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区位于沈阳市西部和北部,于洪区与地处东郊的东陵区半环沈阳市市区,东与大东、东陵、皇姑、沈河、铁西、和平区缘接,南与苏家屯区隔浑河相望,西与细河经济区、辽中县、新民市接壤,北与沈北新区毗邻。1964年建区以来,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于洪区现辖10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注:光辉乡、马三家街道、平罗街道、造化街道、大兴街道、沙岭街道、于洪街道、南阳湖街道、城东湖街道、北陵街道、陵西街道、迎宾路街道。
中文名于洪区
所属地区中国,沈阳
地理位置东经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间
面积774.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马三家镇、平罗镇等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永安桥、北塔等
机场桃仙机场
建立时间清朝
友好城市沈阳市
主要街道迎宾路街道、沈辽路街道、陵西街道、北塔街道、于洪街道、杨士街道、北陵街道、陵东街道、沙岭街道
地域名人努尔哈赤
地方特产李连贵熏肉大饼;马家烧麦;老边饺子
知名产业工业
知名企业中兴电工、浙江电力
电话区码024
建立时间清朝
地方特产李连贵熏肉大饼
人口625720人(2010年)
电话区码024
邮编区码110000
地方方言东北话、沈阳话
基本概况于洪区夜景于洪区始建于1964年,从1987年开始行使城区和农村两种管理职能。于洪区毗邻母城,半环市区,是沈阳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现辖区面积54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96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56万。
于洪区地势平坦,区位优越,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区位优势,区内地貌为辽河冲积平原,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位于东北最大交通枢纽最近辐射圈内,被誉为“黄金通道”的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沈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沈西大型编组站坐落区内,专用铁路已并入东北路网。
于洪区物产丰厚,人才云集,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资源优势。境内拥有土质肥沃的耕地,最适宜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在二、三环公路区内段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毗邻母城,交通发达,综合比较优势明显,最适于发展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档商住及旅游等产业;城乡之间拥有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可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
于洪区产业发达,基础坚实,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产业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作为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16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之一,于洪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在省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有丰富优质的耕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正逐渐构建起沈阳西部生态农业景观带。工业经济产业聚焦效应显著,随着家具、化工、五金、鞋业、食品、服装等6大产业集群开发建设,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空间迅速拓展,发展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健全,活跃繁荣的商贸流通业,西部、北部两大市场群,满足了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实现了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以于洪新城、环北地区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城区内扩、镇域外延,相互呼应、协调推进的城市建设格局。
于洪区功能完善,政策优越,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环境优势。区政府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大力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形象,制定了适于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使投资者享受到与国家级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同等甚至更优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招商环境,凝聚了雄厚的发展潜力,于洪日益成为“投资置业的热土,城市发展的绿洲”,为“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洪区古迹众多,历史悠久,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人文优势。清代昭陵、新乐文化遗址、法轮寺、春秋战国墓等聚集区内,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于洪是一片充满神奇吉祥的土地,这里城乡一体,既有都市的繁荣和文明,也有田园的诗意和浪漫;这里既有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也有恬静幽雅的闲适村居;这里是投资者的创业乐土,也是成功人士乐业安居的宁静港湾。
历史沿革名称由来
郑家洼子遗址一九六四年四月,辽宁省委决定,划出沈阳市铁西区所辖的于洪、大兴、沙岭、杨士、翟家、大潘、高花、彰驿、中朝公社及隶属皇姑区的北陵、造化、马三家公社组建新的新区----于洪区。一九六五年又划入新城子区的平罗公社,并将北陵公社划分为北陵和陵东公社。一九七零年原沈阳市光辉农场析为一场两社时再划入老边、解放两个公社。
建区前大事记
1626年(清天命11年)9月30日,清太祖努尔哈赤,因被明朝将领袁崇焕火炮击伤,在本溪坐汤(温泉治疗)未愈,乘船行至今翟家乡大埃金村驾崩。同年9月,清太宗敕修永安桥(现马三家镇境内)。
1653年(清顺治10年),清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山东、河北移民移入区境内北陵乡一带形成村落。
1905年(清光绪31年)3月上旬,日俄奉天大会战在北李官堡、于洪屯开火(现于洪乡境内)。
1912年(民国3年),奉天水利局兴修水利,试种稻田,开垦稻田1万余亩。
1924年(民国13年),沈阳县警察所在沙岭堡安装电话。
1931年(民国20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军自爆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炸毁,随即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同年10月23日,辽宁抗日义勇军在南李官堡附近袭击日军浑河分遣队。
