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光片,是用来选取所需辐射波段的光学器件。滤光片的一个共性,就是没有任何滤光片能让天体的成像变得更明亮,因为所有的滤光片都会吸收某些波长,从而使物体变得更暗。滤光片产品主要按光谱波段、光谱特性、膜层材料、应用特点等方式分类。
滤光片是塑料或玻璃片再加入特种染料做成的,红色滤光片只能让红光通过,如此类推。后者是在一定片基,用真空镀膜法交替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高折射率或低折射率的金属,介质,金属膜,或全介质膜,构成一种低级次的、多级串联实心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中文名滤光片
外文名optical filter
类型光学器件
用途用来选取所需辐射波段
目的让天然的成像变得更明亮
内容颜色这是各种颜色的平板玻璃或明胶片,其透射带宽数百埃,多用在宽带测光或装在恒星摄谱仪中,以隔离重叠光谱级次。其主要特点是尺寸可做得相当大。
薄膜一般透过的波长较长,多用做红外滤光片。
原理玻璃片的透射率原本与空气差不多,所有有色光都可以通过,所以是透明的,但是染了染料后,分子结构变化,折射率也发生变化,对某些色光的通过就有变化了。比如一束白光通过蓝色滤光片,射出的是一束蓝光,而绿光、红光极少,大多数被滤光片吸收了。
作用滤光片的作用很大。广泛用于摄影界。一些摄影大师拍摄的风景画,为什么主景总是那么突出,是怎样做到的?这就用到了滤光片。比如你想用相机起拍一朵黄花,背景是蓝天、绿叶,如果按照平常拍,就不能突出“黄花”这个主题,因为黄花的形象不够突出。
但是,如果在镜头前放一个黄色滤光片,阻挡一部分绿叶散射出的绿光、蓝天散射出的蓝光,而让黄花散射出的黄光大量通过,这样,黄花就显得十分明显了,突出了“黄花”这个主题。线型光束感烟滤光片的校准主要包括减光值、正反面误差、均匀性和稳定性。[1]
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尺寸可做得相当大。薄膜滤光片,一般透过的波长较长﹐多用做红外滤光片。膜层的材料﹑厚度和串联方式的选择,由所需要的中心波长和透射带宽λ确定。
波长能从紫外到红外任意波长﹑λ为1~500埃的各种干涉滤光片。金属-介质膜滤光片的峰值透射率不如全介质膜高,但后者的次峰和旁带问题较严重。薄膜干涉滤光片中还有一种圆形或长条形可变干涉滤光片,适宜于空间天文测量。
此外,还有一种双色滤光片,它与入射光束成45°角放置,能以高而均匀的反射和透射率将光束分解为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光,适合于多通道多色测光。干涉滤光片一般要求垂直入射,当入射角增大时,向短波方向移动。
这个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可用来调准中心波长。由于、λ和峰值透过率均随温度和时间而显着变化,使用窄带滤光片时必须十分小心。由于大尺寸的均匀膜层难于获得,干涉滤光片的直径一般都小于50毫米。有人曾用拼合方法获得大到38厘米见方的干涉滤光片,装在英国口径1.2米施密特望远镜上﹐用于拍摄大面积星云的单色像。
装置同步功能该技术能控制摄像机,红外灯、滤光片、彩转黑同步切换。稳定性具有自动定位和防抖动功能,光线在零界点时,不会产生闪烁。快速切换一步到位,不会中途因阻力卡住而停顿,产生滤光片偏位。不会因云台旋转,停止等变化和振动造成滤光片移位。不会再高速切换时,因碰撞而反弹,造成滤光片位置定位不准确。
图像色彩还原功能水晶滤光片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伪彩,色飘等问题。在水晶上增加AR-COOTRMG重度膜,可达到98%光线的穿透性。白天切换到水晶滤光片状态,能很好的感应可见光,阻止红外线和别的光干扰,是色彩鲜艳逼真,夜晚切换到镀有通透膜的滤光片,可达到100%光线穿透性。
摄像机感应红外线更多,而且绝大部分的波长的光线可以通过,摄像机同时彩转黑,所以红外距离更远更清晰。
分类光谱波段:紫外滤光片、可见滤光片、红外滤光片;
光谱特性:带通滤光片、截止滤光片、分光滤光片、中性密度滤光片、反射滤光片;
膜层材料:软膜滤光片、硬膜滤光片;
硬膜滤光片不仅指薄膜硬度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激光损伤阈值,所以它广泛应用于激光系统当中,面软膜滤光片则主要用于生化分析仪当中。
带通型:选定波段的光通过,通带以外的光截止。其光学指标主要是中心波长(CWL),半带宽(FWHM)。分为窄带和宽带。比如窄带808滤光片NBF-808。
短波通型(又叫低波通):短于选定波长的光通过,长于该波长的光截止。比如红外截止滤光片,IBG-650。
