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即北纬32°17′51″~32°48′00″,东经119°27′03″~119°54′23″。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郊区和邗江县,东与泰州市泰兴县、姜堰区接壤,北与高邮县、兴化县毗连。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原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县级市,2011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江都区连续十届被评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省县级市第9位,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中文名江都区
外文名Jiangdu Area
所属地区扬州市
下辖地区13镇
政府驻地仙女镇
火车站江都站
车牌代码苏K
人口106.9285万人(2013年)
电话区码0514
行政类别市辖区
地方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通泰片
概况江都市,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978.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位于市区南郊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具有灌溉、排涝、排洪、发电、通航以及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曾先后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的参观考察。江都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苏中—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的南半部,地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0万吨,占全省60%以上,是江苏省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区。
历史起源江都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公元前223年(秦政王二十四年)秦灭楚,地属秦国的广陵县。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建江都县。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江都先后属吴、越。汉初,称扬州为广陵郡。汉高祖刘邦封侄刘濞为吴王时,曾建都于此,称吴国,后又更名为江都国。[2]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县,隶属于江都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概是以江水都汇于此,故而得名。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
公元前106年(汉元封五年),江都和广陵两县各划分部分地域建舆县。502年(梁朝)以后,江都县历北齐、陈、北周,时废时置。北齐、北周复立江都县时,均隶属江阳郡。581年(隋开皇初年)后,江都县属吴州;589(隋开皇九年)直属扬州;605年(隋大业元年),隶属江都郡;620年(唐武德三年)江阳县并入,江都县又划分至兖州;742年(唐天宝元年)后,江都县又先后隶属广陵郡、江都府。
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江都县属淮南东路,与广陵县同属扬州府,史称“一府两县”。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江都县先后隶属淮海府、维扬府、扬州府。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江都以西之地为甘泉县,同受治于扬州府。
1911年底,甘泉县又并入江都县。江都县抗日发主政府成立后,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曾三次以通扬运河为界分县:1942年9月第一次分县,河北称江都县,河南称邗东县,1943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5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8年11月第三次分县,河北称江都县,河南又称邗东县,1949年1月两县合并仍称江都县。
建国后江都县治所设于仙女镇(即今江都镇),当时江都县的辖境包括现在邗江区。1956年设仙女镇以西之地为邗江县。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县设市,江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现在江都市的辖境,北与高邮交界,东和东南与泰州市吡邻,西与扬州邗江区接壤,南与扬中隔江相望。
2003年,全市设有24个镇、1个场圃、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个居民委员会、561个村民委员会、53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075582人,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人数8096人,死亡率7.55‰;人口自然增长率2.54‰。全市非农人口218956人,占总人口20.36%。全市汉族1073977人,占总人口99.85%。主要少数民族22个,1605人,占总人口0.15%。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行政区划江都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运河,京沪、宁通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华东地区最大的50万伏变电所、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亚洲引排能力最大的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境内,是苏中、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电力、水利枢纽;总面积133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7.2万人。