1947年(民国36年),东北民主联军一部,于沈阳西北60余华里的万金台(现光辉乡境内),全歼敌207师2旅6团,毙、俘敌1,404名,团长自杀,副团长率部投降。同年11月2日,沈阳市、县全境解放,市政府成立市郊办事处,下设区,于洪境内有马三家子区。
1949年,于洪境内成立马三家子区、沙岭区人民政府,共94个行政村。
1952年,于洪境内设马三家子、沙岭堡、平罗堡、潘建台4个区。
1954年,市政府决定,成立沈阳市南郊、北郊、东郊、西郊区人民政府,西郊区接管原铁西区杨士一带村屯。
1961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于洪公社北李官堡第3、5两个生产队视察。
1964年,于洪区正式建区。[1]
行政区划1964年建区以来,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于洪区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3个镇。
迎宾路街道、北塔街道、陵西街道、城东湖路街道、于洪街道、南阳湖街道、北陵街道、陵东街道、沙岭街道、平罗街道、马三家街道、大潘街道、造化街道、翟家街道、大兴街道、大青中朝友谊街道、西三环街道、彰驿站镇、高花镇、光辉乡。其中,翟家街道、大青中朝友谊街道、大潘街道、西三环街道、彰驿站镇、高花镇由铁西新区代管。
民族人口于洪区地图于洪区地处沈阳市城乡结合部,是沈阳市工业西扩和城市外展的重要承载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全区人口总数56万,现有户籍人口38.6万人,育龄妇女为9.8万人。居民由汉、满、朝鲜、锡伯、蒙古、回、苗、侗、壮、土家、维吾尔、俄罗斯、达斡尔等13个民族构成。全区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各级计生协会288个,会员7635人,会员小组612个。
全区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计划生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宣传国情、国策和优生、优教、节育避孕等科学知识,开展全面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随着该区“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步伐的加快及大文化建设的深入,以人为本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三个方面加强了对人口的综合管理,政府专项拨款全部兑现区城镇无工作单位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同时,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在杨士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站,成立了计生协管队伍,聘请了计生管理员,真正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文化遗迹郑家洼子遗址
九一八纪念馆郑家洼子遗址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乡郑家洼子村。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1公里的土脊上。1958年发现,到1986年,共发掘清理春秋战国时的墓葬41座,出土有完整人骨、成套兵马用具及铜、陶、石、骨器等42种近8000件。
在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青铜兵器,其中以青铜短剑为典型遗物,表明狩猎和征伐在当时社会中占重要地位。从墓葬规模看,大墓多棺椁厚葬,铜器不少,铜剑质优,死者以青铜器装饰周身,连靴上也缀满铜泡,还有陶壶、马具、绿松珠子、天河石项链等。小墓仅一陶壶,偶见短剑也质地甚差。表明当时社会贫富已很悬殊。从出土的大量石器、网坠、纺轮等观察,此处先民不但已从事农牧,铸铜、制陶、磨骨、纺织等手工业也已发展。遗址展示出沈阳青铜文化面貌,为研究中国北方青铜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已建立青铜短剑墓陈列馆
昭陵左配杨固里墓
陵东乡上岗子村(原名妈妈坟)有一座古墓葬遗址――昭陵左配杨固里墓,也是清太宗的陪葬墓。杨固里舒穆禄氏,世居浑春,父郎柱为库尔喀部长,率其族首先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祖命杨古利为侍卫,以女妻之,称“额驸”隶属满洲正黄旗。
昭陵右配安达里墓
安达里墓在北陵乡罗家屯村有一座古墓葬遗址――安达里墓。是清太宗陵寝的陪葬墓。安达里,叶赫人,清初来归,清太宗怜而养之,为皇太极侍卫。清崇德8年8月,皇太极驾崩,他为感念深恩,永期侍从,遂以身殉。
彰驿古城
彰驿古城在今彰驿站镇彰驿村内。金完颜部阿骨打击败辽国后,于辽天庆六年、金2年(1116年),将辽属广州昌义县改为彰义县,属沈州。城周二里一百七十二步,东南二门。至元代在该城设驿站,名彰驿站,配备“马九十匹、车九辆、牛九十头”。明初为沈阳中卫所辖。清天命六年归清所有。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位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碑西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炸弹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炸弹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为梯形平台,上镶嵌横书“爆破地点”四字。并在北大营内建立了战绩纪念馆和战绩纪念碑。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铁路爆破地点到攻占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现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和周密预谋的重大侵华事件,是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其所侵占的“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自行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以此为借口,向北大营驻军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中国驻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关内。至1932年3月间,辽、吉、黑,热四省全境沦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统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地区沦陷了14年。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炫耀他们的所谓“赫赫战功”,建立了这个炸弹型水泥纪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证。解放后,沈阳人民已将该碑推倒,仍陈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一八纪念馆
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2]
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从残历碑正面拱形门进入一楼正厅,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残月形时钟,其时针指着10时20分,这是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北大营的时刻。馆内二至三楼为“九·一八”事变历史陈列。
