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líng yú](学名:Cirrhinus molitorella),俗称土鲮、鲮公,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体纺锤形,侧扁。头短,吻圆钝,须2对。背鳍无硬刺;胸鳍尖短;尾鳍宽,叉形。胸鳍上方有深蓝色带闪光的菱形斑鲮鱼为杂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养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产增效作用。生活在江河中底层,主食着生藻类。不耐寒,水温低于7℃,即亡。生殖季节4-9月,集中于江河中上游产卵。常见体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
鲮鱼主要产地在中国,在水温较高如珠三角、海南等地区较为常见,养殖成本低、产量大。鲮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鲮鱼是南方重要经济鱼类和池塘养殖对象之一。该品种具有食性杂、产量高、饲料来源广等特点,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中文名鲮鱼
拉丁学名Cirrhinus molitorella
别名土鲮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u)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Cypriniformes)
科鲤科(Cyprinidae)
亚科野鲮亚科(Labeoninae)
属鲮属
简介鲮鱼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鲃”等。淡水鱼。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鱼类。鲮鱼吻圆钝,口向下,体形侧扁而长,虽然外形有些像鲤鱼,但其体长是体高的2.5-3倍,比鲤鱼的体形细长些;鲮鱼的额须十分粗短,与鲤鱼的触须有明显的区别;体色青白,有光泽,腹部银白,颜色较淡,鳍青灰色,但末端呈赫红色。
鲮鱼资源分布的北限地区在北纬25°左右。北纬25°以南的分布区有海南岛、珠江、闽江、澜沧江及元江,其中以珠江西段为最多。鲮鱼和非洲鲫鱼一样,水温低于7℃就死亡,低于14℃就不食,最喜在25-30℃的水温中生活,故除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澜沧江和元江一带。
鲮鱼以植物为主要食料,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面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包括硅藻、绿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质。鲮鱼喜食猪粪、牛粪、鸡鸭粪、米糠、麸、菜籽饼等。
垂钓鲮鱼的诱饵比较简易方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的农村垂钓者常用猪、羊、鸡、鸭粪打窝子,效果极好,撒饵的方法是用粪铲或粪勺挖取,准确地撒入钓点。在城市,人们常用青糠或菜籽饼打窝子,也有用馊饭菜打窝子的,效果都很好。钓饵以面食为主,南方人垂钓多用面粉、米粉、蚕豆粉或米饭粒、熟山芋丁、熟洋山芋丁等。鲮鱼对流水很敏感,江河的回水湾是最佳钓位。流水水域采用轮竿投钩钓,钓饵用蚯蚓、面筋、粘饭团等,效果也很好。
形态特征鲮鱼鲮鱼体梭形,侧扁,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眼侧位,眼间宽。口下位,呈弧形,上下颌角质化,上颌之外有上唇和吻皮。 须2对,吻须较为粗壮,颌须短小。下颌外有下唇,唇的边缘有多数乳头状突起,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咽齿3行。鳞中等大,侧线鳞 。背鳍条4,12-13,无硬刺,其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臀鳍条3,5。尾鳍深分叉。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体侧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在一起成为一个长菱形斑块。幼鱼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生物学特性栖息习性鲮鱼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对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不能低于7℃,冬季在河水深处越冬。为江河中生活的中下层鱼类,偶亦进入静水水体中。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生殖习性鲮鱼生殖时期较长,一般4、5月开始,可以延至8、9月,以洪水期产卵为多。雌鱼最小成熟个体为230毫米,2冬龄,雄鱼最小成熟个体体长为220毫米,也是2冬龄鱼。产卵场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以北江为最多,广西梧州以上的西江支流亦有鲮鱼的产卵场所。年龄和生长 1龄鱼体长为145毫米,体重为71克;2龄鱼体长为234毫米,体重为258克;3龄鱼体长为261毫米,体重为354克;4龄鱼体长为292毫米,体重为499克。
食性以植物为主要食料,常以其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岩石等物体上刮取食物。其中以藻类为主,如硅藻、绿藻等;同时亦食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在肠道内常可见到许多泥沙和少数的枝角类、桡足类。
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米糠、花生麸等饲料。
养殖技术鲮鱼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米糠、花生麸等饲料。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鲮鱼为底层鱼类,对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当水温在20℃至28℃时,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还能正常摄食;溶氧量低至0.24毫克/升时还没出现窒息。因此,它可高密度放养,一般可亩放1000尾左右。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家鱼慢,特别是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长得更慢,1龄鱼体重约70克,2龄鱼体重约250克,3龄鱼体重约350克,4龄鱼体重约500克。
但是,鲮鱼的群体产量高,鲮鱼的食用规格要求又不大,体重200克左右就可上市,放养鲮鱼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夏季繁殖的鱼苗,当年份两阶段在鱼苗、鱼种塘培育成体重5至10克的鱼种,年底或翌年放入成鱼塘套养,养成50到100克的中等规格的鱼种,第三年在放入成鱼塘混养,养成200克的商品规格上市。夏季上市的是2周年鱼;秋季上市的,则经历三个秋季,叫"三秋鲮",一般体重在250克左右。由于鲮鱼的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因而成为池塘养殖的必养品种。
鲮鱼体形修长,鳍条柔软,生长迅速,是鳜鱼的适囗饲料。通过提高鲮鱼复养指数对池塘产出率有明显作用,下面将养殖技术和方法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二、清塘消毒
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三、水质管理
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四、夏花分塘
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花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经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
五、鱼苗分塘放养
养殖时间为6朋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目前按我市养殖生产主要进行第一段6朋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按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为主),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囗搭配,亩产可达500-600公斤。
六、投饲管理
鱼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主,菜饼为辅,泼浆时分两次投喂,鱼苗培育一周后,待鱼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鱼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鱼苗根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开囗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
七、病害防治
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2]
主要价值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由于鲮鱼有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南方池塘养鱼的必养品种。鲮鱼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故又称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养鲮鱼不可。
此鱼因食料不同,故与其他鱼类混养,是起了增产作用的。从前只是利用天然所产的鱼苗进行饲养,西江所产的鱼苗有70%是鲮鱼苗,现在已能人工繁殖。此鱼因不耐低温,所以除福建南部外,还未推广至较北地区进行养殖。鲮鱼作为鳜鱼、笋壳鱼的优质饵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已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
营养价值性味性平,味甘。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功效益气血,健筋骨,通小便。
适宜人群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之人食用。
《食物本草》:“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热结,黄疽,水臌。”
《本草纲目拾遗》:“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
《本草求原》:“补中开胃,益气血。”
忌食性平,诸无所忌。
《本草求真》:“阴虚喘嗽忌之。”
食法鲮鱼的烹调法以烧、炖为主。
营养分析食物名称 | 鲮鱼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95 千卡 |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5:4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5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鲮鱼(鲤科鲮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鲮鱼(鲤科鲮属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