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汉语成语)

更新时间:2025-04-08 11:58:25 阅读: 评论:0

徙木立信(汉语成语)

徙木立信 (汉语成语) 次浏览 | 2022.07.03 11:58:5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徙木立信汉语成语

徙木立信(xǐ mù lì xìn)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出自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中文名

徙木立信

始兴年代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

卫鞅

令既具

未布

基本介绍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1]

详细介绍

xǐ mù lì xìn

词语解释

徙木立信: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灯谜:徙木立信(打法规一)谜底:商标法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注释

1.孝公:秦孝公。

2.卫鞅:人名,即商鞅。

3.具:完备。

4.已乃:旋即,不久。

5.辄(zhé):就。

6.卒:终于。

7.下令:颁布法令。

8.予:给。

导读:本文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相关介绍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徙木立信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

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

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

---------毛泽东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6:1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6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徙木立信(汉语成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徙木立信(汉语成语).pdf

标签:汉语   成语   立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