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创作主张)

更新时间:2025-01-09 20:39:16 阅读: 评论:0

作者电影(创作主张)

作者电影 (创作主张) 次浏览 | 2022.11.19 19:41:0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作者电影创作主张

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6年后,当时还是年轻影评家的著名法国导演弗.特吕弗,发表了针对当时陈陈相因的所谓“优质电影”而责难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嗣后数年中,“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得到“电影手册派”评论家们的进一步阐释和运用,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高度肯定导演个性、贬抑流俗化创作现象的“作者”理论。“作者论”直接影响和助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为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在制片厂中的地位、减少厂方对创作的干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有时与“艺术电影”的具体含义有所重合。

中文名

作者电影

别名

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发源地

法国

特征

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方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法国女评论家克劳德-埃德蒙.玛格尼认为电影已越来越接近“和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的时代。而“作者”“希望把影片拍成一部能准确表现自己意图的作品”。

同时,《法国银幕》144期发表A.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主张“电影创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

1954年1月,巴黎《电影手册》发表F.特吕弗的论文《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他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

法国著名评论家A.巴赞在《关于作者论》(1957)一文中认为,“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作者论”的观点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各国现代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

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9:5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3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作者电影(创作主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作者电影(创作主张).pdf

标签:作者   电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