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芒,男,1966年2月出生,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
张光芒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启蒙文化思潮等研究。
中文名张光芒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6年2月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位/学历博士
学术代表作《启蒙论》
主要成就《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
职称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
任职院校南京大学
人物经历2000年6月,张光芒教授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张光芒教授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张光芒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理性的追踪”(主持,2001年-2003年)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启蒙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持,2004年-2006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全球化语境下汉语写作的出路及对策”(主持,2006年-2008年)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子课题负责人,2005年-2008年)
《启蒙论》(专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
《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新论》(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专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4月)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哲学建构》,《文学评论》2002年2月
读《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文学评论》2003年1月
《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3月,《新华文摘》2004年18月转载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月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10月转载
《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河北学刊》200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4月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7月转载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4月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1月转载
《五四文学理性精神批判》,《齐鲁学刊》2004年1月,《新华文摘》2004年8月摘编
《论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逻辑》,《学习与探索》2001年3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5月转载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1月,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4月转载)
《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初探》,《人文杂志》2002年3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月转载
《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人文杂志》2003年3月,《新华文摘》2003年9月摘编
《反观与重构: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研究范式》,《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3年10月转载
《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内在思想根源》,《文艺争鸣》2001年6,《新华文摘》2002年2月摘编
《现代性的信仰维度——论近年思想界对五四、文革的反思及误读》,《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5月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2月转载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学术界》2001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2月转载
《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三重境界》,《河北学刊》2004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2月转载
《“新启蒙主义”:前提、方法与问题》,《人文杂志》2005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5年3月转载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江海学刊》2005年2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2005年3月
《席勒式的张力:在审美启蒙与人性启蒙之间》,《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11月转载
《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1月
《清末民初中国“前启蒙主义”的内在矛盾》,《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1月
《以像观心,诊断历史》,《江海学刊》2003年2月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2月
《中国新文学理性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2002年2月
《“莎乐美之吻”:作为形上存在的石评梅》,《文艺研究》2002专刊
《“流动的”文学史与范式价值》,《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6月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学习与探索》2003年4月
《知识分子的超越之境》,《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月
《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江汉论坛》2003年10月
《穿行在恐惧与炫耀之间——荆歌论》,《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月
《刘长春散文的文化意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1月
评杨联芬《现代性的发生:中国文学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4月
《现代小说文体与“想像的共同体”》,《江海学刊》2006年1月
《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1月;《新华文摘》2006年9月
《当代作家宜“评”不宜“传”》,《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2月
《问题的当下性与理论的原创性——关于当代文化理论建构的一点思考》,《福建论坛》2006年7月
《文化散文: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5月
已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启蒙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已主持完成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
已主持完成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理性的追踪”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人性话语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子课题研究
人才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本科生必修课)
二十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新生研讨课)
中国当代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马来西亚硕士班课程)
荣誉表彰2004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05年12月被江苏省人事厅授予“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当代作家评论》奖
山东省优秀图书奖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一等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
社会任职张光芒教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张光芒教授兼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光芒教授兼任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4:4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5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光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光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