶。如果从仁的角度评价孔子,如笔者过去所说:作为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曾慨叹“礼崩乐废”;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他为新的未来的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把孔子当做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说不通。

既然孔子不属于没落奴隶主阶级,那么,将百家争鸣的性质看做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是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向统一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过渡。

起迄点

关于百家争鸣的起迄点,过去理论界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有人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还有人说“先秦百家争鸣”。就是说,他们对百家争鸣的起点有分岐,终点基本认同,即都定在秦统一。其实,这些说法也欠妥。

首先,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私学与官学的争鸣,而这一争鸣的发起者,则是孔子。在孔子以前,中国社会虽有德治、礼治与法治思想,但都属官学,都是统治者自己提出的治国理论。只有儒家的“仁”,才是首次由私身学者以个人名义提出的。

其次,孔子创立儒学,对百家争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自春秋后期孔子创立儒学开始至战国,私学发展非常迅速:晚于孔子的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受孔子“孝”的思想影响,无名氏著《孝经》,正式创立了“孝治”理论;孟子则将孔子的仁完善成了“仁政”;许行提出了“绝对平等观”;吴虑提出了“无君论”;据说长于孔子的老子,晚年出关时,著《德道经》,试图重建“德治”理论;庄周亦步老子后尘,继续发展“德治”;慎到作《慎子》,发展“法治”学说;无名氏著《经法》进一步完善“法治”学说;申不害提出了“术治”;商鞅也由“法治”走向了“术治”;荀子改造了“礼治”;韩非在完善“术治”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义政”学说等。官学也不示弱:齐国出现稷下官学,以管仲、晏婴、黄帝为先师,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秦国的吕不韦则招罗门客三千,编写出了《吕氏春秋》等。其他领域如哲学、历史、逻辑、伦理、外交、军事、医药、卜筮、地理、天文、文学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科繁荣”的局面。

再次,孔子还奠定了百家争鸣的教育、文化基础。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和古籍整理者。孔子首创私塾,把教育下移,使广大庶民获得了学习机会,为百家争鸣培养了大批人才。孔了还发掘整理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如《夏小正》,据说就是他从民间求得的;另外,《诗》、《书》、《礼》、《春秋》等文献,据说也都经过他的编辑。因此,应把孔子作为百家争鸣的奠基人或创始人。

另外,百家争鸣的终点应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因为汉自田蚡“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后,汉武帝尊又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顺利地实现了中国古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使中国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进入了稳定态,成功地解决了百家争鸣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而给百家争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学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礼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礼治”为主;吕不韦门客集团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更杂:德、礼、法、术、孝、义等均有,以致有人将其误为杂家。其实,这是对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缺乏认识的缘故,杂家根本就不存在。《吕氏春秋》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德”,其余均起辅助作用。

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论上的合流,二是实践上的合流。理论上的合流,礼、德、术等三家做得比较好。礼家,如前引《荀子》、《管子》;德家,如前引《吕氏春秋》;术家,如前引《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较差,但儒家将《五经》及各《传》都纳入到了其经典之中,这样内容也较丰富,基本上也包括了礼、德、术、义等思想。实践上的合流,主要指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汉初的“黄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经法》、《称》、《道原》、《十大经》和老子的《德道经》等为经;武帝时期,置《五经》博士,合《论语》、《孝经》为《七经》等,这些都是在实践上的百家合流。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3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