人口民族人口以人为本,依法治育,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全面落实计生优抚政策,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8%。全年出生人口7796人,人口出生率7.29‰,死亡人口7800人,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持平。年末总人口1069008人。
民族全市汉族1066328人,占总人口99.8%;主要少数民族30个,2137人,占总人口0.2%。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衣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尔族、鄂温克族、京族、塔塔尔族。
区位地理江都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即北纬32°17′51″~32°48′00″,东经119°27′03″~119°54′23″。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郊区和邗江县,东与泰州市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接壤,北与高邮市、兴化市毗连。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28国道,宁通一级公路,京沪高速和宁启铁路在境内交汇。地面真高1.6~9.9米,倾斜坡度小于6度,南北最长处55.75千米,东西最宽处42.76千米。总面积1332.5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
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地面真高1.6~9.9米,倾斜坡度小于6度,南北最长处55.75千米,东西最宽处42.76千米。总面积1332.5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 江都市河湖交织,黄金水道长江、京杭大运河在江都交汇,世界著名的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市市区南郊,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具有灌溉、排涝、排洪、发电、通航以及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曾先后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的参观考察。
江都市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978.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江都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地下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燃气;矿泉水品质好、贮量大、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一百多万亩的耕地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苏北的粮仓之一。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蚕茧、棉花、银杏、无花果、猪鬃、杞柳以及各种花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同时,20多万亩的湖河水面盛产河鳗、甲鱼、螃蟹、罗氏沼虾和邵伯菱等特种水产品。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动物种类较多,鸟类有154种,鱼类有90余种,还有爬行、哺乳、甲壳、软体等类动物。植物约205种。
江都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的南半部,地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0万吨,占全省60%以上,是江苏省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区。
交通运输江都交通发达。宁通高速公路与京沪高速公路,长江与大运河,宁启铁路与将要实施的淮扬铁路均在市交汇。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江北飞机场初步选址在我市。江都港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境内道路纵横,河网密布,交通便捷,各类运输互相补充,我市特定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集聚和利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力推进城乡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公路86公里,改造危桥39座,新都路南延、张正路、安大公路江都段等工程相继建成,江海高速建设有序推进,新都路与沿江高等级公路实现对接。全年公路货运量4.3万吨(系统内),公路客运量1031万人次,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48万吨。江都港区改造升级为1.5万吨一类开放口岸,投资2亿元的3.5万吨件杂货码头正式投入运行。
