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鱼(大洋性鱼类)

更新时间:2024-11-16 10:42:00 阅读: 评论:0

翻车鱼(大洋性鱼类)

翻车鱼 (大洋性鱼类) 次浏览 | 2022.07.03 10:02:3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翻车鱼大洋性鱼类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英美地区称海洋太阳鱼、西班牙称月鱼、闽南语叫鱼粿。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常见于外海表层,属于大型大洋性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

其外表特殊,体短,后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与臀鳍之后截然而止,身体两侧扁平,皮肤强韧,口小,牙愈合呈喙状。普通翻车鲀(Molamola)体大,灰或浅褐色,最长可达3.3米,重1,900公斤(4,000磅);呈卵圆形或圆形,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将其比喻为磨盘石,英语俗名即由此而得。

中文名

翻车鱼

拉丁学名

Mola mola

别名

翻车鱼、头鱼、海洋太阳鱼、太阳鱼、月亮鱼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鱼纲

鲀形目

翻车鲀科

翻车鲀属

翻车鱼

亚种

分布区域

遍布世界所有热带及温带海洋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

(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别名来源英美地区

英美地区称海洋太阳鱼、西班牙称月鱼、闽南语叫鱼粿(ㄏㄧˊㄍㄨㄟˋ)。翻车鱼的学名叫做molamola,意思是“磨子”。而翻车鱼英文为oceansunfish,则可能与它会上浮侧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习性有关,因此又有人叫它“太阳鱼”。

西班牙

MolaMola:mola拉丁文的意思是石磨,当曼波鱼躺在水面时,好像是一个石磨一样

法国

月鱼:喜欢侧身躺在海面之上,在夜间发出微微光芒,于是法国人叫它“月光鱼”

美国

太阳鱼:喜欢侧身躺在海面之上,在白天让阳光照耀,好像是海中的‘太阳’

德国

游泳的头:尾巴短小,却有着圆圆扁扁的庞大身躯,以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可爱的模样像一个卡通人头,于是德国人称它“游泳的头”

日本

曼波鱼:在海中游泳时,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样有趣,于是日本人称为“曼波鱼”

中国

中国国渔民出海捕鱼时,如果捕捉到一种叫“车轮鱼”的鱼,便需立即放生。因为他们相信钓到车轮鱼已经是行衰运,如果不信邪不放生,用来食用的话,便会随时撞邪。很可能会赔上性命。当然,有地方相信有的地方却不相信。

主要种类

有三种,分别为翻车鱼、枪尾翻车鱼及长翻车鱼。

尖尾曼波鱼:Masturus lanceolatus,曼波鱼的尾鳍像矛一样尖尖的

圆尾曼波鱼:Mola mola,一般常见的曼波鱼

宽尾曼波鱼:Ranzania truncatus,又称黄尾曼波鱼

至今,翻车鲀科只有三个确定的物种,除翻车鲀外,还有矛尾翻车鲀(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点长翻车鲀(Ranzania laevis),在我国可以见到的是前两种。

形态特征

体亚圆形,侧扁而高。尾部很短,无尾柄。头高而侧扁,头高为头长1.8~2.0倍。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而突起,头长为眼间隔1.9~2.1倍,眼间隔宽为眼径3.5~3.9倍。鼻孔每侧2个,很小,位于眼的正前方,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1喙状齿板,无中央缝。唇厚。各鳃盖骨均埋于皮下。鳃孔小,上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体和鳍均粗糙,具刺状或粒状突起。无侧线。

背鳍1个,高大,略呈镰刀形,体长为背鳍高2.6~2.7倍,背鳍高为头长1.4~1.5倍,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体长为臀鳍高2.5~2.8倍,臀鳍高为头长1.3~1.5倍。背鳍与臀鳍后部鳍条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类似尾鳍的舵鳍,无真正的尾鳍。舵鳍边缘波曲形,具12~16鳍条,中部8~9鳍条后端具小骨板。胸鳍短小,圆形,基底平横,并不垂直。无腹鳍,无腰带骨。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银灰色,各鳍灰褐色。[1]

