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绍荣,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利用疾病特异iPS细胞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中文名高绍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职业教授
主要成就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2009年第三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政治面貌群众
个人经历1993年,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6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布朗大学、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和美国坦普尔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和博士后研究。
2004至200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
2005至2013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2013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1]
主要成就主要利用体细胞核移植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从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与干细胞研究。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在2009年分别独立报道了iPS小鼠的研究成果,从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的真正多能性,被美国TIMES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最近的研究证明DNA羟甲基化酶Tet1可以有效替代Oct4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分子机制,而所形成的T-iPS细胞可以经四倍体补偿产生iPS小鼠并且没有肿瘤的发生。
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再编程(Reprogramming)的分子机理。将体细胞核通过显微操作移入去除遗传物质的成熟卵母细胞中从而启动胚胎发育是一个由体细胞基因表达逆转进入胚胎细胞基因表达的再编程过程,正是由于对卵母细胞再编程的分子机理不清楚才使克隆成功的效率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而能够分离纯化卵母细胞中特有的再编程因子(Reprogramming Factors)将会对克隆效率的提高以及干细胞的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通过核移植并结合生物化学的方法鉴定卵母细胞胞质中的这些重要因子。
近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一些疾病治疗的重大前景。通过核移植的方法可以得到与病人遗传信息相同的胚胎干细胞,从而可以消除移植后免疫排斥的可能。实验室已经通过核移植的方法建立起了数十株小鼠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系并正在进行体外分化为心肌组织的研究和体内移植后功能的鉴定。同时正在进行人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以期尽快建立病人来源的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系。
社会任职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正式会员。
国际生殖生物学会(SSR)正式会员。
Cellular Reprogramming编委。
Cell Regeneration编委。
中国动物学会细胞及分子显微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干细胞学会理事。
中国再生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干细胞工程技术学会理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9:3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36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绍荣(同济大学教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绍荣(同济大学教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