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原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了。现在,“清华园”一词泛指清华大学所在地,包括清末年间清华园、近春园以及其他部分地区。
中文名清华园
原址熙春园的一部分
建立时间清康熙年间
划分东西两个园子
组成近春园;熙春园
简介今“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匾额题“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对联一副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湛”为澄清之意。因工字厅后有池,故有谢氏诗句,题为“水木清华”。
园林历史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囿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
“文革”时期清华园遭劫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zhǔ)(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詝,还是绵忻,尚无定论。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园内七、八幢斋堂轩榭逐渐败破荒芜,被称为"荒岛"。清华园的历史已有233年,据史料记载清华园内曾有皇帝御题匾额11块,她是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这就不难看出保护清华园的重大意义。
1910年,美国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即位于清华园内,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清华园日记》是研究季羡林早期思想意识、文学创作的第一手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通过对《清华园日记》及其同时期创作的散文、文学评论进行交叉研究,可以发现,季羡林在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发生了三件对其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1]
清华大学 二校门近春园历史渊源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
清华园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综,近春园四皇子赐奕詝,俗称为“四爷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但由于经费不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运费,决定拆毁近春园,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但拆毁近春园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国力衰微,重修圆明园计划被搁置,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达120馀年。
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在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时代,近春园原本不是清华园的一部分)。此一景点在清华校内常被称作荒岛或荷塘,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近春园遗址》石刻碑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清华大学园林景观近春园荷塘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是指这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岛上还陈列着1979年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少量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与门券。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荷塘月色近春园荷塘因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而闻名,1927年夏,居于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漫步于荷塘西北角,写下《荷塘月色》一文。岛上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有朱自清先生手迹。但许多人常将“水木清华”处的荷塘误认为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这也是“清华四怪”之一:“两处荷塘争月色”。
“荷塘月色”亭建成后,金德年教授受清华大学校办委托为其书写匾额。金教授经过几天的努力书写了若干“荷塘月色”匾名,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无法跟大师的为人、学识和境界相匹配,也无法融入荷塘月色的迷人景致和醉人意境,最后决定通过校史馆查找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笔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存世稀少的朱先生不同时期手稿中发现了“荷”“塘”“月”“色”四个蝇头小字。金教授如获至宝,通过分析“荷”“塘”“月”“色”四个字的笔法、自清先生运笔规律和书写习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创作成功,使得今人得见朱先生一气呵成、清美隽秀、挺拔有力、字如其人的“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这种以文章篇名建亭制匾的事例,在我国近现代还不多见。
临漪榭临漪榭是清华大学近春园岛上最大的建筑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后慈禧太后下令兴土木修新园,因急需建筑材料,就下令拆除了临漪榭等建筑。1979年清华大学开始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临漪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临漪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清华大学最负盛名的古建名胜,与古月堂一巷相隔。位于清华大学第二教室楼西侧。建筑面积2638平方米,砖木结构。
