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鸬鹚科鸬鹚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11-18 17:16:44 阅读: 评论:0

鱼鹰(鸬鹚科鸬鹚属动物)

鱼鹰 (鸬鹚科鸬鹚属动物) 次浏览 | 2022.08.01 15:40:1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鱼鹰鸬鹚科鸬鹚属动物

鱼鹰,是鸬鹚科鸟类鸬鹚的别称,属鸟纲鹈形目,善捕鱼。其身如鸭子,头如老鹰,眼睛绿如翡翠;遍体黑色羽毛,闪现绿色光泽;嘴长,顶端呈钩状;脖子粗长,颔下长有喉囊;脚蹼大如鹅掌,潜水快速自如;翼长,能飞翔。经驯养后成为渔人的捕鱼工具。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鸟纲(Aves)

亚纲

今鸟亚纲(Neornithes)

突胸总目、鹈形目(Pelecaniformes)

鸬鹚科(Phalacrocracidae)

鸬鹚属(Phalacrocorax)

中文学名

鱼鹰

外文名

Pandion haliaetus

简介鱼鹰

鱼鹰(Phalacrocorax carbo)俗称鸬鹚,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有30多种,其中中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青海湖为普通鸬鹚。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中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态特征

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黄色,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

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mm,候鸟。

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生境

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

行为

在陆地上显得笨拙,停息时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时间较长。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饱食后在陆地或树上休息时,常伸展双翅在阳光下晾晒羽毛。

鸣声粗犷、沙噪,不悦耳。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食性

主食鱼类。雌、雄鸟均营巢,轮流孵卵。喂雏方法特别,亲鸟张着嘴,雏鸟伸嘴入其咽部,从亲鸟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鱼体。喂水时,亲鸟将水从嘴里喷出,似注射器注入雏鸟嘴里。

繁殖

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分布范围

全世界广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捕鱼技能

鱼鹰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鱼鹰的外形像鸭,黑色羽毛中又微带一些紫、蓝、绿色光泽。嘴粗长而且最前端有钩,极善于潜水,眼睛发绿,能在水中看清各种鱼虾。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

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鱼鹰,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

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鸬鹚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曾有捕鱼28年的记录。饲养长寿记录可达40年。

人工驯养

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克。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

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跟随鱼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渔船。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

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钟,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钟后再次入水捕鱼。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分钟,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

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克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克的活鱼。超过5000克的鱼,也能捕到。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鳇鱼。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千克。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千克的最佳记录。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0:4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4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鱼鹰(鸬鹚科鸬鹚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鱼鹰(鸬鹚科鸬鹚属动物).pdf

标签:鸬鹚   鱼鹰   动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