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第一个使用此庙号的帝王是商高宗武丁,其馀较出名的还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弘历。此外,还有同名的现代名人。
中文名称高宗
解释中国古代帝王庙号
最早商高宗武丁
使用奉祀时
简介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完全按照谥法,但是参照来看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谥法上说:德复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复帱同天曰高。所以高祖、高宗都是很高的赞语,高祖多半用在开国皇帝上。
历代开国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相比之下,高宗虽然也是比较高的赞誉,但由于历代后继皇帝多半会有其他合适的谥号,因此显得比较少,有名的高宗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三人。其实,从前两人来说,这个高宗,固然是赞誉,但恐怕也掺杂了一些负面要素,乾隆这个谥号,难说不是隐隐谴责其治政的失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最早的高宗和三位最出名的高宗。
相关人物商高宗商高宗一般指武丁。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1]
唐高宗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大唐帝国第3代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汉族。庙号高宗,初谥大帝。后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干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承干谋杀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干,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
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白村江之役),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大唐帝国的版图,以高宗大帝时为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绩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
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无忌被迫自缢。显庆(656~661)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干陵。
宋高宗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让位于太子赵昚,又继续当了25年的太上皇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馀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
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
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郑?咦诤驮紫喑驴挡?壬桃楹螅?阅昀涎岱痴?窈拖胍浴暗?次?模?蒙裱?尽蔽?杩冢?诖文?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林高宗妻子黄晓萍.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满族,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六任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历被其父雍正秘密建储,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史称乾隆皇帝。同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他60年的稳定统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60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腐败。
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嘉庆),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一说乾隆的实际统治期持续至其逝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
和珅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逝于养心殿。
所以,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实际执政63年。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4:0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1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宗(中国古代帝王庙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宗(中国古代帝王庙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