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陵区属西安市管辖,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交汇区域,闻名天下的泾渭分明自然文化景观位于境内。东迄临潼区,南界灞桥、未央两区,西和泾阳县、渭城区相邻,北与三原县、阎良区毗连。
县境东西长20.5千米,南北宽19.4千米,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至2020年,全区辖7个街道,86个行政村,18个社区,741个村民小组。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陵区常住人口为416996人。
2020年,高陵区生产总值完成374.49亿元,同比增长2.1%,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分别回升26、7.1、5.3个百分点,低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增速排十三区县第7位,排位较一季度前移6位,较二季度前移3位,较三季度前移3位。
中文名高陵区
外文名GaolingDistrict
别名关中“白菜心”
行政区划代码610117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陕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北部
下辖地区3镇3街办2管委会
电话区号029
邮政区码7102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泾渭分明自然景观、昭慧广场景区等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西安北站、泾河站
车牌代码陕A
面积294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374.49亿元(2020年)
人口41699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
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万年县入广阳、高陵二县。县境较前又有所增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最早记载县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据载:县境东西28里,南北33里。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1266)复立。
明《高陵县志》中,有在明代析东南数里(即张桥、孝义、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划归临潼的记载。县境广28里,袤35里。其南省城,东南临潼,东栎阳,又东渭南,东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泾阳,西南咸阳。
清代县境变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东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东至临潼界10里,西至泾阳界20里,南至咸宁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东南至临潼界20里,西南至咸阳界30里,东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
光绪十年(1884)《高陵县续志》记为东西30里而遥,南北30里而近。
民国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民国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
1953年高陵县与邻县调整插花地时,将高陵区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高陵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现长安区),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
1956年5月,高陵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
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正式挂牌,结束2365年的县制历史。
高陵区挂牌行政区划区划沿革1996年,高陵县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22.4万人。辖3个镇、7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湾子乡、药惠乡、榆楚乡、崇皇乡、姬家乡、张卜乡、马家湾乡。县政府驻鹿苑镇。
2001年12月,撤销药惠乡,并入鹿苑镇;马家湾乡、姬家乡合并为泾渭镇。至此,全县辖4个镇、4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
2011年,撤销榆楚乡、湾子乡、张卜乡,设立榆楚镇、湾子镇、张卜镇。至此,全县辖7个镇、1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湾子镇、榆楚镇、张卜镇、崇皇乡。
2012年,撤销鹿苑镇、泾渭镇、崇皇乡,分别设立鹿苑街道、泾渭街道、崇皇街道。至此,全县辖3个街道、5个镇:鹿苑街道、泾渭街道、崇皇街道、通远镇、耿镇、湾子镇、榆楚镇、张卜镇。
2012年末,高陵县面积287.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14821人,常住人口33.81万人。2013年末,高陵县辖3个街道、5个镇,共有8个社区、8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鹿苑街道。
2015年,高陵区撤销湾子镇,并入通远镇;撤销榆楚镇,将榆楚镇的马北、安家、皂南、钓北、榆楚5个村划归耿镇,将皇册村划归鹿苑街道。
区划详情截至2020年,高陵区辖鹿苑街道、泾渭街道、崇皇街道、姬家街道、耿镇街道、张卜街道、通远街道7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鹿苑街道。[1]
高陵区地理环境地理位置高陵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河、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北部。位于东经108°56′16″~109°11′15″,北纬34°25′00″~34°37′30″,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2]
气候特征高陵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长,春秋季节短,夏热,冬冷,春暖,秋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0.8℃,年平均气温13.2℃,平均最高气温19.3℃,平均最低气温8.1℃。年降水540毫米左右,地面年平均温度15.7℃,夏季降水不过分集中,占年降水量的40.7%。冬季雨雪稀少,占年总量的3.5%。无霜期212天,高陵空气干燥度为1.3度,反映水份不足。年日照时数2247.3小时。
地形特征高陵区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处第四系固市凹陷与西安凹陷之间。地层属华北地区层,汾渭,分区,渭河小区。地质构造简单,地表出露地层单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地段有第三系出露。未见基底岩裸露。本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汾渭断陷渭河断陷区域,地表覆盖层深厚,基底隐状断层很多,主要有宝鸡~咸阳~渭南断层及泾阳~高陵~渭南断层组成一地垒式结构的构造形式。
地貌特征高陵大面积为泾渭河冲积平塬区(一级阶地),小面积为黄土残塬(二级阶地)及泾渭河道与河漫滩。全境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5~414米,相对高差56.5米。北部平川,偏南部为塬、滩。平川地总势由西北向东南以1.8%~2.7%的比降倾斜,中间有少量槽、碟洼地分布。塬地总体窄平,台升较低,略有起伏,由西向东以1.3%~3%比降倾斜。塬面上有条形沟,为水冲涮而成,各向塬的南、北向敞开。滩地总势低平,海拔357.5~360米,由西向东比降为0.7%~2%。
水文特征高陵区水域泾河、渭河自西向东,在泾渭堡村东北交会,流经县境南部,水域占全县总面积的5.6%。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域南部,县内流长20多公里。古有漕运之利。泾河自西北向东南在泾渭镇泾渭堡东北流入渭河,县内流长13公里。灌溉之利惠及两千多年。二水流向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泾渭夹角、渭河南三个自然区。
水景公园自然资源矿藏资源高陵区内地表粘土和泾渭河沿岸比较丰富的砂与砾石,是铺设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资源。[3]
土地资源高陵区境内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
生物资源植物
高陵区境内天然生长草本野生植物有车前子、茵陈、益母草、艾、蒿、雪蒿、铁苋菜、荠菜、马齿苋、大蓟、小蓟、木贼、苦曲菜、枸杞、兔丝子、灰条、地丁、败酱草、蒲公英、麻黄、王不留、苍耳子、白毛根、香附子、芦苇、索草等。低等植物野生有地软、土马鬃、泽苏、酸苔菜、苔藓等。
动物
高陵区野生兽类有兔、狐、黄鼠狼、獾。民国前有狼,建国后60年代绝迹。鼠类有家鼠、田鼠、黑线鼠。蝙蝠有大耳蝠、小耳蝠。野生禽类有家燕、马燕、大雁、野鸽、野鸭、猫头鹰、斑鸠、关睢、啄木鸟、黄鹂、杜鹃、乌鸦、喜鹊、鹰、鹞、鹌鹑等。麻雀最多。明《高陵县志》记载:泾、渭河洲渚有鹤、凫、鸥、鹭、鸳鸯、云雁数百成群,今已不多见。唯凫、鸥时有翱翔。野生两栖类有青蛙、蟾蜍。野生虫类有:蚯蚓、土元、地龙、蜘蛛、蛇、蚂蚁、蜈蚣、蝇、蚊、蟑螂、跳蚤、蝎子等。
人口民族人口2018年,高陵区常住人口36.2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42万人,城镇化率64.6%。年末公安户籍人口35.77人,其中城镇人口23.6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02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9%。年内发放创业贷款3673万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陵区常住人口为416996人。[4]
民族高陵区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族等6个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高陵场畔经济综述2018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78.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6:63.1:30.3。人均GDP为105183元。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9.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