自然地理于洪区文物位置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西部和北部,于洪区与地处东郊的东陵区半环沈阳市市区,东与大东、东陵、皇姑、沈河、铁西、和平区缘接,南与苏家屯区灯塔市隔浑河相望,西与细河经济区、辽中县、新民市接壤,北与新城子区居邻。区政府驻地距市政府11公里。于洪区是沈阳“西拓”的重要承载空间,位于东北最大交通枢纽的最近辐射圈内,被誉为“黄金通道”的沈大高速公路、沈京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铁路贯穿境内,沈西大型铁路编组站坐落区内,专用铁路已并入东北路网。
气候
于洪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年平均气温为7.5度,最冷是1月份,最热是7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659.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2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7%。
面积
全区土地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市政界内建成区面积28.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三十六点四。因毗邻母城所形成的级差地租使土地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城乡充足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成为最具潜在力的资源,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
地势
于洪区地势东北高,并向西南微倾斜。除平罗镇黄土坎一带属山前倾斜平原以外,均属下辽河平原。地形平坦而开阔,一般海拔在30-40米之间。
水资源
于洪区境内有浑河、蒲河、细河、九龙河、小浑河5条河流。流经总长149.7公里。其中浑河发源于长白山脉龙岗山,流经八县、市,在海城三岔河和太子河汇流,经营口入辽东湾。从中长铁路桥处流入于洪区。境内河长37.2公里。全区天然降水和地下水总量多年平均达36,597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7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多万亩,水域面积130,365亩。可开发利用的二、三产业用地8万亩市政界内建成区面积28.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三十六点四。因毗邻母城所形成的级差地租使土地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城乡充足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成为最具潜在力的资源,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
社会经济农村经济
永安桥于洪区为全国16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之一,被辽宁省命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区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8.5万亩,北陵兰花、高花草莓、沙岭食用菌等一批特色种植业项目显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畜牧养殖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1.1%,投资2.8亿元,新建、续建以沙岭畜牧养殖、高花鹭岛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富民经济小区和农业园区82个。粮食、肉、蛋、奶、蔬菜深加工等6大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万顺达淀粉、金园豆业、神禾谷业、北科奥食品、庄乐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71家,带动全区3.4万农户、30万亩耕地融入产业化生产经营。浑河、蒲河、细河、九龙河等水系得到整治,新打机电井298眼,机井灌溉面积达到4.2万亩。乡村造林总面积达到6.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5.6万千瓦,旱田播种、施肥、打药等机械化水平达82%。102个村实现延包合同签订率和使用权证发放率100%,24个村成功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化解村级不良债务6100万元,债务下降10%。同时,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先行起步实施。
现代工业
全区上下以工业年为契机,紧紧围绕“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核心,通过完善政策、强力调度、抓住重点、择优扶强等方式,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基石,以房地产和市场群建设为依托,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和城市联动推进、共同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预期目标。
重大项目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新建工业项目178个,总投资72.28亿,本年投资53.1亿元。东北家具集散中心、于洪五金、陵东鞋业、沙岭服装等园区均出现数十家外埠企业团体签约或集中签约入驻状况。全区工业企业达到5400户,工业总产值完成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特别是规模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达到529户,比上年增加287户,产值达到15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规模企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工业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工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注重项目运作实效,产业集群建设方兴未艾。东北家具集散中心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43个单体和组团项目进驻园区,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全部竣工,28家企业投产;于洪五金路网、电力、通讯等设施达到企业入驻要求,入驻企业23户,开工企业10户,总投资10.7亿元;陵东鞋业三期工程建设竣工,新增入园企业70余家;环北食品的环际浮板菜、娃哈哈果汁、可可林纳食品、中日合资有机草莓等项目相继投产;沙岭服装产业集群已完成一期主要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20家企业签约入驻。化学工业区起步良好,一期开发的12.8平方公里征地、搬迁、招商等工作有序快速推进。
经济实力
