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创建于1988年,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学院董事长。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600多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与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毗邻,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设有10个院(系),42个本科专业。2009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在文学、经济学等23个专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万多人。学校以建设外向型应用性多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办学目标,以面向社会和市场,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确立了以“人人皆能成功”为核心内涵的“成功教育”理念。
中文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别名东师人文
校训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创建时间2004年
类别综合
现任校长吕英华
学生人数本科生8300余人
教师人数专任教师240名,外籍教师24名,兼职教师300名
所属地区中国,吉林
主要院系设计学院,英语学院,应用日语系,经贸俄语系,应用韩国语系,文学院,国际商务学院
主管部门吉林省教育厅v
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
学院概况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东北师范大学申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董事长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法人兼院长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穆树源教授。学院坐落在长春市风景如画的净月经济开发区,设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院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300余人。
学生毕业后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毕业证书,实行电子注册。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学院有18个院(系)。根据社会需求,设有语言、经贸、管理、信息、生物技术和艺术六大类28个专业、32个专业方向。学院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一流的教育品牌、优秀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支以聘任东北师范大学师资力量为主体、引进优秀人才为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240名,外籍教师24名,兼职教师300名;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5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52%。
学院坚持“尊重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服务的办学宗旨。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先后启动本科教育评估实施工程、专业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教学监督制度,加强了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跟踪管理,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学院与美国、丹麦等12个国家高校合作,通过“3+1”、“2+2”的模式,培养短缺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每年有超过10%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
学院董事长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院长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穆树源教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主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批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和具有研究生学历、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一批由外国专家组成的外籍教师队伍活跃在教坛第一线。
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和外国专家公寓。设有标准化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网络课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服装设计专用教室、舞蹈室、琴房、多功能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服装设计与制作实习工厂。学院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每年的“激情五月”“魅力人文”校园文化节、“十月书香”读书活动、已经成为学院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由中国校友会网评出的中国独立学院排行100强中,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列吉林省榜首。
学院校园与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联为一体,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学院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室,引进先进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网上24小时的信息查阅、检索和链接服务,同时还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丹麦、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26个友好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有20多名外籍教师来学院任教,有200多名留学生来院学习汉语。
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国际汉语教育(长春)基地正式在学院设立。学院全体师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学院建设发展,为把学院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外向型、应用性综合大学续写新的篇章。
历史沿革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一批民办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以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指导,以振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为己任,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带着对万千学子的关怀,创办了一批民办大学。人文学院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从创办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开始的。
1988年7月,经东北师范大学申报,吉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创办了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该中心创办的全部初始资金来自民间,是一个民间办学机构,也可以说它是吉林省最早创办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中心的创办,为一批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为地方、为社会加快培养人才开辟了一条途径。
中心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许多离退休干部包括一些处级以上干部和原系党总支书记担任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他们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自觉主动工作,吃苦、敬业、负责是当时工作人员的特点。
到1991年12月,先后培养了英语、俄语专科人才近800人。日语、俄语培训班培培训了660余人,为许多学生赴日本、俄罗斯留学和工作创造了条件。
办学一开始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受社会欢迎,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后来的办学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1991年11月,经吉林省教委批准,建立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这是一所依托东北师范大学的外向型、多学科民办高等学校,属社会力量办学性质,经费自筹,人员实行聘任制。
学院设立董事会,穆树源教授任董事长,同时出任学院院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当时,设立了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等系科,有英语、俄语、日语、国际贸易等9个专业。
学院不断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的发展特点,提出了面向市场进行专业改革,使外语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层次办学,如举办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商务俄语、会计电算化等复合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1996年6月,吉林省教委批准学院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有6个专业进行了试点。实行国家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考试由三部分组成:全国统考课程考试、省统考课程考试和学校课程考试,全国和省统考课程每专业不少于10科。
1996年9月17日,穆树源院长在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实施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标志着我们学校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提出要形成外向型、复合型、职业型的办学特色。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做到骨干常任,多数稳定,少数灵活。在教学组织上,实行教学组长负责制,制订教学工作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这个阶段,以规范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办好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同时,继续办好自学考试的本专科助学班,在校生达到2100人,同时,还举办了外国留学生汉语培训班和出国留学外语培训班(日语、德语)。
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2000年6月23日,根据《吉林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办法》和《吉林省民办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补充规定(暂定)》的精神,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为民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从此学院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2001年3月20日,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高等职业学校校名的要求,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继续保留并承担本专科自学考试助学和开展国际交流的任务。
东北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学院
1999年国家做出了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为适应扩招形势需要,2001年9月14日经吉林省同意,东北师范大学决定举办具有民办二级学院性质的东北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为穆树源,院长为张绍杰。根据“吉林省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民办二级学院设置规则”的精神,学院经费自筹,财务独立。当年招收了300名本科学生,开始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
从2001年到2003年,连续招收了1100余名学生,颁发东北师大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文件确定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民、独、优”的原则,对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进行了规范,并将这种学院一律改称为独立学院。根据[2003]8号文件精神,东北师范大学于2003年10月10日申请试办独立学院。
2003年10月27日,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同意,吉林省教育厅委托吉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组成评估组,依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对东北师范大学申报的独立学院一一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考察和评估。
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由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属于按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负责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吉林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学院的办学条件和设施的建设。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法人代表和院长为穆树源教授。
学校文化校徽标识由三个“人”字重叠构成一座山峰形、标识释义:众人齐心协力攀登知识高峰,登上峰顶的人是善于借助人梯刻苦钻研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人。我院实施以人为本的大众化教育,一流的质量,顶尖的水平,领先的高校是我院的奋斗目标。
标识色彩:蓝色—象征世界本源色、希望色、寓意无限、理想与永恒。白色—象征纯洁、高尚。
校训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
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明显。近年来,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有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季军,世界小姐吉林赛区比赛冠军,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冰雪天使”。有的学生成为吉林省感动校园优秀大学生、长春市文明大学生,奥运会、亚运会志愿者和“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6年以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一直位于全省民办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超过90%。建院25年来,三万多名学子毕业走出校园,这些优秀学子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许多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聪明和才智。
学校领导董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
1950年4月出生,江苏省南京人,汉族,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常委,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会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第二届高等学校理科数学与力学指导委员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指导组召集人,吉林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等职。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获2000、2002年度长春市“五一”劳动模范奖章。
负责学校行政的全面工作。主管财务处、附属学校、出版社;联系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网络学院、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穆树源教授
1936年3月出生,辽宁省西丰县人,满族。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文系,1956年至199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2001、2003年获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吉林省老有所成贡献奖。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常务董事、法人代表;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长、法人代表;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董事长、法人代表;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长;吉林省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省外语学会名誉顾问;全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3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