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72%,其中税收收入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4%,非税收收入2.24亿元,比上年下降43.13%;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支出3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2%。全年民生支出28.1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36.42%,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57.87%,科学技术支出比上年下降372.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上年下降14.9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比上年增长80.77%,节能环保支出比上年下降89.35%。
2020年,高陵区生产总值完成374.49亿元,同比增长2.1%。[5]
第一产业2018年,高陵区农业总产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2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1%。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80193万元、2905万元、50798万元、142万元、4379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32.1%、2.3%、89.4%、6.8%。全区夏收粮食播种面积132003.52亩,产量56933.12吨,单产431公斤/亩;秋收粮食播种面积132686.95亩,产量66624.31吨,单产502公斤/亩;蔬菜播种面积13万亩,产量58.6万吨,比上年增长9.4%。
高陵区农业第二产业2018年,高陵区工业增加值2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6%;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全年规上工业涉及的25个行业中类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比上年增长52.8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比上年增长51.01%,“通用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47.54%。占全区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65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1%,增长形势较好。个别行业产值下滑幅度较快,“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比上年下降48.9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上年下降50.6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按可比价计算)。年末拥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16家,施工总承包一级2家,二级8家,三级5家;专业承包二级1家。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34%。签订合同额4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3.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15%。
第三产业2018年,高陵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上年增长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52亿元,比上年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金融业增加值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房地产业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42.8%。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8.34亿元,比上年下降10.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3.87亿元,比上年增长76.7%;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06亿元,比上年下降39.7%。其中,实现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区属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18年货物运输总量397.93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5582.4万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166.3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4204.8万人千米。年末,电信、移动业务总量34949万元,移动电话用户达310698户。
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06.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旅游业收入为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36.49%.。
2018年,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38家,开发项目48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0.73亿元,比上年下降11.45%。其中,住宅投资44.16亿元,比上年下降3.19%;房屋施工面积507.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9%;房屋竣工面积65.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2%;商品房销售面积10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
人文高陵风景名胜流阳陵县城遗址流阳陵县城遗址位于马家湾米家崖村东产经300米泾河南岸台地上。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1—2米,基宽3米,夯层厚13—15厘米。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西汉景帝时以弋阳县改制,王莽时改为渭阳县。1982年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阳陵县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泾渭分明泾渭分明自然景观本区历史景观之一。位于城区南5公里泾渭河汇流之处。汛期,泽水相对为浊而渭水相对为清,非汛期,泾水相对为清而渭水相对为浊。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浊而并流,界线异常分明,成为千古奇观。骚客文人常以此指陈时势,剖析义理,悟出了许多人生哲学,教育了不可胜记的人民群众。
唐代吕牧《泾渭扬清浊》诗云:“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京。二渠通作润,万户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流听一声。岸虚深草掩,波动晓烟轻。御猎思投钩,渔歌如濯缨。合流合禹力,同共到沧瀛”。
昭慧广场景区主要有昭慧塔、昭慧院、佛教文化小品、环塔广场、古建长廊、牌楼等景区。
昭慧塔新貌历史文化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中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高潮。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中国,高平、杨宏志、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中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中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高潮。
改革开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拆迁》;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改革开放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
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
名优特产高陵区有耿镇胡萝卜、羊肉泡馍、西安凉皮、德懋恭水晶饼、老童家腊羊肉、扯面、高陵石子馍、荞面饸饹、驼蹄羹、豆黄糕、陕北红小豆、高陵仿兵马俑、高陵仿唐三彩、荞面合络、木磨丝、贵妃饼、柱顶石馍等特产。
荣誉称号陕西十强县 | 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县 | 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示范县 |
全国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 | 全国绿化模范县 |
文明县城 | 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县 | 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县 |
国家卫生县城 | 中国金融生态县 | 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
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 2019年度省级平安区 | 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
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7] | 2019年度“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1:0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41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陵区(陕西省西安市辖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陵区(陕西省西安市辖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