翻车鱼一般体形侧扁,头上生有两只明亮的眼睛和一个小小的嘴巴,背部和腹部分别长着一个又高又长的背鳍和臀鳍,在身体的最后边,有一个镶着好像花边的尾鳍。体型外观呈椭圆扁平状,像个大碟子。身型偏短而两侧肥厚,头小、嘴小,尾鳍也退化无尾柄,很短;没有腹鳍,但背鳍与臀鳍发达,且相对较高。体侧呈灰褐色、腹侧则呈银灰色。翻车鱼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样。

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口小,眼小;鳞片特化为粗糙的表皮。体灰褐色,腹部银灰;胸鳍短小,无腹鳍与尾鳍,背鳍与臀鳍高大且相对。在翻车鱼的家族中,各成员的体形并不完全相同。有一种翻车鱼的尾巴又长又尖,看上去像是拖着一根长矛,所以人们叫它“矛尾翻车鱼”;还有一种翻车鱼身体修长,大家叫它“长翻车鱼”。

翻车鱼是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鱼之一。它们的身体又圆又扁,像个大碟子。鱼身和鱼腹上各有一个长而尖的鳍,而尾鳍却几乎不存在,于是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后面被削去了一块似的。翻车鱼主要以水母为食,用微小的嘴巴将食物铲起。它们常常在水面晒太阳,尽管其形状笨拙,但有时也会跃出水面。

翻车鱼是河豚科的巨型亲戚,是所有多骨鱼中最重的鱼种,体重可达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古格就曾对翻车鱼进行过研究,并宣称巨大的翻车鱼是动物界的生长冠军。它们的幼鱼仅有0.25厘米长,而长到成年鱼时可达3米长,体重比幼鱼时增加了6000万倍。虽然翻车鱼体重可达2吨半,但它性情温和可接近。

19世纪时,渔民的孩子们会把厚厚的翻车鱼皮用线绳绕成有弹性的球玩。翻车鱼皮上可以有多达40多种不同的寄生虫,就连它们身上的寄生虫身上也有寄生现象。

生活习性

翻车鱼属大洋中、表层鱼类,随黑潮洄游靠岸,肉食性,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也吃甲壳动物、海蛰、和海藻,翻车鱼游泳速度较缓慢,当天气较好时,它会将背鳍露出水面作风帆随水漂流,晒太阳以提高体温;天气变坏时,就会侧扁身子平浮于水面,以背鳍和臀鳍划水并控制方向,还可用背鳍在海中翻筋斗而潜入海底。

翻车鱼性情温顺,它生活在热带海洋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亮光,远看就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在海洋中表层生活的它们,竟可以下潜到600米以下的深海,有时一天多达二十次。

属大洋中、表层鱼类,随黑潮洄游靠岸,嗜食水母。生活于1~300公尺海域,一般生活在30-70米的海水中,适宜温度为12-25℃,靠强而有力的背鳍与臀鳍摆动前进,但成鱼偶会平躺在水面上,或躲在海上漂流物下随海流漂移。肉食性,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此外也摄食海藻、软体动物、小鱼及浮游甲壳类等。雌鱼怀卵量极多,可产下约3亿颗的浮性卵于大洋。在所有热带和温带所发现的翻车鱼都爱吃小鱼、马鲗、甲壳动物、海蛰、胶质浮游生物和海藻,但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还是月形水母。

翻车鱼主要是靠背鳍及臀鳍摆动来前进,所以游泳技术不佳且速度缓慢,很容易被定置渔网捕获。它生活在热带海洋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

它的身体像鲳鱼那样扁平,利用扁平体形悠闲地躺在海面上,借助吞入空气来减轻自己的比重,若遇到敌害时,就潜入深处,用扁的身体劈开一条水路而逃之夭夭。成年后的翻车鲀,一般个体比较大,大的能达2米至3米长,200多公斤左右重。然而,这种鱼的肉看上去虽雪白细腻,肝内含有有用的脂肪,但美中不足的是,煮熟的鱼肉味道欠佳,甚至令人生厌。

翻车鲀能发出一种奇怪的光,一到夜晚,它的身体各部位闪闪发光,使人把它误认为是火或某种发光物体。有人研究分析后,认为这是由于它身体和鳍的轻微摆动,引起水中包围着它的一层夜光虫发的光。在海上的夜晚,它闪光的体表好像是映在海面上的月亮一样,所以人们叫它“月鱼”。也因为它常把身体翻转侧躺在海面随风飘游,人们才称它为翻车鲀。

