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短尾蝮(毒蛇)

更新时间:2025-02-24 00:56:36 阅读: 评论:0

长江短尾蝮(毒蛇)

长江短尾蝮 (毒蛇) 次浏览 | 2022.09.06 12:25:5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长江短尾蝮毒蛇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全长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加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有毒。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

有鳞目

亚目

蛇亚目

蝰科

中文学名

长江短尾蝮

动物简介长江短尾蝮

俗名别名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

拉丁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 siniticus。

种群分布

地理分布: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繁殖方式

卵生。

生活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100m。数量多,无确切统计。

食性介绍

食性:鼠类、蜥蜴、蛙、鱼、蛇。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8:5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3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江短尾蝮(毒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江短尾蝮(毒蛇).pdf

标签:长江   毒蛇   短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