工字厅庭院门前有一座小石桥,门口左右各有两只巨大的石狮子,门额一匾上书“清华园”三个大字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这道门早先是作为皇家园林清华园的二宫门,进入二宫门,便是工字厅,早年称作“工字殿”,因为前后两个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如同一个“工”字。庭院内部采用中国北方典型的古典园林型庭院的设计:曲廊回合,雕栏玉砌的小走廊,红绿色相间,廊壁雕琢着各种图案,花木山石,甬路两侧修葺小树丛。
怡春院建于清康熙年间(1762年),位于工字厅西北,与工字厅以垂花门相通(今无存),院内有月亮门、藤萝架、小型鱼池、假山等,一室名为“藤影荷声之馆”。清华建校后用于庶务长办公室,现用作校机关办公场所。
古月堂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前后,与工字厅一巷相隔。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门,至今完好无损。建筑面积697平方米,砖木结构。
古月堂最初用作清华园园主的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转用作教师宿舍。1928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后,古月堂改为清华第一座女生宿舍,因此而闻名。女生专用宿舍静斋于1932年落成后,全校女生和部分女教师迁入静斋。
古月堂目前用作清华大学管理机构办公场所。
公交线路市郊铁路延庆线(S2)运通110线、307路、319路、331路、355路、375路、438路、628路、656路、731路、743路。
站址站址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邮政编码100083。建于1905年。离北京北站4公里,离通辽站832公里,隶属北京铁路局北京铁路分局管辖。现为三等站。
相关诗话——宋方涛
古人云:“诗言志。”这志,我想,该不仅仅是志存千里的志。看到一种景象,心理有所感触,由感触又归纳出一种联想,有了联想便不仅仅是在品味现象,而是在品味人生中使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接近一种终极的追求——诗,广度只是它的一个其次,深度才是最主要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比较抽象的地谈到“境界”二字,认为没有境界便无名句。在我看来,诗的生命便是“境界”。境界没有,诗便是一堆死的文字。
清华,就是这么一个蕴藏境界的地方,因为她有着景,也有着古校训中的志,景与志的融合或说共鸣,便是境界,便是诗。
水木清华池日照华池一叶冰,雪练五叠溅作星。
波光向月长流水,冷涛入云抱树鸣。
颜色参入诗作,让白描的线条变得灵动与充实,是一种使诗作变得多彩的简单却有效的手法。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以山之清翠为背景,一排鹭鸟的白点从翠屏前划过,桃花点出几团粉红……如水墨国画一般,几种不同的色调相互交错,便是齐白石所言的“似与不似”的景,这半似的景,自然是需要人的组织与联想,从而又有了志。这景与志的交融之中,诗就有了生命。
华池一叶水,是冬日的水木清华。往日潺潺涌动的池水,静止成了一面泛着寒光的银镜。雾气从镜面上缓缓升起,又缓缓向四周散去,西角的小瀑布也在冬日下如星光闪烁着,便使池边一切,包括寒鸦,老树和水榭,不再仅仅只有色彩的静止,还有了氤氲的波动。恰是这股波动,才使得原来的景致多了几分灵动,看景的心情也便多了几分灵气。
岁末闻亭岁末闻亭独自回,江山月落雪花飞。
披衣玉树银装下,犹道他乡不如归。
世人都称人生犹四大乐,其一是“他乡遇故知”,与这一乐相对,我想,便有了两大悲:“独在异乡为异客”和“多情自古伤离别”。思乡与离别,似乎是唐宋文人骚客永远的话题。浪漫豪放的李白也曾吟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君试向东流水,别竟与之谁短长?”外国人对此不理解。其实这跟中国人不理解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要以双亡而非团圆作为故事的结局一样。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的古人,看重的是旧情。
眷恋自己出生的土地,将自己走过的地方视为不属于自己的异乡;怀念自己久处的面孔,将市井人海中的自己定义为异客,这就是中国人天生的怀旧情愫。
岁末年近,雪飞时节,他乡佳节倍思亲。像人悒郁时爱借酒消愁一样,乡思就是一壶酒,带着熟悉的味道,越陈久味道越浓厚。
咏冬竹三千里路共云雨,冰许寒地砸作霜,
立地但存真骨在,万枝轻笑午夜凉。
雪夜,风很大,从新水自习完后便匆匆向宿舍赶。走不多时,便突然放缓了脚步——一丛竹子在风中发着萧萧声,雪片抽打在竹叶上肃然有声。而叶和杆与绿日的绿相比,丝毫没有打折扣。
花开花落,叶黄复生。生命似乎总有那么一个片刻,舒一口气,休息一下,再投入周而复始的岁月轮回中去的。但偏偏有那么一群生灵,如人中的鲁迅一样,不肯“带住”。于是世界便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景象,一种让周围的一切都能看到希望的景象。自然,这种“不肯带住”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清华,我们叫它“自强不息”。
曾过南门曾过南门外,遥听胡琴音。
桥下车流水,上有乞饭人。
薄衣七十余,老发眼失神。
曲终悲未尽,风寒泪光沉。
遍是绒裘者,惟无落钱身。
人文日新,在清华已传扬许久了。而文科究竟是应该使学术更精深一点,还是使人心更向善一点,我倾向于后者。
为文学而文学,为历史而历史,为哲学而哲学,这样的人,一生必然是虔诚的——就像忠实的教徒对待神圣的上帝一样——虔诚得让人感动。但我宁可放弃这些圣洁的信仰,去为我身边贫寒的人扒开荆棘,找寻木材为他们点一团取暖的火。
文科不为社会所接受,文人不为人民所重视,不是因为社会放弃了文科。相反看看那社会上文化消费贫乏,道德信仰的危机,社会问题的滋生,传统文明的没落,社会还是如一片荒漠化的城镇一般需要人文学科去发挥一种生态调节作用的。而事实是,文科放弃了社会,并以放弃社会的虔诚程度作为衡量对人文是否够格的标准。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自述歌一北海万里波,击水英雄歌。
自任天下重,读书立中国。
自述歌二对飘风雨何必晴,叨问正道或可行。
一展心飞苍海去,踏尽天下地不平。
步入清华已近半年,到现在,似乎明白,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真正值得追求的只有四种东西:天地、正道、国计、民心。
天地者,通天下万事万物之根理也。
正道者,明善恶是非成败之分也。
国计者,强国家于己辛劳之中。
民心者,知民所欲与民同乐也。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0:2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10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华园(清朝皇家园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华园(清朝皇家园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