旅游文化江都历史文化丰厚,这里英才辈出,帝王将相文治武功,英杰将才叱咤风云,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均为江都历史增添了文明之光。
江都水韵文化独特,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一代又一代的江都人顽强地与水患作斗争,迎来了万水归源、河湖歌唱的太平盛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远东最大的水利枢纽,而且成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起点,是华东地区独特的国家级水利旅游观光区。
江都物产富庶,盛产粮棉桑麻,有"苏中粮仓"之称。宽阔的江面出产河豚、鲥鱼、刀鱼、鱼回鱼等"长江四鲜"。20多万亩湖河水面成为盛产鱼虾螃蟹、菱藕。江都人擅长烹饪,所制作的维扬菜肴细点,使远方宾朋"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江都无愧于"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都文化艺术繁荣,这里是风靡全国的《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等民歌的诞生地,是扬剧、扬州评话重要的发源地。江都的漆器、金属工艺形美工精,名闻遐迩。舞龙灯、赛锣、莲湘花鼓等传统民俗,淳朴丰厚。
江都风情淳朴、婚丧喜庆、饮食起居、岁时风俗等各类礼仪习俗代代相承,丰富多彩的民俗世象曾使许多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江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如仙女公园、引江水利枢纽、邵伯湖、邵伯铁牛、开元寺、真如寺、波斯龙骧祭等,均体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独特魅力。
遗迹景点真如寺
真如寺又叫真武庙,座落于小纪镇,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真如寺,初名地藏庵,始为道场,建于唐,后荒废。明弘治八年重建,有前殿、大殿、藏经楼(两层),采用宋代的建筑风格。历尽沧桑,至1949年,真如寺仅存一大殿。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省、市两级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门曾数次对真如寺进行修葺,使古庙焕然一新。
真如寺大殿坐北朝南,殿门左右各置石灯笼一座。大殿总面积139.4平方米,高9余米。正背两端饰有龙形吻,巨大的斗拱将戗背角端高高托起,内梁柱、枋用料考究。真如寺气势宏伟,古朴端庄,重檐间悬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匾,大殿内正中供释迦牟尼大佛像,左供阿难,右供迦叶,东西供十八罗汉。正殿柱悬楹联由心澄撰写并题书:“真实智真谛行三界四生知定慧,如是观如来法千贤万圣仰高明。”每至香期或庙会,真如寺香烟缭绕,礼佛信士朝拜如云,摩肩接踵,为水乡增添了一道民俗风景 。
开元寺
座落于大桥镇,因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故得名。寺名由大书法家李邕题写。寺由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南楼等组成,高大宏伟、凝重端庄。大诗人刘长卿、卢纶、罗隐等曾登临赋诗抒怀:“过雨开楼看晚虹,白云相逐水相通”(卢纶);“空堂来霜气,永夜清明灯”(刘长卿);“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罗隐)。这些绝妙诗句,勾勒出长江岸边古寺的优美景色。开元寺于清顺治十八年迁移至镇西三丰村,寺貌依旧。1958年寺废圮。
1994年开始,重新兴建山门、三圣殿、客堂、斋堂等。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由扬州建筑设计院设计,大殿的彩绘由我国著名彩画大师、北京故宫博物院马田老先生主持设计。大雄宝殿为歇山复檐,翘角飞檐,高大雄伟。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大佛像等,佛身高大,气魄非凡。整个大雄宝殿,构造精良,绚丽多姿,体现了江都“当代鲁班”的技艺,是江都的建筑杰作。2000年大雄宝殿竣工,当年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国内外名僧佳宾云集,盛况空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赠书,茗山法师题写寺匾,雪松法师撰写楹联:“圣教东来金人应梦,开元重建政策英明。”开元寺座落乡野,近饮江水,绿树相衬,雄雌银杏分植寺后,华盖翠顶,成为典型的滨江田园寺院。每逢五月十八日庙会,开元寺香烟缭绕,礼佛敬香者络绎不绝,是江都宗教旅游文化的一大景观。
仙女公园
“园之美,萃于山水;园之妙,藏于堂奥;园之曲,若断若续,园之深,宜冬宜春。”一位江都文人用了28个字,道出了仙女公园迥异他园之处。该园建于1985年,园不大,占地不过十几亩,但布局之妙,景色之美,令人久久难忘。园址在芒稻河东岸,七闸桥东堍,依水傍堤。西面,古芒稻河绿水萦回,波光粼粼;南侧,七闸大桥横跨芒稻河两岸,如彩虹卧波。
仙女公园门前设石牌坊,浑厚古朴,以浅红色剁斧石建成,四柱皆取华表形制,云纹缠绕。正面坊额“龙川胜迹”,背面“仙女遗踪”,雄奇雅健,笔力古朴。这8个字既将江都这一龙川胜地、仙女旧踪点明,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又将“龙”、“仙”二字巧嵌4字之首,自然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