长波通型(又叫高波通):长于选定波长的光通过,短于该波长的光截止比如红外透过滤光片,IPG-800。
相关随着离子镀膜技术的发展,诸如离子辅助淀积(IAD),反应离子镀(RIP)和离子束溅射(IBS)等,薄膜的聚集密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甚至已经有实验报道,有些薄膜的聚集密度大于1。这意味着薄膜的密度比自然界中的大块材料的密度还要高,原因是在高聚集密度的薄膜中,常常呈现出较大的压应力,致使薄膜具有更高的聚集密度。
但是,即使薄膜的聚集密度大于1,滤光片中心波长仍会出现漂移。已经认识到,影响薄膜滤光片中心波长漂移的不仅是聚集密度,而且还有薄膜与基板的温度折射率系数和热膨胀系数。所以滤光片的中心波长漂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Δλ=薄膜空隙吸潮引起的漂移+温度折射率变化引起的漂移+热膨胀引起的漂移。
显然,当采用离子技术使聚集密度提高到1时,吸潮引起的中心波长漂移已可忽略不计,而其他两种因素上升为主要因素。本文仅从一般工艺出发,着重考察一下TiO2/SiO2组成的三腔滤光片的光学稳定性与上述三种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在可见光区域,对于聚集密度约为0.92的膜系,这三种因素中,吸潮引起的中心波长最大,数量级在10nm左右。对于胶合的膜系来说,膜系空隙中水汽折射率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引起的中心波长短移大约在1×10-2nm/℃量级。而热膨胀引起的漂移大约在1×10-3nm/℃量级。
由于薄膜是柱状结构,柱状结构间存在空隙,吸潮前空隙内空气的折射率为1,吸潮后空隙被水汽填充,折射率变为1.333,因而膜层的折射率,进而光学厚度和光谱特性均引起变化,这就是吸潮引起的光学不稳定性。
将我们制备的膜系结构(HLH2LHLHL)3以及相应的折射率代入,并且根据我们的工艺条件,TiO2和SiO2的聚集密度大约在0.92左右,由此对于不同中心波长的红、绿、蓝滤光片,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吸潮引起的中心波长漂移。在f=1(即完全吸潮)的情况下,针对TiO2和SiO2的不同聚集密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吸潮情况下低折射率材料SiO2的聚集密度对中心波长的漂移起着主要作用。高折射率材料聚集密度的不同引起的中心波长漂移差别只有1nm左右,而低折射率材料却有大约3nm的变化。
原因在于低折射率材料吸潮后,折射率上升相对于原来折射率的比例很高,相当于光学厚度增加的比例大,导致漂移大。更重要的是,SiO2是作为膜系的间隔层,而间隔层对中心波长漂移的影响是最大的。
综上所述,用温度升高薄膜内原来占据空隙的水汽被蒸发导致中心波长短移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我们实验得到的数据,并且可以由此推导出我们制备的SiO2的聚集密度大约在0.92~0.95之间。理论分析和工艺条件的分析相吻合。
除了吸潮引起的中心波长漂移以外,温度升高引起的膜层折射率的变化,以及膜系热膨胀引起的厚度变化也会引起膜层光学厚度的变化,从而导致中心波长发生漂移。不仅如此,由于基板的热膨胀系数与膜系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受热的情况下,膜系会受到基板应力的作用发生弹性形变,从而聚集密度发生变化,也会导致中心波长发生漂移。
理论可以用来定量地分析温度上升所引起的中心波长漂移。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系数、基板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材料的泊松比、膜系的线性热膨胀系数、膜层的聚集密度等。关于各种材料的折射率随温度变化的数据非常缺乏,尤其是薄膜形态材料的数据。
据文献报道,不同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的变化差异很大,比如碲化物呈现出负的数值,而一般材料折射率都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我们的膜系中,由于是SiO2作为间隔层,因此SiO2的折射率温度系数起主要的作用。文献中有晶体石英在可见光范围内o光和e光的折射率。
