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B1(化学物质)

更新时间:2025-02-24 02:14:02 阅读: 评论:0

黄曲霉素B1(化学物质

黄曲霉素B1 (化学物质) 次浏览 | 2022.08.28 13:06:3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黄曲霉素B1化学物质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写为AFB1),化学式为C17H12O6,纯品为无色结晶,相对分子量为312.27,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油及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醇、乙二甲基酰胺,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黄曲霉毒素B1在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力居首位。

中文名

黄曲霉素B1

外文名

Aflatoxin B1

分子量

312.2736

分子式

C17H12O6

研究简史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

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B1纯品为无色结晶,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黄曲霉毒素对光、热、较稳定,只有加热到280—300℃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黄曲霉毒素B1在紫外线下发蓝色荧光,且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B1有一定的破坏性。

毒性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而且又非常容易引发癌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伤害到人体的肝脏功能。[1]

防范措施

1、工业饲料要控制好原料,把好饲料关。进厂前要检测B1和水份。饲料原料含水量不超过13%的原则进行控制,对含水量超过标准的应及时干燥后贮存,或者使用防霉剂。饲料的仓库,除了应保持通风、阴凉、干燥外,地面要有木板架撑隔。环境温度高于10℃时,堆放高度不应超过4米。 2、不能使用发霉饲料。四川高温潮湿,本地粮食容易发霉变质,发霉后不能用作饲料。一些养殖户喜欢使用沼渣直接作饲料,而且堆放时间长,容易发霉。饲喂奶牛的特别应当慎重。如果要用,应当当天用完。青贮饲料,特别是玉米青贮饲料开窖后容易产生“二次发酵”产生霉菌毒素,应当特别关注。 3、吸附法吸附霉菌毒素: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蒙脱石、硼润土、沸石等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易被动物吸收,添加到饲料中可减少畜禽对黄曲霉毒素的摄入。 4、酶解法分解霉菌毒素:饲料级酶制剂,具有专一,高效分解霉菌毒素的一类生物酶,包括:饲用黄曲霉毒素B1分解酶等酶。 5、预防霉变:农作物一经收获,应立即在日光下曝晒或用烘干机烘干,使其迅速干燥。谷物含水量<13%,玉米含水量<12.5%,花生<8%以下时,霉菌就不易生长繁殖。贮藏后也应保持粮仓适合的温度、湿度,必要时化学熏蒸防霉及Y射线照射。 6、去毒:人工挑选去除霉烂,主要适用于花生;大米可采用碾轧加工和加水搓洗;玉米可用碾磨水浮脱胚的方法,因毒素主要集中在胚部;食用油加盐后经高温,去毒效果满意。其它如紫外线照射、高温处理法、盐炒法都具一定效果。 7、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对不符合卫生法规要求的食物不得出售。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不得>20微克/公斤;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1:4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07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曲霉素B1(化学物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曲霉素B1(化学物质).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