门厅与牌坊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形为如意,游客一入园,即游园如意。进门厅先是一小园,园中,以太湖石依地势堆叠成花台,几株翠竹点缀其间,恰到好处。园门—亡古篆“游仙”二字映入眼帘。进入园门,西部五叠泉,一支“玉液”从假山顶端跌落,出水处似为龙头。水流不断,水溅石响,如闻琴韵,泉旁山黄树绿,溪旁仙女雕像亭亭玉立,淡装,素裹,冰清玉洁。溪边绿柳吻水,花木葱茏,把仙女映衬得楚楚动人。
沿东壁回廊前行,一假山横亘,若龙而卧,东为龙首,尾在西边。该假山不是追求部分象形,而是取整体气势,洞曲峰岭,岩壑幽藏;峡谷险奇,清泉回旋。诗人赞其“若轻云之蔽日,若流风之回雪”,实不为过。仙女公园美不胜收,《唐伯虎》、《蒲松龄》等电视剧的大量镜头在此取景。著名作家琼瑶“六个梦”的最后一个梦《青青河边草》在这里拍摄一外景后,琼瑶说:“如若还有梦还是要做到仙女公园来。
邵伯铁牛
清朝康熙年间,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迅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避开决口,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康熙四十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只。邵伯铁牛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公分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咸丰二年《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命督运楚南漕粮路过邵伯,见邵伯铁犀尚完整,独无铭,特补撰曰:“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
科教卫生科学
技工作卓有成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07年,我市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32项,获省级以上认定立项90项,获国家和省无偿资助资金1225万元,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培育省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5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新势头。组织了各类科技成果采购活动6批次,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活动4次,征集技术难题55件,全年达成合作项目52项,产学研合作拓展了新空间。加强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年专利申请805件。大力开展科学普及,连续三届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
教兴市战略向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全市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0324人,小学72所,在校学生54288人,幼儿园65所,在园儿童26526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6.9%。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整合职教资源,高考总体水平连续三年名列扬州前茅。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两免一补”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省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苏中分中心运作平稳。我市教育工作处于扬州领先水平。
卫生
生体系日益健全,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8个,拥有病床3137张,卫生技术人员475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383人,注册护士929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100%和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2%。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农村改厕和社区卫生工作进展顺利。扬州市最大的民营洪泉医院运营良好。小纪镇成为国家卫生镇。
沿江开发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外贸自营出口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海关数)54818万美元,同比增长94.2%,其中自营出口突破4亿美元,达44386万美元,同比增长107.2%。增幅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己连续三年增幅超过50%。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招商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2007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专业招商步伐加快,产业招商亮点显现,驻点招商有效推进,“节会”招商效应明显。利用外资呈现出规模大、质态好、领域广、增势强的新局面。全年完成协议利用外资4.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2%、52.8%;新批外资注册项目69个,项目平均规模660万美元,净增110万美元,其中协议注册资本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个;总投资8亿美元的中信泰富特钢项目成功签约。
