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副军长刘世模,原名刘述刚,刘世模之名是他参加红军时改的。他1910年9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倒马河村河湾一个13口人家的贫农家庭,全家靠租种地主9斗田维持半饱的生活。
中文名刘世模
国籍中国
籍贯安徽金寨县
出生日期1910年月日
逝世日期性别男
个人简介刘世模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连长、营长,第11师33团副团长、团长,第12师师长,红4军副军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勇敢作战,多次负伤。
1937年3月中旬,主要由原四方面军战士组成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复没,消息传到延安,红军上下沉痛不已,激愤的情绪引发了对张国焘这位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的大规模批判。刘世模与许世友等人一道,参加抗大2队学习班。批判会上,刘世模对于被说成是“军阀”、“土匪”想不通,晚上睡不着,就用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果打偏了没死,成了重伤,被秘密送往医院救治。在那里,刘世模遇到了前几天因吐血而住院的许世友,并商量好逃到陕南打游击。后中央军事法庭以“企图拖枪逃跑未遂”罪,分别判处许世友等人6个月至1年半的徒刑:其中许世友1年半,刘世模1年。
抗日战争时期,刘世模曾因病返家休养。1939年后,任江苏六合县总队总队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2团团长。参加了反顽、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辽军区第6、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第1军分区司令员,保安第2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20师师长。参加了新民、公主屯、大虎山等战斗和四平战役。
1952年6月4日在武汉病逝。
个人经历刘述刚,又名刘世模,1910年9月11日(清宣统二年8月初8)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倒马河村河湾一个贫农家庭里。当时那里属河南省商城县南乡的乐区。刘述刚出世时家里已有13口人,靠租种地主9斗田维持着全家半饥半饱的生活。父亲刘作立,是一位本分地道的农民。刘述刚年幼时因家里贫穷,没有念过书,他刚9岁就开始给人家放牛,14岁时开始学做裁缝,当了三年学徒,出师后仍不能养家糊口。那时,穷人们过着食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根本请不起裁缝。只有富裕人家婚嫁喜庆日子,才请裁缝到家做活。刘世模刚刚出师,能接的活很少,家里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常想这世道太不公平了,年轻的有劳动力的人勤奋劳动一年还吃不饱饭,可不劳而获的地主们则衣食无忧,作威作福。心有不平,就有奋斗的理想。
1927年6月,刘述刚快年满17岁,就向组织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参加土地革命。同时还补习文化。从此,刘述刚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
1927年10月,刘述刚的同乡李梯云及肖方因在罗田、麻城组织“九月暴动”而身份暴露,便接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返回商南地区工作,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准备商南武装起义。
刘述刚在斑竹园参加立夏节起义胜利后,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部队,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名鼎鼎的炯爷——周维炯,立志在师长周维炯麾下当一名改造不合理旧世界的模范士兵,并改名刘世模。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军旅转战生涯,他最初编在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第97团任战士,第97团团长由周维炯兼任,后来由肖方担任,党代表金佛光(又名李生清)。全团100多人,70多条枪,对内叫红军大队,分三个中队,对外叫97团。红32师最初能出战的也就数第97团,刘世模跟随周维炯师长开始了艰难的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过程。因97团以民团士兵为主,配以农民自卫军武装骨干,战斗力强些。后来各路起义汇集到斑竹园,经学兵团训练后,编成第98团。
编入红军第1军
刘世模也因做群众工作积极,宣传工作效果好,受到党内口头表彰。1930年7月刘世模在第97团任副排长,9月被提升为排长。
10月中旬,红1军在光山城内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中心议题是反对红1军中的不良倾向,改组红1军前委,混合改编红1军。会后,红1军部队进行了整编。在这次整编后,刘世模被提拔为红1军第2师第4团的连长。刘世模随红4团,一天经历两场激烈战斗,斩获颇丰。
