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偏差(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更新时间:2025-02-24 18:37:05 阅读: 评论:0

社会知觉偏差(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次浏览 | 2022.09.02 12:20:1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社会知觉偏差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中文名

社会知觉偏差

外文名

Psychology

含义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所形成的知觉。人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不同而有强有弱、会随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而不同,同时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和完形性。

(2)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1]

示例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考生对于社会刻板印象简单的理解就是从群体到个人(群体→个人),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

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2]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原来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г.Μ.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知觉的内涵更加广泛。从知觉客体来看,它不仅指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而且也包括对群体的知觉。从知觉主体来看,不仅个体,而且群体也可以视为知觉主体,如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每个人都体验到其思想和感情,认为别人也是如此。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责任感就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有其内部原因,而不只是对环境力的反应。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对人知觉的目的就是使观察者预测作为刺激之人的可能的行动,以便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效应

1、晕轮效应;2、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的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也称宽大效应)3、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4、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如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5、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例如,吸烟者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中烟民多与非烟民。6、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例如,夫妻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用的事情更多。至于四种还是六种,乃至更多种的说法,不同教材会有所不同。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指两个人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二)晕轮效应

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四)定型效应

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称为刻板印象。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4:4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1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知觉偏差(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知觉偏差(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pdf

标签:知觉   偏差   群体   个体   对自己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