有序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有了新进展。坚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齐头并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4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6%,对外劳务输出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沿江开发力度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强势推进。自2003年底启动沿江开发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高强度投入、高速度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先后引进投资千万美元或亿元以上项目37个。2007年,沿江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引进中信特钢、中远物流等11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新开工诚德二期、中海造船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5个。沿江20万吨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开工,此举标志着我市沿江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风土人情“三月三”庙会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此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变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都市中人,也有乘车赶来的,场面煞是壮观。
龙灯会
江都旧称“龙川”,是百姓心目中的“龙乡”。江都以“龙”命名的人名、地名、物名、活动名,比比皆是,不过,最能体现江都人与龙缘份的还是一年一度的龙灯会。舞龙灯,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十亿神州处处盛行,就连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也有舞龙灯的风俗,然而,江都人舞龙灯有其独特之处。
龙灯有许多种,江都流行布龙。布龙除龙头、龙尾及龙灯柄的上端鼓起外,全身仅蒙薄薄的一层龙布而已,且多龙鳍,龙鳍状如蜈蚣脚,而蜈蚣俗称“百脚”,因此,布龙又叫“百脚龙”。
龙布最初用白布做——“白龙”;脏了,染黄——“黄龙”;又脏,再染黑——最后成为“青龙”。除了少部分的“龙”为七节、九节外,大部分“龙”起码十一节。尽管《大荒东经》明文记载:“龙,苍身而无角”,但江都“龙”却是有角的。江都“龙”最大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它仿佛是盘旋欲飞的“腾龙”,挥舞起来,体现出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扬剧之乡扬剧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放香案,烧香敬神。后来,由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成份的做香火会,人们把主持香火会活动的人叫作“香火”。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火”们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又因为这种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粗犷,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古代江都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到清朝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江都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花鼓小戏。因为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人们也叫它“小开口”。花鼓戏在江都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光阴荏苒,香火戏与花鼓戏的影响遍及扬州地区和苏北一带、人们都在竞相传唱。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香火戏与花鼓戏慢慢融合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艺人在上海同台合演了《十美图》,从此,我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奇葩——扬剧。
民间工艺柳器柳编盛行于江都。柳就水而生, 编制柳器的杞柳,家家种植,春天发芽抽条,霜降后收割,收割后一束束捆好挖塘堆放,上面覆以草苫,经常浇水,保持柳条湿润,来年清明拆堆,此时柳条又萌生了新芽,以特制的刀十分方便就可以削去外皮,晒干后柳条雪白,俗称白柳,以此编器,色彩美观清雅。
柳器制作要经过选料、下料、抽皮、剖柳、钉框架、编织、漂洗、熏烟、喷漆等十多道工艺。其中最主要的工序是编织。编织讲究经纬,有压一挑一、压二挑一、多经编、劈柳编等。编织的花纹有空花、菱花、荷花、海棠花等等。尤其是柳编的口部称为刹口,有单刹、双刹、绞口、圈口、辫子口,美观多样。
柳器是造型艺术,传统外形多为方形或圆形。过去柳器讲实用,而今工艺柳品占了很大比重,如挂篮、食品盘等。有一种木、柳结合的工艺家具,以木材制作框架,框架上进行柳皮编织,或密编,或空花,依形随势,不拘一格。由于家具体积大,分量轻,运输时占地大,聪明的工匠就采取大橱套小橱,比如“五三三”书架,由大小不同的三个书架层层相扣,只要把隔板抽空,一个大书架中就可以放进中架、小架和隔板。有的则采取拼装法,如柳屏风,拉开的四扇,合起来是一扇,稳固而又轻便,占用空间很少。如今又进行了柳塑结合、柳布结合、柳草结合,使不同质材互衬互补,相得益彰。