在红1军的一年里,刘世模逐渐成长,由排长被提升为连长,学会了怎样带兵,怎样指挥打仗,战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他严格遵守纪律,对战士团结友爱,要求严格规范,行军、打仗不掉队,绝不丢掉一个伤病员。长途和急行军时,主动帮助背不动背包,扛不动枪的。更主要的是,这一年,红1军取得一系列重大战果,连续打开霍山、英山、罗田、商城、光山、罗山六座县城,在安徽开辟了六安、霍邱、霍山部分根据地,在河南开辟了南五县部分根据地,在湖北开辟了鄂东南根据地,为创建豫皖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战功崛起第4军
1931年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1军与蔡申熙率领的红15军在麻城境福因河会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刘世模所在部队编入第11师33团,原参与领导商南立夏节起义的周维炯则担任第11师副师长兼第33团团长。此后,刘世模在周维炯师长亲自率领下,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其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日后,刘世模把周维炯的敢打敢拼的战斗风格发扬光大,成为红4军的传统作战风格。
2月下旬,红11师向信阳以南的京汉路进逼。
3月1日,红军获悉敌人兵车一列向信阳南开。周维炯率第33团连夜奔袭李家寨车站,控制了全站人员和设备,拆除了车站以南的铁轨,在站内布置伏击。5日,刘世模所在第11师33团在周维炯率领下又袭占柳林车站和再占李家寨车站,歼敌一个营,击溃两个团,并拆除车站铁轨,捣毁车站设施,切断了京汉铁路交通,并造势进攻信阳。信阳守敌惊恐万状,频频向上告急。敌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闻报京汉线被切断,信阳吃紧,忙派第6师增援信阳,并派重兵由信阳、罗山向南推进。敌武汉“绥靖”公署亦同时令第31师主力由广水向信阳,岳维俊第34师由孝感沿铁路东侧向北“进剿”,企图从南北两面夹击红4军,将红军消灭于铁路一侧。
各路进击敌军以岳维俊第34师最为突出,3月8日黄昏进至广水以西双桥镇宿营。岳维俊以两个旅分别位于外围地区,北出刘家湾、后湾一线,作为屏障。他率师部和两个旅部驻扎在双桥镇内。这里距离红4军主力集结的三里城、大新店仅25公里。红4军军部当即决定:以第32团留在三里城监视和阻击北面可能来犯之敌,集中5个团的兵力连夜奔袭双桥镇,于9日拂晓发起攻击。第30团、31团从双桥镇西北和东北同时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阵地,歼敌两个连,夺占了部分高地。镇内敌人受到威胁,连电告急。
敌人在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扑,双方数度血战,阵地几度易手,战斗非常激烈。10时许,红29团迂回到双桥镇西南,截断了敌人的退路。军部及时命令担任预备队的红28团和红33团出击。许继慎和周维炯指挥红31团和红33团分别采取正面突击和迂回穿插、分割敌人等战术,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红4军在附近群众及地方武装的驰援下,经过7个多小时激战,毙敌上千人,俘敌师长岳维俊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迫击炮10多门、山炮4门。
双桥镇战斗是鄂豫皖军民在粉碎敌人第一次军事“围剿”后实施进攻作战所取得的一次空前大捷。刘世模亲身经历了这场战斗,率领全连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他要求全连做到指哪打哪。
在独山战斗中,红4军第11师33团的刘世模连长因作战勇敢受过上级40块光洋的物质奖励。后经团部批准,他在原部提升为营长。1931年6月,刘世模的堂弟刘述须参加红军,被分配在红12师,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调任赤南第一路游击师副师长。1934年游击师编入红28军,他在第246团任团长。1943年在皖东一带抗日,英勇无比,屡建战功。同年提升为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苏北六合县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担任营长期间,刘世模先后参加了苏家埠战役、河南葡萄集和十里途战斗。
刘世模也因家庭出身好,入党早,作战勇敢,便被大家推选为红33团支部书记。刘世模虽然不情愿干这项工作,可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1931年11月7日,这是一个晴朗的天空,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距湖北黄安县城不远的七里坪红旗招展,万人空巷。在倒水河沙滩上站满了红军部队和群众,举行隆重集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刘世模看见师长王树声骑着高头大马,精神抖擞担任阅兵式总指挥。刘世模和战友们十分兴奋地接受了首长们的检阅。参加完阅兵式,部队像出笼的一群猛虎,发起了黄安战役,全军指战员们把所有的愤怒指向国民党军队。
