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男,1942年12月9日出生于福建惠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5年郭光灿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评为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中文名郭光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惠安
出生日期1942年12月9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业方向量子信息,量子光学,信息安全
职务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量子避错编码原理”
性别男
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942年12月9日,郭光灿出生于福建惠安的一个渔民家庭。
学习经历1960年,郭光灿从泉州第五中学毕业,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留苏预备班,第二志愿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因中苏关系紧张,留苏政策变动,他未能如愿踏上苏联之旅,而是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
1981年9月,郭光灿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公派出国学习,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83年9月)。
工作经历1965年7月,郭光灿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物理系助教、讲师(1965年-1985年)、副教授(1985年-1988年)、教授(1988年晋升)。
1984年,郭光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助的2000元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
2003年,郭光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科学学部)。
2009年,郭光灿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3年,郭光灿当选“CCTV科技创新人物”。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郭光灿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
1998年,郭光灿团队以非线性光学的实验为切入点,又重新进入实验领域,建立量子光学实验平台,并先后完成了量子克隆和K—S理论检验等有影响的实验。
2000年,郭光灿又领导课题组开辟量子密码的实际应用研究,建立了演示性量子通信系统,成功地完成了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2015年8月,郭光灿及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在固态系统中首次实现对三维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存储,保真度高达99.1%。
2018年2月,郭光灿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制备了半导体六量子点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集成化半导体量子芯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21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度刷新了2013年德国团队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4月2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1年7月,郭光灿院士团队提出并实验实现无噪声光子回波,实测噪声比前人的结果降低了670倍,首次观察到单光子的光子回波并由此实现了高保真度的固态量子存储。
人才培养2012年,郭光灿主讲的《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荣誉表彰时间 | 荣誉/表彰 |
2013年 | 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
2009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3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
时间 | 担任职务 |
2017年 | 哈尔滨理工大学领军者 |
2016年 |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名誉院长 |
2013年 | 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 |
2013年 | 福建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
2007年 | 福建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2005年1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兼职教授 |
2004年 | 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
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 | |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 |
全国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 |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固态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
郭光灿作为中国量子科技的先行者,为中国国内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众多研究领域贡献了“第一推动力”。(光明网评)
在郭光灿的带领下,量子信息实验室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创造出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人民网评)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3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