盆景盆景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之称。扬派盆景与广州的岭南派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成都的川派盆景、苏州的苏派盆景并称全国五大流派盆景。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虎剌,以小为最。”这就指出了扬州盆景的重要特点:小中见大,借鉴画理,师法自然,真是“一勺则见江湖万里,一石则见太华千寻”
扬州盆景既源于自然,园艺家能“搜尽奇峰打草稿”,将伟大中华的佳山秀水缩龙成寸于方寸盆中;又能高于自然,从古代的诗画中吸取精华,将诗文画的深远的意境形象化于山石树木之中,使有限的景物,表现出无限的诗情画意。这才使扬州盆景能自立于中华盆景之林,而成为五大流派之一。
江都盆景是扬州盆景的重要一支,“收天地之一盂,包四季于方寸”。尤其是曹王寺盆景有独特个性。
金银工艺江都金属工艺为海内外所注目。二十多年来,江都生产出仿汉地动仪、仿汉浑天仪、九龙酒具、汴河客舟、郑和宝船、花丝堆垒的龙凤呈祥以及鹿拉凤车,战马宝剑等大型摆饰工艺品,吸收其他工艺的精錾细镂、镶嵌、珐琅等手法,以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技艺独特、造型逼真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古老遗产,在国内外工艺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江都的金属工艺首先是构思巧妙。比如“地动仪”,是仿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而制。匠人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先用金银造成地动仪的内形,外嵌8条倒挂金龙,龙身以金丝和宝石镶嵌而成,龙眼睛是名贵的红宝石,即使在暗夜也闪闪发光,正是“八龙举首踞其上,片片麟光可指数”。分八方排列的8条金龙头下皆蹲着张嘴的蟾蜍,确是“张口向龙望吐哺”。张衡的地动仪,早已失传,按史籍记载:何方地震,相应龙口中的球就落至蟾蜍口中,并能再退回龙嘴。由于汉代无电也无钟表,现在仿造既不能电动也不能用发条。聪明的工匠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传动装置,只要轻轻按动蟾蜍座下的红宝石,龙嘴里的珠立即掉进蟾蜍口中,并奏出动听的音乐,满室铿锵,意趣倍增。一曲终了,珠回龙嘴。有人观后写诗赞曰:“黄金白银共熔铸,宝石斑斑相依附,新仪恢复旧仪型,争誉良工多妙悟。”
漆器工艺江都漆器历史源远流长,它与扬州漆器同出一源。据《江都县续志·物产考》中记载:“漆箧漆后描金或浅刻,多用木坯施以瓦灰细工……漆制屏联摹刻名人书画,嵌以螺钿,漆工亦精良。”可见当时江都县主要漆器样式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刻漆、雕填、彩绘五个门类都很发达。民国年间,江都成批漆器艺人为求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流入上海,成为上海漆器生产的人才基础,也有部分流入扬州。其时,扬州漆器行当中有“三国、一孔”4位名艺人,其中精于剔红雕漆的梁国海,擅长骨石镶嵌的孙国云,善于刻漆工艺的孔欲清,3人皆出生于江都,从艺于江都。解放后成立扬州漆器厂,这三位是16位创业者中的骨干,也是最初的扬州漆器工艺师。可见江都不愧为漆器之乡。
解放后,江都漆器产品在国际国内的工艺美术大赛中多次获得殊荣,并多次作为我国领导人出访的礼品,为国争光。其技艺精湛,注重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久盛不衰。1974年,江都漆器工人制作的《松年鹤寿》地屏,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金日成主席,庆贺他的60寿辰。
名优特产蛤蟆方酥江都的方酥,泰兴的黄桥烧饼,高邮的秦邮董糖,泰州的麻糕,这四式茶点一直是扬州郊县的名特产品。方酥所以能成为江都有代表性的茶点,当是其质美,使未食者“闻香下马”,曾食者“知味停车”。首先是其用料讲究,需选上等的精白面、绵白糖、大糟麻油或花生油以及芝麻仁、香椽条等。其次是抓住季节特点,面肥大小、放碱多少、和面水温、和水量等都需随季节而变。再次是抓住擀脐的关键,做到长、宽、厚一样,拉齐后招头招在脐子的半中间,成方。最后注意烘焙,先以木柴空烧炉子,烧成熟后,刷炉腔,打炉油,看底火上下均匀后,方能贴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细,单是烘焙就要4个小时,且要上下受火均匀,火候掌握不好,不是掉炉报废,就是扒不下来,成块铲碎,故又叫“功夫酥”。
方酥的口味实在好,看外表,上层芝麻粒粒饱满,晶莹透亮。体内层层相叠,薄如蝉翼,酥脆而不硬,绵软而不粘,入口即化,香甜怡人。好的方酥,离地一尺落地,触地即碎,其脆其酥都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正因为如此,该食品不仅在扬州颇有影响,而且海外侨胞也常饶有兴致地谈到它,有人还编成顺口溜说:形像蛤蟆,名酥姓方;馈赠亲朋,耐人品尝;脍炙人口,既甜且香;弹指即碎,层次感强;江都特产,誉满一方。
琼花早露桃琼花早露桃(原代号江都I-6)系1981年江都市果木良种场以白花为母本,岗山早生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省果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单果重137.6克,最大果重182.1克,果肉紧密,细韧,汁多,味甜,香气浓,外观艳丽,商品性极佳。该品种成熟期6月6-14日,采收期长。该品种花粉败育,需配制授粉树,定植后两年就能结果,盛果期亩产1200-1800公斤。