苏家埠、韩摆渡敌人投降的第二天,鄂豫皖中央分局、军事委员会为表彰红33团模范战斗作风,授予红33团一面红旗,上面绣着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共产国际团”。这是鄂豫皖红军史上的首次命名,是最高的荣誉和奖赏,使全团指战员深受鼓舞。李先念政委在团部大李庄桃树园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坚决英勇杀敌,永远保持战斗光荣”的报告,要求大家做到“勇”、“猛”、“快”,党团员在战斗和执行任务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刘世模认为“勇”、“猛”、“快”应该成为自己的作战风格,要在实战中落实和完善。在此后的战斗中,刘世模的“勇”、“猛”、“快”战术逐步形成,使他成为红四方面军军中一位猛士。
5月12日上午,红33团离开苏家埠向西北开拔,经过两天行军,到达霍邱县乌龙庙西北村庄驻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在乌龙庙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政治工作情况。在这进行了短期休整。
刘世模随后参加了潢光战役。部队奉命西进,经固始、商城,于6月11日拂晓来到河南光山县椿树店北山岗,将国民党新编20师一个团包围起来。吴云山团长命令1营从街西、3营从街东进攻,刘世模2营从北面,特务连、机枪连掩护。冲锋号响起,1营、3营和2营从东、西、北三面一齐发起猛攻,战士们上好刺刀,揭开手榴弹盖,以一当十,与敌人展开激战。战斗从上午10时打到下午4时,除郜子举带少数敌人逃跑外,消灭敌一个团大部,缴枪200多支、迫击炮2门,俘虏300多人,取得潢光战役第一个胜利。
浴血奋战西征中
新集、土桥铺两次战斗,共毙、伤敌30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4门,机枪30余挺,步枪千余支,子弹百余箱。但是,红军伤亡也非常惨重,计千余人。
新集、土桥铺两次有关全军安危的浴血战斗,虽然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主力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敌人猖狂猛追的气焰,但在优势敌人的围追堵击下,红军主力也丧失了从外线打回根据地的条件,不得不寻找新的立足点。战后,刘世模接任第33团团长。
1932年9月任33团团长,参加了河南枣阳及土桥铺战斗。
驰骋巴山蜀水间
1932年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红217团奉命从西乡南下,翻越大巴山,于18日占领四川通江县北端的两河口(今河口乡),守敌一个连闻风逃窜。红军在此建立了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2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经两河口进至泥溪场,正式提出“红军停止转征,在川北创建根据地”的口号。
这时,方面军共约1.5万人,辖10、11、12、73师共12个团。第10师自此向东发展,一路顺利进占洪口、至诚、麻石等地。主力继续南进至瓦宝铺,击溃由通江城来援的敌两个连后,第73师奉命西进南江。第12师作为前锋乘胜前进,第32团于25日晨出敌不意,解放通江县城。守敌两个营及当地团防,大部被歼,小部逃窜。刘世模率部一进入四川,就发觉这里的山比大别山要高,而且山连着山,岭连着岭,地形奇特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所不同的是,虽是隆冬季节,确阳光和煦,满山青绿,村落人群交错山间,风景如画。刘世模心想这下可好了,总算找到一块可以落脚的地方了。
红四方面军则乘机集中主力,从8月底到10月底,举行了仪南、营渠二次进攻战役。刘世模所在第4军参加了第三次进攻战役——宣汉战役。
1933年10月上旬,营渠战役刚结束,方面军总部为继续发展胜利成果,又组织了宣汉战役,对盘踞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地区的刘存厚第23军发起进攻。刘存厚部共约15个团,近2万人。为了防御红军的进攻,他以13个团部署在东起万源,西南至巴河,长达300余里的防线上,兵力分散,纵深薄弱,后方空虚。16日夜,红军担任中路第30军4个团为第一梯队,第9军第25师为第二梯队和左路任务第4军的各部队向预定地区开进。17日拂晓,中路第1梯队一部通过陡峭小道,袭占土地堡西北要隘烟灯寨,打开缺口,各部随即前进,攻占土地堡、凤凰观,歼敌第6团。
第2梯队接着投入战斗,相继攻占丘家堡、马渡关,击溃敌第5团,突破中段防线,迫敌南逃。中路各部跟踪追击,18日占领隘口后,红9、红30军即分兵向宣汉、达县进击。19日,红9军一部攻占宣汉城北要点板凳垭和尖子山,守军弃城南逃,红军进占宣汉城。此时,红30军一部亦占领达县城北15公里之罗江口,与城郊凤凰山之敌对峙,遂以一部于20日绕道袭占达县城,并乘其惊恐未定,攻取凤凰山。
与中路部队向土地堡攻击的同时,右路第4军第11师于18日渡巴水进至达县以西地区,协同中路红30军全歼凤凰山逃敌。左路以第4军副军长刘世模率第10师、12师各一个团由洪口场、龙凤场地区向以草坝场为中心的敌第2师阵地进攻,18日攻占镇龙关、石窝场、五龙台等要地。在攻打五龙台战斗中,红4军10师28团在敌重机关枪火力的阻击下,红军伤亡很大。这时,团共青团干事蒋立贵跳出掩体,奋不顾身地往敌重机枪阵地爬去,快到敌人阵地时,他连甩两颗手榴弹,随之扑上去,用肩扛起敌重机枪筒。在他的掩护下,红军战士迅速消灭了把守在山上的全部敌人。
战后,红四军《巩固报》予以通报表扬。蒋立贵被调任为红4军的党委书记。蒋立贵是商南汤家汇人,与刘世模是同乡,他不到19岁就被提拔为红33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9月长征途中,因敌机空袭负重伤而牺牲。