于洪区建设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9%;外资调入实现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出口创汇实现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7885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人均收入实现6910元,比上年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跃居全市第五位,固定资产投资、外资调入、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县郊区首位。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0亿元,同比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3亿元,同比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2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55亿元,同比增长40.7%;直接利用外资实现1.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出口创汇实现1.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8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832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740元,同比增长12%。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位居沈阳市“第一集团”,生活质量综合排序在全省74个涉农县区中名列第三。
对外开放全区始终以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引进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6年以深圳、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区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重点,成功举行对台招商、以地招商、中介招商、房地产项目招商等大型招商活动20余次,接待国内外客商1500余人次,投资8亿元的浩天皮革、投资5.6亿美元的恒大地产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其中澳门龙鑫万国风情园、台湾中兴、东北台湾第一村等3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重点项目。全年引进国内国外资金共计129.2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5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17个。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38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3个。新引进的266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其中87个项目实现当年竣工。
产业发展于洪区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沈阳大工业区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家具、五金产业集群拓展和造化工业自动化、平罗建材产业园区土地整理,完成了鞋业产业集群改造工程。沙岭污水处理厂主体竣工,造化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有效提升了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和承载能力。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中兴电工、浙江电力电气工业园等14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64家,实现产值870亿元,同比增长21.3%;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七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64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70.5%;金德集团在全市民营企业中率先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陆正重工集团成功收购省轻工设计院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市场集群经营规模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北方不锈钢市场主体竣工,红旗台石材城加工生产线、金山五金大厦投入运营,全区市场成交额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6%。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万村千乡”连锁店发展到194家,社区商业网点发展到8600余家,“家电下乡”产品百户购买率位居全市前列。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多摩物流、海尔家电物流中心等7个新建、续建项目投入运营,张士物流园区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区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村镇银行获得省政府批准。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家乐福超市于洪广场店建成营业,华润万家于洪店完成主体工程,宝马等汽车4S店投入运营。以黄海路、北金廊等地区为重点,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2009年,以增收富民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政府投入1000万元支农资金,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落实产调面积2.8万亩,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达到4.8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000亩。以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新建、续建农事龙头企业23家,其中隆彬米业等11家农事龙头企业竣工投产,陆家浮板菜等8个工厂化农业项目进展顺利,小韩蔬菜工厂被中国农科院列为现代农业成果转化基地。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蒲河、九龙河滩地绿化2550亩,建设5处美化节点,实施九龙河下游综合整治4.2公里,建成蒲河集体桥翻板闸蓄水工程,完成农村植树29.3万株,建设花卉村47个,新农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发展于洪区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拆迁工作机制,以于洪新城、丁香湖新城核心区、荷兰村等重点区域和沈西铁路等重点项目为核心,集中力量开展土地整理,拆迁企业和居民2186户,亮出净地130万平方米。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23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05亿元,在全市位居第2位。
