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南地区。
中文名吴地
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
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
浙北的嘉兴西南部
是吴越之争的主战场
吴文化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1]
吴方言又称吴语,虽然在所使用的地区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承袭了许多基本的语音要素、共享了许多基本语汇。
当今的吴方言区范围基本为:江苏南部的高淳、溧水、丹阳、常州、靖江、通州、启东、海门、无锡、苏州等地;安徽南部的乡镇;江西信广玉三县一区、浙江大部分地区以及上海。
基本内容吴地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和浙北地区,浙北的嘉兴地区则是吴越之争的主战场。但在当代吴地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明确吴地的范围需要区分两个有关“吴”的概念范围,一为“吴语区”或“吴方言区”,二为“吴文化区”。
这一范围包括了江苏的丹阳、溧阳,苏锡常及所辖县市区,上海地区,浙江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三门除外)及所辖地区。而说到吴文化区,古时的南京、扬州和镇江都属于“江南”的范畴,其传承的士族文化今天依然有浓烈的江南吴文化特色,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流民的问题,这三个地方的坊间习俗已经多具江淮文化特色,方言除了保留一些吴方言词汇外语音基本不易于苏中、淮北地区的方言。
此外吴文化传播的范围还可以明确至安徽南部的徽州、黄山地区,这些地与苏南、浙北接壤,传统上习俗相近,出行多乘舟走水路,民居沿水而筑,但如宁、镇、扬一样,近代以来淮北移民的涌入也使得这些地区的民间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元朝以来由于省域不按文化圈划分,苏浙两地吴文化圈的人们对于吴地的认同态度大为不同,今天说到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苏州为东吴,常锡为中吴,浙江的吴文化圈则被谬称以“越”,实际上古吴国、古越国的习俗文化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江南文化始于永嘉南渡,发展于隋唐,成型于南宋,而极盛于明清。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2:4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1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吴地(春秋后期吴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吴地(春秋后期吴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