万源守军第三路廖雨辰部5个团,见势不妙,弃城南撤,红军主力跟踪追击,直至宣汉城以东地区。第4军另一部乘胜东进,于21日占领万源城,直抵城口近郊。此间,在当地活动的川东游击军,主动出击,围堵逃敌,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作战。
这一战役,红军重创敌刘存厚部,毙俘其4000余人,缴枪8000余支、炮3门、子弹500余发、电台2部和大批军需物资以及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成套设备,苏区向东扩展约150公里,与川东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方面军部队发展到5个军(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15个师,44个团,共8万余人。根据地东达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创造了川陕根据地的全盛局面。
刘世模率红4军军部和红10师主力为另一路,向余家坪、魏家坪守敌发起攻击。张贤约率军部教导队突袭余家坪,从悬崖峭壁攀藤附绳登上崖顶,端掉了敌人旅部,进占五龙台,并继续向南突击。与此同时,红10师师长张才千率前卫31团突破了魏家坪敌军阵地,向五龙台方向疾进,于石窝场歼敌一个团,与张贤约部会合。两支部队协同行动,乘胜渡过秦河,进抵庙垭场。在红军第一梯队突破敌人阵地后不久,总部立即适时将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各部猛打猛攻,猛插猛进,迅速将敌军第五路的防御阵线劈成两半。敌第五路、第六路全线崩溃。
反六路围攻,是刘世模经历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从1933年12月一直打到第二年9月,历时10个月,红四方面军最后分别在东线的万源和西线的黄猫垭两大歼灭战中,毙伤敌6万多余人,俘敌官兵两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
经过反六路围攻,部队减员较大,仅剩6万余人。清江渡会议后,全军进行整编,开展大规模的训练。方面军将原5个军的15个师缩编为11个师32个团。红4军辖10、11师7个团;9军辖25、27师6个团,30军辖88、89、90师9个团;31军辖91、93师6个团;33军辖98、99师4个团。另外,方面军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彭杨干部学校改称为红军大学,内设高级班、初级班、政治班、特种兵班及教导队。
长征途中勇争锋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准备在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4军分兵两路,一部向毛儿盖进军,一部随总部机关行进。会师后的喜悦,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争论,先从上层开始,然后到中层再到基层,再到两个方面军之间,兄弟间的友谊受到了伤害。刘世模对于上层人物的权力之争、待遇之争、路线之争,毫不感兴趣,他参加革命就是为了争得一口饭吃,为了人世间的平等,为了所有的穷人有饭吃,为了消灭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敌人。
刘世模则带红4军一部,北上与敌胡宗南部激战,攻占了距松潘10多里的要点毛牛沟。后续部队继续向松潘运动。敌人判断红军有接通“国际路线”,或由陇中窜向陕北、宁夏,与陕匪合股。因而,蒋介石除严令驻松潘地区的胡宗南部筑碉固守阵地外,以王钧第3军布防于洮河沿线,主力控岷县、临潭;东北军于学忠第51军布防于天水、甘谷、武山、陇西一线,主力控陇西;以青海、宁夏的马家军布防于贵德、同仁、循化、临夏地区,主力控临夏。另调集重兵从后面追击,蒋介石企图死扼松潘,压迫红军经草地出甘、青,而后在“临潭、临夏、夏河、同仁间,将其聚歼”。
8月初,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会议,重新研究敌情,确定行动部署,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部朱德总司令、张国焘总政委率领的红5军、9军、31军、32军、33军组成,从卓克基北进阿坝,控墨洼,继而北出夏河;右路军由红军前敌指挥部率红4军、30军、1军组成,以少部兵力担任扼阻和牵制松潘胡敌的任务,大部从毛儿盖北出班佑、巴西地区,万一无路可走,再改路经阿坝前进。彭德怀率红3军全部及4军一部作总预备队,掩护中央机关前进。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政治局的大多数领导人则随右路军行动。
毛儿盖会议后,刘世模率红4军参加右路军的行动,担任全军的后卫。
25日,刘世模率领红4军的任务是攻打荥经县城,荥经守敌为刘文辉第24军一部,早已成为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见红军压境,逃之夭夭,红军顺利拿下荥经县城。红32军攻占汉源。
改编后的28团对外称10师,师长陈锡联,政委叶道志;33团称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周志坚;34团称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36团称独立师,师长张德发,政委高厚友。整编后,4军共6000余人。军政委为王建安,副军长刘世模,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洪学智。
红军大学再深造