苦瓜保健茶“天绿华”牌苦瓜保健茶是江都市天绿华保健茶有限公司引进研制开发的绿钯保健食品、“99江苏省首届营养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及器材博览会”唯一指定用茶,“2000年世界友好城市市长会议”专用茶,扬州市政府对外馈赠专用礼品,200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现有种植基地300亩,2000年实现销售产值250万元,创利50万元,“山苦瓜扩种和深加工开发”已被列入江都市2001年十大农业开发项目。
美食天地滨江鲥鱼贵鲥鱼是江都的水上特产,并且早就有了文字记载。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鲥鱼形秀而扁,似鲂而身长。白色,鳞似梅瓣,其肪肥美,多鲠大而长……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滨江处时有之。”谷雨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是捕捞鲥鱼的大好时光。古谚云:“蒸鲥鱼赏牡丹”,真正既“时”又“贵”。
鲥鱼肉嫩味美,尤鳞下多脂,吃在嘴里,肥腴醇厚,香味扑鼻,非一般鱼类能够媲美。江都人吃鲥鱼多用红烧,但红烧难尝膏脂风味。所以许多人都喜欢清蒸,加上芽姜、笋尖,配用猪油,那脂质尽融于汤,吃起来嫩而鲜,肥而美,食鱼肉滑溜细腻,品鱼汤肥腴醇厚,真有难以言表的妙处。烧鲥鱼一般不去鳞,有的人不知鲥鱼鳞可食,待那有鳞之鱼奉上餐桌以后,嫌有鳞而不食,结果大呼上当。鲥鱼性烈,一般触网不久即死,所以世人吃活鲥鱼者为数寥寥。有人曾和渔家一起到三江营捕鲥鱼,享过“近水楼台”之乐。他们大概是为了显示渔家独特的乐趣,未捕鱼前已将锅置于船头,拉网时碰上刚刚触网的活鲥鱼,随手拈来,立即剖肚取肠,洗刷干净随即下锅。也不过是河水煮河鱼,再搁了一点盐而已,但那种出水鲜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鲥鱼味美,不仅国人皆知,国际上也享有盛誉。随着江都进一步开放,一定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友人尝到江都的鲥鱼。
中闸刀鱼鲜江中的刀鱼是出名的,江都正处其间,尤其是中闸,捕刀船几十条。刀鱼体型似刀,色泽银白,苏东坡诗说“恣看收网出银刀”。刀鱼平时栖息于江口近海处,三月中旬群集长江产卵,江都是其必经之道,正好捕捞。据说刀鱼爱其颔下鬣须,只要渔网一触动它的鬣须,它就不动了,很容易捕获。江都人吃刀鱼很有讲究,即使家庭主妇也能露一手。比如“双脆”,以新鲜刀鱼两尾,半斤一条,不用刀剖,而以竹筷从口腔中进膛,轻轻一捅,即将肚内鱼肠尽除。仍以方头竹筷,在鱼身上轻轻一刮,鳞虽落而皮不破。两条鱼交颈摆放,以腹相对,再放几片鲜笋,几片火腿,几页姜,几根绿葱,隔水清蒸,起锅时只见鱼银、笋白、火腿红、葱花绿,单是这色就美不胜收。而鱼未到,香先来,那鲜味顿使你口舌生津;再一尝,骨软、肉细、味醇,鱼刚入口,满腹舒畅,吃罢搁筷,余香满口。真是“芽姜紫醋炙银鱼”,“此中风味胜纯鲈”。
小纪熬面江都很多人早晨喜欢吃面条,小纪熬面很受欢迎。做前,先准备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肉等,另据季节准备笋片、小青菜、茭片、菠菜等,并配以调料。先将鸡肉煨熟拆成鸡丝,猪肝切片,猪腰切花,下油锅片刻捞起,虾子单放,下油锅即捞起;鳝鱼下油锅炸脆;小青菜、菠菜开水烫熟。再将肉食等用鸡汤下锅,放入佐料,烧煮15分钟,称为“高料”。与此同时,将面条用清水下熟,叉到开水里过清。然后将面与高料同放一锅,略煮后分装,再放上脆长鱼、小青菜、菠菜,一碗色质鲜艳,味道鲜美,酥脆爽口的面条就下出来了。
嘶马拉豆腐豆腐可谓平常而又平常之物,而嘶马好的厨师却能制作出富有特色的菜来。论原料,不过是豆腐、素油、菠菜、蒜叶、香菇、竹笋和调料少许。此菜关键是勾芡、加油和下佐料,前后勾3次芡,每次勾芡前所下佐料皆不同,勾芡要求又有别。上桌的拉豆腐,上面是一层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上又点缀他物,有竹笋的黄,香菇的褐,菠菜的绿。入口后,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滑腻、竹笋的清脆、菠菜的酸鲜、蒜叶的香醇,
如同脂羹般,美不胜收。该菜吃时还大有讲究。因豆腐上有油封住,看去无热气,内里却是炙热滚烫。吃时最好以勺为具,用嘴将豆腐慢慢吹凉,然后进口品尝。倘若吃者性急,以为是冷豆腐,闻到香味,掏上一勺,送进口中,烫得吐都来不及。相传,有人将拉豆腐用罐子装好,搭小划子船从嘶马五圩码头乘到镇江,拿出来吃,还不冷。
丁沟水饺一是皮儿薄。面粉和水,拌透揉匀,小擀面杖,擀时用力均匀,饺皮中高边平,薄如纸,照见亮。二是馅儿鲜。肉选猪后座,剔去筋丝、皮骨、肥肉,细切软削,用力不可过重,刀不着砧板,剁成泥状后,放少许盐水、姜汁搅拌。裹饺子要细心,馅儿要放得匀,边要捏紧不漏水,裹成麻雀状,或元宝状。汤用鱼汤,鱼去鳞去骨后煎熟,放生姜、葱、料酒去腥,放清水煨汤,至浓如乳。用筛箩滤去鱼骨等,装入碗内,放些味精、蒜花、胡椒。饺子从锅中一浮,就放入鱼汤碗内,这样的饺子,面薄、馅心红、味香可口。
邵伯龙虾源自邵伯湖。邵伯湖位于运河西侧,湖区面积14.7万亩,湖水清澈,水草丰美,盛产龙虾。邵伯湖龙虾从外型看,壳是青中带红,肚皮发白,个头大而饱满,既干净卫生,又味道鲜美,与内河沟塘龙虾大不相同;从制作工艺看,也有与众不同的烹调手法,在邵伯综合市场内专业烹制龙虾的专业户有近百户,他们的烹调技艺可谓各领风骚,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龙虾风味,麻、辣、鲜、香,一应俱全。邵伯龙虾再配以炒螺蛳、腰子汤、炒面、脆皮豆腐等,就形成了今日风靡餐饮市场的“龙虾宴”。如今邵伯每年举办“龙虾节”,各路名厨献艺,吸引大批食客,使邵伯龙虾风靡全国。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0:5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4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都市(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级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都市(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级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