有几项医学实验表明,翻车鱼能分泌一种奇特的物质来改善四周的环境,可以用来治疗周围鱼类的伤病,科学家也没发现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但无可厚非,翻车鱼的的确确可以算的上是鱼里面的大夫。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它鱼类、海兽吃掉。而它不至于灭绝的原因

是其所具有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约2500万-3亿枚卵,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海洋中被称为最会生产的鱼类之一。

翻车鱼的繁殖过程也非常有趣。每当生殖季节来临时,雄鱼则在海底选择一块理想的场地,用胸鳍和尾巴挖开泥沙,筑成一个凹形的“产床”,雌鱼进入“产床”产卵。雌鱼产下卵之后,便扬长而去。此时,雄鱼赶紧在卵上排精,从此就担负起护卵、育儿的职责,直到幼鱼长大。

但是由于一部分鱼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鱼卵和孵化出来的幼鱼又会被凶猛的鱼类吃掉,再加上刚孵化出的小鱼非常脆弱,一场风暴来临,惊涛骇浪也会使一部分幼鱼丧生。经过种种灾难,最后能长成大鱼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车鱼虽然产卵很多,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海洋中的翻车鱼却寥寥无几,十分罕见:一条翻车鱼所产的3亿枚卵中,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

成长史

翻车鲀与河豚、刺鲀、马面鲀等同属于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之间拥有许多共同点,包括牙齿常愈合形成喙状牙板、上颌骨与前颌骨相连或愈合等。但与河豚它们不同,翻车鲀它没有鳔或气囊,因而也不可能像河豚一样将身体鼓成球状——如果可以的话一定很有趣。

翻车鲀是脊椎动物中的产卵冠军,一条长1.4米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下3亿枚卵,比正常鱼类高出好几个数量级,秒杀各种陆生脊椎动物,更不用说一次排一两个卵的了。卵的数量如此之大,单个卵体积之微小便也不言而喻。这种广种薄收的繁衍方式必然导致了成活率的低下——不过即便从受精卵发育为成鱼的成功率只有不到百万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卵也足以保证这些“海怪”的种族延续。

翻车鱼幼苗

刚孵化出来的翻车鲀仅有2毫米左右,但体形宽大,拥有原始的尾鳍和较大的胸鳍。在它们长到10毫米之前,身体长有棘刺,看上去就像是河豚和箱鲀的微缩版。而等鱼苗长到35毫米的时候,棘刺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此时它们的身体逐渐变厚,也更紧凑,原始的尾鳍逐渐消失,圆形的假尾鳍,或称舵鳍,取而代之。

再后来,翻车鲀就长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模样,那些棘刺消失不见了——作为一只“海怪”必须抹去那些表现出与其它鱼类亲缘关系的印记。与“正常”“海怪”的个性不同,翻车鲀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血泪史。

幼年时因为缺乏母爱、个体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经常被各种掠食鱼类侵扰,金枪鱼、鲯鳅等都将它们视为美餐;成年后虽然拥有可怕的块头,但却缺乏足够的自卫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鲸、鲨鱼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动物也不会放过它们,海狮甚至有时会以猎杀翻车鲀取乐。好在那些两条腿的陆生杂食动物并没有对这些“海怪”产生太大的兴趣,所以它们依然能够逍遥地晒着太阳生存下去。

分布海洋

在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是在热带和温带的大洋海域活动,偶出没于近岸。

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2]

繁殖方式

翻车鲀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一般鱼类产卵大约是30万,鲨鱼就更少了,只能按照个位数计算),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虽说翻车鲀产卵数量高,可是幼体存活率极低,只有千万分之一。一场暴风雨或是一次天敌的袭击,就会让幼体死伤殆尽。翻车鲀有着奇妙的繁育方式。雄鱼会先在沙地上挖一个坑,然后雌鱼便将自己的卵子排入其中,紧接着雄鱼立刻来到坑上,将自己的精子排下,并且开始照顾受精卵。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价值

翻车鲀肉可食用,但味道并不鲜美,一般多制作鱼粉用于饲料。肝和脂肪可制鱼油,肝油可入药,主治疗跌打损伤及烫、火伤等症。

世界纪录

世界上产卵最多的鱼: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0~5.5米,重达1400~3500千克,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3:1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9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翻车鱼(大洋性鱼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翻车鱼(大洋性鱼类).pdf

标签:翻车鱼   大洋   鱼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