2009年,新改扩建西湖街、西江西街等5条市政道路、43条小街小巷、10个老旧小区道路以及兰沈线等56.7公里农村公路,304线拓宽改造及沈胡路三环跨线桥工程启动实施,沈于线拓宽改造工程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于洪新城和北李官客运站投入使用,新增8条公交线路,全区城乡路网内通外拓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于洪新城等5个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平罗等4个生态湿地全部建成,光辉乡等5个乡街被评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动员全区力量深入开展迎国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将全区89个弃管和非物业住宅小区及120条小街小巷的扫保工作纳入区政府统一管理,整治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社会事业解放地区撤点并校工作顺利结束,解放中心校、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沙岭、马三家小学维修改造,引进了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和省政府川江幼儿园。全区义务教育43%的班级实现“班班通”信息化教学,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得到进一步加强。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区档案馆在全市各区县市中率先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以迎国庆60周年为主题,积极开展了文化讲坛、读书节等系列文体活动,高水平承办了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和沈阳市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我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成功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行列。于洪有线电视网新铺光缆100公里,用户发展到10万户,信号质量和节目水平稳步提升。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区医院与医大四院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新建了万方、桃源等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区结核病防治所完成异地搬迁改造。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业务培训,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力开展甲型H1Nl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巩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创建成果。
此外,司法、残联、兵役、红十字等工作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社会环境于洪区2009年,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完成了年初承诺的13件实事。完成普惠制就业培训7150人,开发就业岗位6374个,城镇实名制就业82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的低水平上。
全区新增养老保险8500人,新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3157人。全面提高了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保障标准、五保户供养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高度关注老龄工作,造化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沙岭中心敬老院完成主体工程,在陵西街道等地区建设了10个示范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为全区500户70岁以上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一号通”。实施光辉地区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8个自然村2.4万人的饮水问题。
投入550万元保障资金,确保全区冬季供暖。设立650万元房屋维修资金,完成修缮工程860余项。筹集825万元资金对150户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进行补贴,投资1268万元新购110套廉租房,在于洪新城、沙岭、造化等重点地区推进回迁房建设,全年1200户被动迁居民顺利回迁。
民主法制2009年,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和参与重大决策,积极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点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85件,办结率达到77%,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实施了行政机构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全程便民代办服务体系,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审计、监察职能作用,认真做好纠风工作,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9年,深入开展“平安于洪”建设,始终保持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有效开展了“四位一体”案件包保、领导干部大接访等活动,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荷兰村等问题,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集中力量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了沈新路社区等16个社区警务室,启动了公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健全了基层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命案发案量同比下降37.9%。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投入100万元用于村级组织建设,切实发挥了基层自治组织的堡垒作用。
发展目标于洪区特产2010年全区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8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增长20%;直接利用外资3.8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64亿元,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10元,增长1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巩固在全市“第一集团”的位置。
名胜古迹永安桥
