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一部小说。赫德莱堡象征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讲述陌生人以报答恩人的名义,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婪嘲弄了哈德莱堡中有声望的人们。马克·吐温利用符合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规律的故事给读者提供了窥视“人性”的一个视角。赫德莱堡实际上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作家把资产阶级的卑鄙贪婪暴露得体无完肤、淋漓尽致,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文明作了一个卓越的总结。
作者马克·吐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作品名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字数44000
内容简介赫德莱堡是作者虚构的市镇,以“诚实”与“清高”闻名于世,但在一口袋“金子”的诱惑下,镇上“诚实”的居民,尤其那19位首要公民,没有一人能抵得住诱惑,他们为钱进行欺诈作伪,演出场场丑剧,使赫德莱堡多年的美誉毁于一旦。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一改前期的幽默风格,而用辛辣的讽刺抨击美国社会的腐败、道德虚伪以及金钱在社会中产生的磁力和罪恶。小说独县匠心的情节构思,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与分析,犀利的反语运用,堪称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珍品。
创作背景《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创作于19世纪末。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并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欧洲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弥补了美国在相应领域的劣势;加之美国极为重视教育和科技,在这些因家的综合作用下,美国的工业总产量于1894年跃后世界第一。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社会的资本集中度急剧提高,主要工业领域(如:石油和钢铁业)出现了垄断性的企业集团,并且,这些工业垄断企业与银行资本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些富可敌国的金融寡头,这一小撮金融寡头不仅支配着美国的经济;还广泛渗透到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这加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整个社会唯金钱至上,人们变得贪得无厌,坑蒙拐骗和谋杀案频发,社会风气一落千丈。在此社会背景下,马克·吐温察觉到,社会的繁荣并没有带动人的进步,促进入性的改善;相反,人性的丑恶似乎在诱惑面前暴露无疑。《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就揭示了在金钱诱惑下,社会道德沦丧,良心泯灭是不可避免的。
人物介绍理查兹小说中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理查兹。他是个银行的老出纳员,赫德莱堡的首要公民之一,小说是围绕“黄金事件”,通过意外飞来的一布袋黄金,胆战心惊的对证会,四万元不义之财这三个生活片段来塑造理查兹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外飞来的一布袋黄金,在理查兹夫妇寂寞无聊的生活里掀起了波澜。他们想着自己的“好名声”,眼里又射出“贪婪的光芒”,注视着那一袋黄金。理查兹公布了黄金的来历,却又因得到意外的“报酬”而暗自高兴。最后,夫妻俩终于因为害怕背上恶名而“良心发现”,最终神经错乱,直至一病不起,理查兹还不能摆脱虚伪的道德的约束去心安理得地贪占别人的钱财,他更不能克服私欲,坦坦荡荡地做个正派人,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可解决的矛盾。
从理查兹的社会地位来说,他是一个小职员,他对于深更半夜还得“当别人的奴隶”,去干“跑腿差”这种生活处境极不满意,经常幻想日子过得“又阔气,又舒服”。所以,他虽然也是十九位首要公民之一,喝德莱堡荣誉的最后一位‘守护人”,毕竟与典型的资产阶级人物银行家宾克顿、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不同,他还没有学会象其他首要公民那样寡廉鲜耻地做事。作者塑造理查兹夫妇这两个人物,目的就在于揭露金钱的腐蚀力量,解剖他们既想满足虚荣心,又想发财致富的庸俗的灵魂。
然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遭遇也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他们是“那个钱袋的牺牲品”。作者对这二个人物的描写也是有缺点的:在小说的结尾处,这对老夫妇的担惊受怕的生活和后来的精神失常,本来是因为担心罪行被揭发而引起的,结果却归罪于“良心”的谴责,试团用人性论的“圣水”来洗刷他们已经肮脏的灵魂。
十八尸首要居民其余的十八尸首要居民,是作者讽刺、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是赫德莱堡的“象征”,赫德莱堡“三代之久的光荣”就是由这些人来维护的。他们随时准备抗拒一切的诱惑。但是,一笔意外之财一下子得老于算计的宾克顿、巧古善醉的威尔逊,老实人毕尔逊、野心家哈克尼斯们个个垂涎欲滴,把“善行”、“荣誉”等忘得一于二净。他们一会儿满脸狂喜神色,一会儿又苦恼不堪,为了夺占一布袋黄金,用全副精力冥思苦想那句对证词。他们的妻子,则忙于拟订使用四万元巨款的详细计划。作者通过形象、概括的心理捞写,对证会上“丑恶不堪的局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使他们受尽了嘲弄、挖苦,使读者看到了所谓的“首要居民”,不过是一些只知不择手段骗夺别人钱财的无耻之徒,他们是美国教会金钱统治和精神堕落的代表和象征。
斯蒂文森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化名“斯蒂文森”的外乡人。他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他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牵动者,读者会时刻感觉到他的存在,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木偶戏中的角色一样,在他的导演下动作。这个来无踪、去无影的人物,是一个极高明的社会心理分析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一定会有这样的人物。但小说中的斯蒂文森先生给人以饶有兴趣、完全真实的感觉。
作品赏析马克“吐温小说的情节是以“奇”取胜的。这种奇,是超出常理之外的奇,是脱出生活常规的奇。当这种“意外”的情节比“常理”还要真实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讽刺的效果。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正是以出奇制胜的情节产生奇特的讽刺效果。按照常理,道德更有价值,然而,小说中的赫德莱堡本来是个无名小镇,被败坏了名誉之后反而一变成名.但是,在那样一种社会里,所谓道德只不过是为某些人装点门面的光环,其本身的价值无足轻重,因而,小说中看似离奇的情节,实际上比按常理得出的结论更为真实,小说的讽刺意义即寓于其中。
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真实姓名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0:0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38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图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图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