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鲸(鲸科须鲸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12-23 13:53:39 阅读: 评论:0

须鲸(鲸科须鲸属动物

须鲸 (鲸科须鲸属动物) 次浏览 | 2022.07.24 18:17:0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须鲸鲸科须鲸属动物

须鲸,是须鲸类动物总称,体长约为15~20米,体重25吨左右。体形细长。背部黑色,腹部白色,交界线波状或云状,过渡区呈灰色。鳍肢和尾鳍的下面为灰色。背鳍呈镰刀形,向后倾斜。每侧的须板为300~400枚,为黑色,故称“黑板须鲸”。

拉丁学名

Balaenopter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鲸目

鲸科

须鲸属

分布区域

亚洲、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

中文学名

须鲸

别称

黑板须鲸

外形特征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

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到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

须鲸的牙齿犹如巨大的毛发,与面部的绝大多数毛发一样。它们的“毛牙”能够捕获猎物。捕猎时,它们张开大嘴,吞入海水、磷虾和其他美味,而后享用被“毛牙”捕获的猎物。

生活习性

大多数须鲸都在冬季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夏季在两极处取食丰盛的浮游生物与磷虾还有小鱼,为此它们每年都得作长距离的南北迁徙。布氏鲸是须鲸科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似乎没有明显觅食期与繁殖季的划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迁徙性。

布氏鲸与大翅鲸,通常前者终年皆可在近岸处发现,而后者在每年的南北迁徙途中时常会接近岸边。在须鲸科中只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物种-蓝鲸与小须鲸-会游到南极极南端的寒冷海域。

长须鲸通常不会接近南极的冰棚地区,而塞鲸的活动范围则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于陆地范围较大,对气候与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强,上述情形较不明显。)不论是哪一种须鲸,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有接近极区的倾向,而较年轻的鲸则多半留在较偏南(或北)的地方。

生长繁殖

大多数须鲸都在冬季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夏季向高纬度海域进行索饵洄游,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繁殖期为1~3月份。雌兽妊娠期10~11个月。幼仔出生时体长4.5~4.8米,哺乳期约半年。8岁性成熟,寿命一般可以活到几十年到一百年。

分布范围

须鲸科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蓝鲸、长须鲸、座头鲸、塞鲸、与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

须鲸科须鲸多半栖息于远洋,而极少接近海岸,生活在200-300米的深海。

保护级别

该物种被列入中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俗名由来

目前,全世界鲸豚类动物至少有92种,须鲸亚目包含4科14种,齿鲸亚目有10科78种。[1]

须鲸科的成员在英文中通常统称为"rorquals",这个名称由挪威语演变而来,原意为"有深沟的鲸"(furrow whale),这是因为它们有一项共通点:自下颔到肚脐间有许多长沟状的皮肤皱折,称为喉腹折,其主要功用在于辅助进食。同属须鲸亚目的灰鲸,以及某些属于齿鲸亚目的喙鲸类也有类似喉腹折的构造,不过前者只有四条简单的折皱,在数量上与须鲸科的数十至近百条相距甚远;而喙鲸的所谓"喉腹折"仅是两颊处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小须鲸在英文里通常称作"minke",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国籍的捕鲸炮手Meincke有关,据说他曾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捕鲸行动中将小须鲸误认为蓝鲸而捕杀;另有一说是这位捕鲸船员认为它们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戏谑称呼。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2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须鲸(鲸科须鲸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须鲸(鲸科须鲸属动物).pdf

标签:动物   须鲸   鲸科须鲸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