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坐落在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1958年,为解决陕南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急需人才,汉中大学成立,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适应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汉中设立,1978年北大分校撤离后,在原址建立陕西工学院;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学校在陕西省内实现一批次本科招生。
中文名陕西理工大学
外文名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陕理工、SNUT
创办时间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理工
学校特色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主管部门陕西省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赵晓林、校长:张社民
本科专业62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
院系设置机械工程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校训明德、砺志、博学、笃行
校歌《携手共进向明天》
地址南校区: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
北校区:汉中市勉县褒城镇226县道
东校区(筹)
知名校友张涛、李隽、刘志峰、李汉荣、赵文英、邢小俊、刘诚等
学校官网www.snut.edu
办学历史汉中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学院时期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时期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2002年6月6日,陕西理工学院举行揭牌庆典活。
陕西理工大学时期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正式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陕西理工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61010720,同时撤销陕西理工学院建制[2]。2016年6月2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大礼堂隆重召开陕西理工大学改革发展推进会暨更名揭牌大会,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副省长庄长兴为陕西理工大学揭牌。
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3]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 |
艺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蹈编导 |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 |
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双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王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
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刘志峰、姚斌、赵蔚、王永吉
“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贺志荣、李安周
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梅尔锡(Matthias Friedrich Melzig)
序号 | 姓名 | 批准时间 | 所属学院 | 级别 |
1 | 张东生 | 2015 | 机械工程学院 | 省级 |
2 | 关嵩山 | 2015 | 经济与法学学院 | 省级 |
3 | 陈文强 | 2014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省级 |
4 | 郑宽明 | 2011 | 管理学院 | 省级 |
5 | 王保民 | 2010 | 机械工程学院 | 省级 |
6 | 冯小明 | 20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省级 |
7 | 李新生 | 2007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省级 |
8 | 邓方安 | 2007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省级 |
9 | 何宁 | 2006 | 机械工程学院 | 省级 |
10 | 黄新民 | 2006 |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省级 |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建设周期 | 备注 |
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宁 | 2007 | 3年 | 省级 |
2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张义明 | 2008 | 3年 | 省级 |
3 | 大学英语 | 曾小珊 | 2009 | 3年 | 省级 |
4 | 植物学 | 赵桦 | 2010 | 3年 | 省级 |
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12 | 3年 | 省级 |
6 | 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 | 白海清 | 2013 | 3年 | 省级 |
7 |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 任亚杰 | 2014 | 3年 | 省级 |
8 | 微生物学科教学团队 | 陈文强 | 2014 | 3年 | 省级 |
9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 付兴林 | 2015 | 3年 | 省级 |
10 | 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关嵩山 | 2015 | 3年 | 省级 |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课程,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0个省级一流专业(其中3个建设项目,7个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校级教学实训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电信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理工大学—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科实践教学基地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建设周期 | 备注 |
1 | 物理学 | 任亚杰 | 2008 | 3年 | 国家级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宁 | 2009 | 3年 | 国家级 |
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07 | 3年 | 省级 |
4 | 汉语言文学 | 王建科 | 2009 | 3年 | 省级 |
5 | 生物科学 | 李新生 | 2010 | 3年 | 省级 |
6 | 经济学 | 关嵩山 | 2011 | 3年 | 省级 |
7 | 教育技术学 | 郑宽明 | 2008 | 3年 | 校级 |
8 | 法学 | 关嵩山 | 2009 | 3年 | 校级 |
9 | 英语 | 黄新 | 2009 | 3年 | 校级 |
10 | 会计学 | 任平 | 2009 | 3年 | 校级 |
《材料成形工艺》 |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 《运筹学及其应用》 | 《高等代数》 |
《市场营销学》 |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 《机械原理》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自动控制原理》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 《电路》 |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机械、电气)、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会计硕士
国际交流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学术研究科研机构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2011协同中心:陕南秦巴山区资源生物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向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
校级研究所: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平台名称 | 级别 | 批准单位 | 负责人 |
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邓百万 |
陕西省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张志健 |
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陈琛 |
陕西省薯蓣皂素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葛红光 |
陕西省油脂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吴三桥 |
陕西省GAP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杨培君 |
陕西省汉中地道中药材资源开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李亭玉 |
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李隽 |
陕西省薯蓣皂素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葛红光 |
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冯小明 |
陕西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 郭从盛 |
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教育厅 | 张营堂 |
陕西航空产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 孙志学 |
陕西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 省级 | 陕西省科技厅 | 何宁 |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年均科研经费4650万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
●学术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校徽
陕西理工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是圆形徽标,内圆是由汉语拼音字母SLG变体组成的红色图案,S造型象征汉江,突出了学校所处的地理特色,主图案采用红色,营造出学校的博大、宽广与智慧,并象征学校发展将会蒸蒸日上;内圆由灰色齿轮与抽象的书形图案上下环绕,齿轮及S型图案寓意学校以工程教育、师范教育为主。
外层正上、下方分别为毛体“陕西理工大学”和英文校名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徽章为题有标准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白底红字、红底白字两种。
精神文化校训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
“明德”: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生而言,德为成才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
“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与学”的水平。
“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校歌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是在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由陕西理工大学广言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作曲家张夏林作曲,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许涛等合唱录制而成。用于全校师生听取传唱,以丰富校园文化,传承校园精神。
校歌歌词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
作词:广言
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
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
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
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赵晓林 |
校长 | 张社民 |
党委副书记 | 马征杰、陈莉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王岗 |
副校长 | 冯小明、程琳杰、邓方安、王磊 |
张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李隽: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玉祥:陕西秦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赵文英: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邢小俊:陕西青年作家。
刘志峰: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诚:当代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海中: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基础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0:3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4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陕西理工大学(省属普通本科院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陕西理工大学(省属普通本科院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