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古镇(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更新时间:2024-11-17 01:53:00 阅读: 评论:0

铜官古镇(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铜官古镇 (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次浏览 | 2022.11.25 14:52:1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铜官古镇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铜官古镇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北境的湘江东岸,自唐代起,铜官又称陶都,历来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这里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被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产品在当时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千年窑火一直未断,开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创新诗词书画于瓷器装饰,融入外国文化,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产品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为釉下彩发源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

中文名

铜官古镇

位置

长沙市望城区北境的湘江东岸

镇域面积

29.44平方公里

人口

2.6万

名词阐述

铜官古镇位于望城县北境的湘江东岸,自唐代起,铜官又称陶都,历来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这里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被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产品在当时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

千年窑火一直未断,开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创新诗词书画于瓷器装饰,融入外国文化,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产品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为釉下彩发源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2007年,铜官镇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录。[1]铜官位于长沙市北郊30公里处的湘江东岸,依山傍水,峰峦起伏,沿湘江绵亘十余里,山、水、洲、城,田园、公路交织成景,有“山城”之称。

辖4个村、5个社区,人口约2.6万,镇域面积达29.44平方公里。文化底蕴深厚。铜官镇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千年古镇聚陶瓷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酝酿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铜官文化。她是湖湘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旅游

一、外兴窑

位于铜官陶瓷总公司六厂内,窑长56米,西侧设两张窑门,东侧设六张窑门,共有窑眼56对,建于明代,是铜官镇区唯一的一座尚在使用的古龙窑。据该窑附近积淀的瓷碗瓦片分析,系“饼形足”一类,可能窑的历史早于明代。

二、贡兴窑

位于铜官陶瓷总公司六厂内,现窑基骨架尚存,上半截还保存了约25米窑身和一个完整的烟囱。此窑建于明代。

三、义兴窑

系清道光年间所建,位于铜官陶瓷总公司七厂内,是古龙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窑长67米,共分10段,每段一个窑门,窑两旁分别有烧窑眼100对,窑身伏在25°—38°之间的山坡上,宛如一条静卧的长龙。

四、仁兴窑

位于铜官陶瓷公司七厂内,窑长5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现窑基、炉头泡、炉头泡窑蓬以及下半截窑身还得以保存。

五、陶瓷古窑遗址

窑头冲古窑遗址,位于铜官古镇南端的胡家坡,现有两座古窑显露,周围埋藏着大量遗存的陶瓷碎片,主要有碗、壶及匣钵的残体。从器型分析,壶类产品大多数为广口圆嘴直颈青釉提壶,规格大小不一,是典型的宋代产品。出土的碗、碟均系圈足,陶瓷发展史上“五代”之后碗类产品多为圈足,但出土的小碗盏系饼形足,是唐代以前的足型,说明该古窑时间跨度值得考究。

范家窑古窑遗址,该窑位于铜官古镇誓港街义渡亭东向的山坡上。窑址周围均被居民住房压盖,但仍有一处约20平方米的窑基显露地面,原窑墙的砌体砖及窑基砖还保存,大小陶瓷碗器的碎片一层压着一层,显示出古老而神奇的风貌。从陶瓷碗器的碗蒂看,均系拉坯成型时做成满土平蒂,与石渚瓦碴坪出土的碗蒂十分相似,这种满土平蒂在考古学上称“饼形足”,是唐代以前的足型,唐代以后则是“圈足”,可见范家窑历经的岁月十分久远,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课题。

六、铜官古街市

铜官老街位于铜官古镇南端,南北走向,街长1200米,宽6—8米,此街依山傍水,在唐代就已形成。街上房屋铺面多系砖木结构,街面为麻石铺垫。

街的北端有“云母寺”,云母寺临湘江,下方有一个近1000米长的深水港湾,名曰“铜官潭”,是船只停泊、装卸货物及避风、休整的理想处所。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大历四年二月路过铜官时,遇大风曾在此处避风,写下了著名的《铜官渚守风》一诗。后人在云母寺旁建有“守风亭”,以示纪念。

沿街自北向南相继建有李氏家庙、王爷庙、东山寺等庙宇。街上有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和各类老字号商铺店馆100余家,大部分是前店后厂,比较著名的铺面有万顺斋、永泰、万泰和、源泰等南杂店;介纶昌、锦纶、天纶等绸布店;袁颐丰、杨德星堂、金云寿堂等药店;广源利、盛合大等百货店;还有协顺、大顺鱼行;贺达昌粮行等。

当时的铜官街是方圆40华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物资的集散地。现在铜官老街仍在,街上商铺林立,街市更繁荣。经历解放后的公私合营和街市建设,铜官老街古时的风貌有所改变,但寺庙的遗址还在,部分铺面和木楼建筑有一定保存。

七、誓港老街

誓港老街位于铜官古镇北端,与靖港镇隔河相望。街长约700米,宽5—7米,街市仅次于铜官老街,也是铜官地区的重要商埠。明清时期称靖港、南岸堤、誓港三个重要集市形成的湘江下游类似武汉三镇的“小汉口”。誓港老街最有特色的是街中段的渡船亭,又称“义渡亭”,始建于光绪七年,是铜官靖港方圆几十华里东西交往的水上交通码头。

街上有名气的铺面有毛干丰、郭万和、蔡万和、黄俊泰等。在街的北端有袁姓造纸作坊,利用农村稻草制作专供包装和卫生用的黄草纸。现在,由于沿河公路的修建,原誓港老街仅保留一截,街面的麻石大部分被破坏,只在草丛深处可依稀看见长约50米的麻石街的痕迹。