也有熔融石英在红外的折射率温度系数,在1550nm时约为+1.1×10-5/℃,但是很难查到在可见光区域内的数据。根据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可见光区SiO2薄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大概为+0.5×10-5/℃左右。基板的热膨胀系数,对K9玻璃在-30~70℃范围内为74×10-7/℃,在100~300℃范围内为86×10-7/℃。膜系的热膨胀系数在5.5×10-7/℃左右,泊松比取0.1。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参量设定,计算得到在70℃以下,绿色滤光片的中心波长的温度漂移为-0.00088nm/℃,在100℃以上,中心波长的温度漂移为-0.001459nm/℃,对于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数值略有不同。
但量级都在-1×10-3nm/℃,10℃的温度变化也只会引起-10-2nm量级的漂移,而实验观测到的漂移无论对单片还是胶合样品都在1nm的量级,所以上述计算的结果并不是主要因素。
对于双片胶合的样品而言,聚集密度不等于1时,其中的空隙多由水汽所填充,胶合以后,这些水分子仍然存在,不能蒸发脱离出薄膜。根据文献显示,水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相对薄膜材料是比较大的。
它的量级在10-4/℃,比SiO2高一个量级,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折射率下降速度加快。对于聚集密度0.9而言,水分子折射率温度系数的作用跟膜层材料的作用已经可比拟,甚至更大。
从表中我们看到,水的折射率从20℃到80℃下降了大约0.01,按照0.9的聚集密度来计算,由膜层中的水折射率下降引起膜层折射率温度系数-2×10-5/℃,可见它完全可以抵消SiO2折射率随温度的上升,使整个膜系呈现负的折射率温度系数,此时膜系的折射率系数变为-1.5×10-5nm/℃,室温到70℃的温度漂移是-0.6nm,跟实验结果0~-2nm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对于70℃以上的情况,没有水的折射率变化的数据,但考虑到100℃以后水从液态逐渐变为气态,折射率的下降会更快,所以从这个角度能够合理解释胶合滤光片中心波长随温度的短移。
我们认为,对于未胶合单片的滤光片,室温下薄膜柱状结构中的空隙几乎完全被水分子所填充,在温度上升到70℃时,柱状结构中80%~90%左右的水分子被蒸发脱离出薄膜,而在70℃到120℃的时候,剩余的10~20%左右的水分子也被蒸发脱离出薄膜。因此导致了在70℃到120℃的中心波长漂移。
实验数据中这种漂移的数值在1~2.5nm之间,确实是室温到70℃漂移值的1/5左右。实验还反映,100℃到120℃的漂移小于70℃到100℃范围的漂移,这也符合我们的分析。
通过对红、绿、蓝三种带通滤光片在温度影响下中心波长漂移的实验,我们分析了造成这种漂移的原因。这其中有三种因素起着作用。对于未胶合滤光片,薄膜柱状结构空隙中原本填充的水分子随温度升高被蒸发而引起的折射率下降是主要因素,它造成了中心波长的短移。这种短移随薄膜的聚集密度而变化。对于聚集密度为0.92的膜系,短移的数值在10nm的量级。
这种解吸潮的过程在室温到70℃的范围内最明显,有80%到90%的水被蒸发出来,而在70℃以上,残余的10%~20%的水分也被蒸发出来。对于胶合的滤光片,造成中心波长短移的原因在于填充薄膜空隙的水汽的折射率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而且这种下降的速度远大于薄膜材料折射率随温度上升和几何厚度热膨胀引起的增量的速度,因此引起光学厚度下降、中心波长短移。
这种短移的量级大约在-1×10-2nm/℃。最后,对于聚集密度很高的膜系而言,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系数、基板的热膨胀系数是决定中心波长漂移的重要因素。通过计算,对于可见光的范围,这种漂移的量级在1×10-3nm/℃左右,方向由基板的热膨胀系数决定。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1:3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4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滤光片(光学器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滤光片(光学器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