1936年4月上旬,红军西进川康大草原,控制了东起丹巴,西至甘孜,南达瞻化、泰宁北连草地的大片地区。为策应红二、六军团北进,红四方面军在道孚、炉霍、甘孜地区停留下来,等待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共同北上。这时,红四方面军一方面在现地休整训练,一方面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共5个军4万余人。
部队整编期间,部队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部队人数也大幅度减少,领导干部显得富裕。红4数也大量减员,只有6000人。刘世模感到长年的战斗生活,已使自己身心疲惫,急需休整,加上自己文化浅,需要学习补充,因此,申请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由于是军级干部,被安排在高级班学习。从此,刘世模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时期。
刘世模自任团长后,历任团、师、军党委委员。这期间,刘世模身先士卒,英勇战斗,负伤九次,成为三等甲级残废。也就是这时候,肺结核病开始侵蚀着这个年轻而勇敢的指挥员的健康。但是,革命热情燃烧着他,使他顽强地与结核病菌作斗争,继续不断地和阶级敌人作战,并且率领红色战士参加了长征。二爬雪山,三过草地,含辛茹苦,受尽了艰险。
1936年4月(农历3月),刘世模在四川进入红大高级班学习,后由红大转至抗大,1938年3月卒业。刘世模在红大学习历时两年,是他人生旅途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他经历了一段常人难以遇到的挫折。
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1933年2月间创办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这所学校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继续。1934年12月间,彭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8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关于“设立红军大学与高级党校,大批的培养军事与政治干部”的决定,红一方面军红色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在松藩县毛儿盖地区合并重新组建了红军大学。
新组建的红军大学,校长为倪志亮(未到职,由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李德负责),政治委员何畏,教育长李特,党总支书记莫文骅,政治部主任刘少奇(未到职)。全校设指挥科、政治科、步兵科、工兵科及炮兵科等专业。指挥科与政治科的学员主要是营以上干部;步兵、工兵及炮兵科主要由各部选派的优秀基层干部(班、排、连级)和战士参加学习。新组建的红大,由于面临着北上通过草地的任务,急需做好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因而学习时间不多,只进行有关战术、图上作业等教学。
沙窝会议后,党中央为了迅速北上,对左、右两路军作了进一步调整,红军大学编入右路军,由党中央、前敌总指挥部率领北征。8月下旬,红大随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北上越过草地,于9月初抵达班佑。此时,张国焘加剧了分裂活动,反对中央北上方针而坚持南下,命令已到草地边缘的右路军南返。9月10日,红大在党中央率领下离开巴西向俄界进发,途中李特执行张国焘之令,在红大中制造分裂,率领红军大学中大部分四方面军的干部、学员南返二过草地,经巴西、毛儿盖、马塘、卓克基等地到松岗。另一部分红大的干部、学员则随中央继续北上。由是导致了新组建的红军大学分了家。
红大北上部分在到达哈达铺后,按中央指示,恢复红色干部团建制,隶属第三纵队继续北上。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复建红军大学。至此,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胜利完成了长征的使命,踏上了新的征途。1936年6月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7月迁往保安,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政委。
1935年10月初,奉张国焘命令南下的四方面军各部,逐渐集结于卓克基、马尔康、松岗、党坝一线。为迅速提高红四方面军各级指战员的军政素质和管理教育水平,经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提议,于10月9日在松岗恢复了红军大学,不久移驻绥靖的沙尔尼村。
校长由刘伯承兼任,何畏任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王新亭任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任宣传部长。全校设三科:高级指挥科,张宗逊兼科长,吸收军师级干部学习;上级指挥科,科长曹里怀,吸收营团干部学习;上级政治科,科长李井泉,吸收营团干部学习。学制均为三个月。
随着战局的演变,主力南移,1935年11月中旬,红军大学亦从沙尔尼南下,经绥靖、崇化、懋功,翻越夹金山雪山,过宝兴,于12月上旬到达天全,驻扎红岩坝。在红岩坝期间,于1936年1月成立了政治连,连长皮定钧,指导员黄志勇,党支部书记侯正果。学员大多是由各军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和少数排长,学制为半年,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军事和文化。