八、古遗址

吴楚桥位于昔日誓港街南端进街处。是用平板长条麻石搭砌而成,桥长1丈,宽2丈,虽貌不惊人,但名声显赫,相传战国时期,楚置黔中郡,吴楚桥为吴楚分界处。清光绪廿年冬,当地群众捐资重修一次。现虽经道路改造,桥面变成水泥路,但桥址还在,石拱函洞出水处仍然堪有清光绪年间“吴楚桥”重修时捐资人的功德碑。

泗洲庙又名舜帝庙,位于誓港街后一处山岗上。泗洲庙始建于唐代。由于铜官陶业工人崇尚舜帝,奉为祖师,故该庙建筑气势恢弘,殿宇轩昂,香火旺盛,沿九级台阶而上,中殿供有舜帝像。庙前一对三人合抱的古樟,宛如华盖,复盖着一块开阔的空坪,空坪一端与中殿相对,建有一“双爪角”戏台,气势十分雄伟。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舜帝寿辰之日,也是陶业工人敬师之日,届时,各窑的代表齐来祭拜,并游行、唱戏,热闹非常,使陶工们沉浸在欢乐快慰之中。至今,庙基尚在,庙前一对古樟仍然郁郁葱葱。泗洲庙道光十八年重修时,捐资人的功德碑仍保留下来。更珍贵的是庙中曾用花岗石雕塑的“十八罗汉”在四十年前免遭毁坏后,被几位信奉的虔诚者藏在一个防空洞内,至今仍原封不动。

云母寺位于铜官老街北端,湘江铜官潭边,寺庙内塑关公神像。云母寺相传为三国关羽为纪念义母所建,云母寺后生长出一丛丛嫩绿的小草,它叫益母草,是一种中药材。后铜官山也叫云母山。寺前有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憩。亭前沿江岸斜坡砌有石阶数十级,渡船随江水涨落,停泊于石级两旁,行人渡江,颇为方便。

守风亭唐大历四年(769)二月,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出蜀,溯湘水,去耒阳,阻于大风,泊舟铜官,写有《铜官渚守风》一诗,为纪念杜甫,铜官人们在铜官老街北端离云母寺50米处建“守风亭”。该亭为双层砖木建筑,可供居民和过往行人休憩和乘凉。现守风亭留有旧址。

东山寺位于铜官街南端,前身为彤关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建,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东山寺,内塑关公和少白龙王神像,正厅上方悬长方形饰金花边木匾两块,一为李觉生所题“气壮山河”;一为郭玉田所题“神文圣武”。寺坪前方有戏台,木石结构,两边横梁镌有云龙花卉和八仙人物,栩栩如生。

台前上方悬有“静观”二字木匾,左右木柱挂有楹联。台后方有花边横匾一块,楷书“东山丝竹”四字,两边门额有小型木牌各一块,左书“出俗”,右书“入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少白龙王诞辰,由商民推行的“首士”,负责迎班演戏,并筹办筵席。远近来此捐资祀神吃酒席的达数百人。

王爷庙又名洞庭宫,位于铜官老街上,距云母寺南约150米,为祀洞庭王爷和白马三郎(相传为船民祈祷平安而崇祀的神像)所建,属水上公产。王爷庙正殿有一副对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将子龙龙师龙将。对联将关云长的结拜兄弟刘备、张飞和军师孔明、勇将赵云各人的字号巧妙而工整地嵌于对联之中,匠心之中颇有点风趣。王爷庙对面有一木楼巷,称龙船巷子,是铜官珍藏龙舟的阁楼。

义渡公所位于誓港街,北距义渡亭200余米,建于光绪十年(1885年),是义渡亭经营管理和提供一定资金保障的公共房产。义渡公所坐东朝西,是一座层高约9米,宽21米的具有清代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青砖黛瓦品字烽火墙的砖木楼房,共有三进一罩亭。亭高数丈,翘脊飞檐,雕木花窗,葫芦宝顶。

临街墙垛塑民间传说浮雕图案。前置跑马楼雕花栏杆、雕梁画栋、油彩人物、山水民间神话传说等。门额上方高悬木雕花边的白底红字招牌“农商”二字,总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现仅存遗址,但“义渡公所私墙”石刻依然清晰可见。

义渡亭位于誓港,始建于光绪七年(1882年),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左右,亭脊顶高16米,檐高9米,南北宽21米,东西径深18米,坐东朝西,与靖港紫云宫隔江而峙。亭内南北两边各置长5米直径为0.4米的杉木“勤橙”。一年四季过往行人商客络绎不绝,若遇民间传统节日更是水泄不通。

亭内四周水果、蔬菜、茶水、小吃摊担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亭前有一条三径二道的麻石阶梯一直铺到河边,全长约40米左右,为过河客商提供登船之便。前清秀才胡十一为该亭撰过一幅对联:黄花港在江边,战绩千秋,时事造成瞻太福;紫云宫横眼底,长天一览,清风来自大微山。当时,义渡亭前形成了“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之景象,有诗刻为证:黄花港外荡偏舟,义渡东西撑便游。苏云拜石辞云母,夜半钟声听泗洲。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5: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5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铜官古镇(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铜官古镇(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pdf

标签:发源地   古镇   多彩   陶瓷   世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