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乡永安村东头。又名大石桥。清崇德六年(1641)秋修筑盛京到北京的大御路时建成,是沈阳市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桥。桥为东西走向,原横跨蒲河之上,后因蒲河在桥北50米处折向西北,现桥下只有一股小溪水流过。桥为三孔砖拱石桥,全长37米,外宽14.5米,路面宽8.9米,两端各宽12米。桥头各有一对雌雄大石狮对望,两侧各有19根栏柱,端柱头上亦为圆雕狮子,其他柱头均作复巾式。
全桥端柱外置抱鼓石、栏柱中镶栏板及桥拱侧贴面石料上,均精雕双鹿、双虎、麒麟、牛羊、鸟雀和柿蒂孔、卷云纹、二龙戏珠或探道翘尾龙等浮雕。桥下3孔,中孔拱径3.73米,侧孔拱径各3.43米,拱矢高1.83米,为半圆无铰等截面圆弧拱。整个石桥结构坚固,造型雄伟,雕工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水平。在此桥东的路南,建有桥碑,阴刻满、汉、蒙古三种文字,正面刻有"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次辛已季秋吉旦",背面碑文为"催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石匠任朝贵"。此桥因年久失修,拱脚沉裂,损坏较严重。1979年市政府已拨款全面整修。
北塔
北塔位于陵东街道北塔街,建于清崇德8年(1643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巍峨耸立。该塔是沈阳附廓四塔之一,整个设计造型奇特,结构巧妙,材料精良,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塔西南是法轮寺,与北塔同时建成,此寺收藏经卷,有别于其它三寺。法轮寺建筑布局由山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天王殿、东配殿和正殿更房等组成。占地面积19,582平方米。
风土民俗东北三大怪
亲水新城都市港湾东北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窗户纸糊在外”的来历是: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摇晃,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倒是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屋空间,又能解放母亲劳动力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悠车子是长椭圆形,l米多长,下有床底,四周有护栏,铺好被褥,小孩躺在里边既舒适又安全。将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便来回摆动,小孩在里边悠哉游哉,不哭不闹。现在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
婚嫁礼俗
满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婚姻风俗习惯,这是满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
满族的婚娶礼俗十分繁杂,而且婚礼只有繁简之说,却是一定要举行的。只有举行了婚礼的婚姻,才能为社会所承认,才是有效的婚姻。直至今天,这个不成文的民俗,还是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
满族人的婚娶仪式繁简不同,一般有以下四个基本程序:相看、合婚、放定(包括放小定和放大定)、婚礼等程式。满族在婚俗方面大同小异,各个地方仅仅在细节上略有差异。
男女双方到了婚娶的年纪,经过提亲保媒的程序,双方家长便可通过亲友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和人品相貌,或者由媒人带领到对方家看视,这就是相看,或称为“相门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这样影响着双方的婚姻大事。
双方同意议婚后,女方家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庚帖由媒人交与男家,然后请人推算男女双方的命运是否相合,与双方的父母家人是否相克,如无不吉的兆头,方可继续议婚。在合婚的同时,也要将结婚的日期仔细地推算清楚,并择日为女方家送去,满族人叫“送日子”。合婚时,有的地方还将二人的庚帖放在神位前,如果三日内诸事平安,就表明双方命运相配。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筵席之一,也是清王朝最高级的国宴。它是由满点汉菜所组成。满点又称“满洲饽饽席”,以点心为主,菜肴品种并不丰富,烹调方法也较简单。后来在满席基础上加入一些汉族菜肴,使其在原料、品种、制法、口味、形象上都十分丰富多彩,称为满汉全席。
此席在满清政权入关以后逐渐形成。创于康熙年间,相传清圣祖玄烨在皇宫内首尝,并御书“满汉全席”,使满汉全席名噪一时。当时满汉全席有宫内和宫外之别,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妃子、贵人等享用;近亲皇族子嗣、功臣(汉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员和皇帝心腹)才有资格参加宫内朝廷的满汉全席。宫外满汉全席,常常是由满族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和地方会议,以满汉全席招待钦差大臣,入席时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特色美食李连贵熏肉大饼
沈阳中街的老边饺子馆始创于1842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原开设在吉林省梨树县,1950年,李连贵之孙李春生继承祖业,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成为沈阳地区驰名的独特风味。
马家烧麦
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马春开创,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马家烧麦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好,造型美观,其独到之处是: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
老边饺子
已有160多年历史。清道光八年有位叫边福的来沈阳谋生,在小津桥搭上马架房,立号边家饺子馆。由于精心制作,风味独特,并以水煸馅蒸饺而闻名遐迩。
那家馆白肉血肠
1872年,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由于他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他的白肉,须用新宰杀的肥猪五花硬肋,以白水加调料,用急火煮沸,移小火氽透,膘肥不腻。他的血肠,须用新宰杀的猪血,加入适量清水和调料用新猪肠灌成,味道鲜浓。白肉血肠蘸以蒜泥、韭菜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味留齿颊,经久不散。特别是严冬季节,如配以酸菜丝在一起氽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
老山记海城馅饼
由毛青山于1920年创始于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1939年迁到沈阳。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6:0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2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于洪区(辽宁县级行政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于洪区(辽宁县级行政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