由于南下方针碰壁,红军损兵折将,张国焘不得不率军折返西进。1936年2月,红军大学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撤离天全,经宝兴,再次翻越夹金山雪山,再经懋功、丹巴,翻党岭雪山,于3月下旬进驻炉霍。在炉霍期间,又成立了红军大学附属步兵学校,由刘伯承兼校长(后由倪志亮担任),分步、骑、炮、工、辎等科,共三个营,第1营营长为皮定均。学员由来自各部队的班、排、连干部组成。至此,红大进入鼎盛时期,规模最大时,全校学员和教职员工超过1500人。
随着红军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到炉霍不久,校部也相应增设了专司全校教育的机构——教育科。负责全校的军事教育计划,郭天民任科长,下设军事教员班,教员有陈伯钧、彭绍辉、李奇柱、马良俊、赖克勋、王波等。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文化教育计划,下设政治、文化教员班,教员有张际春、罗世文、李培南、洪水(越南人)、黄志勇等。
为此,红军大学开设了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干部”。除教学外,红军大学还定期对各科进行考核和军事大检阅,并大力开展各项业余活动。如在红岩坝创办的校报《红炉》,到炉霍后改为小册子,反映学校教学及学员们的生活。川西北雪山草地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在这里红军大学领导非常重视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发动学员深入各族群众、各个阶层,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有关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等。
1936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兵分三路先后北上。7月2日,属中央纵队的红军大学随红四方面军总部由徐向前带领从炉霍启程,经色达、壤塘、查理寺、毛儿盖、巴西地区,三过草地后到达甘肃,结束了雪山草地的艰苦历程。中央纵队有红4军的12师、独立师、红31军93师。刘世模原来的红4军主力第10师、11师、30军第88师和红二方面军为左纵队,由朱德、张国焘率领,7月3日从甘孜等地出发,经东谷、西倾寺、阿坝向包座、班佑前进。第5军及第31军第91师为右纵队,由董振堂率领,7月10日从绥靖、崇化地区出动,经卓克基、马塘向毛儿盖、包座前进。
红军大部队第三次穿越纵横四五百里的水草地,经历了比前两次更严重的考验,由于路程远、时间长,所带干粮不足沿途食用,指战员只得再次以野菜、草根以至皮带、牛皮来充饥。刘世模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发扬吃苦耐劳和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顶风雨,冒寒冻,忍饥耐渴,不辞疲劳,历尽艰辛,8月初,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到达包座。这次过草地,刘世模感觉不同以往,这是一次红军大团结的共同北上,人人向往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敌人为阻止红二、四方面军北进,即在甘南仓促布防。但敌人战线长,兵力分散,部署尚未就绪。中革和中共西北局(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改任西北局书记)决定红军乘敌人主力尚未集中岷州、洮州之前,先行夺取,以利继续北进,联络东北军,打通国际线,实现一、二、四方面军在甘北会师,扩大甘北苏区。8月9日,红30军攻克天险腊子口,10日攻占大草滩、哈达铺,歼敌1000余人,随即包围岷州。徐向前、李先念率红30军一部克漳县、一部逼近陇西;红4军克渭源,红31军一部克通渭。红二方面军连克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康县等县城。红军控制了甘南及陕甘边的广大地区,就地发动群众,补充给养,准备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会师后,环境稍微安定,而红四方面军经过长征,部队收缩,干部超出很多。决定对干部进行培训,一大批军级干部从部队来到大学学习。
红军猛士刘世模一生介绍完了,但是,他的后半生,是他的战友满怀深情地介绍的,这里有许多遗憾,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刘世模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红军猛士,他用自己战斗的一生,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他用自己奋斗的一生,用战功向党和人民交纳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2:0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0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世模(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世模(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