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我国古代名桥)

更新时间:2024-11-20 16:22:52 阅读: 评论:0

江东桥(我国古代名桥)

江东桥 (我国古代名桥) 次浏览 | 2022.08.08 17:58:3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东桥我国古代名桥

江东桥原名虎渡桥,位于福建省九龙江北溪下游,漳福公路干线上。江东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古代“福建四大石桥”。近年又被《世界之最》书籍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江东桥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江东桥因“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故称虎渡。这里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触目惊心。

中文名

江东桥

原名

虎渡桥

建桥历史江东桥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历史的先声。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抛石都被冲散,迟迟未能奏效。一天,忽见老虎负子过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栖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彼岸。建桥工匠,见状忽悟,循踪勘探,发现虎游一线,水下有石如阜。于是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命名曰“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并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及故守庄夏之子梦说衮成之。现拨库银万缗,又发动廷睿和尚师徒四处摹化以济之。历时三年双一个月,造成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至此,虎渡桥夷然稳定百数十年。

江东桥

后经元、明、清各代,石桥屡毁屡修,共有十余次。特别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代巡李翔谋建石梁桥,由郡守孙裕组织施工,不久,因调职未果;嘉靖十八年(1539年)代巡侍卿王石沙再次拨帑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经民众努力,隔年冬,新建成石梁桥落成。“石梁长八十尺,宽、厚各五尺,酾水一十五道,一道三梁,疏之以广其道,以板石横弥其缝,广二十尺,长二千尺,皆新制也。”梁石最重近二百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且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如此石梁运至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这样“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实是建桥史上的奇迹。

江东桥

如今石梁仍稳架桥墩之上,成为一大奇观,吸引中外许多学者、游客。英国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中评价说:“在中国其他地方和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如今,江东石桥仍横跨九龙江上,成为国道324线要塞。

抗战中,为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当局于厦门沦陷后炸毁该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复。1972年,按国家标准改建成混凝土结构的国道公路大桥。为让后人领略这座古桥梁的原来风貌,修建时特地保留没有遭毁的五座桥墩和两孔完好的古石梁。

建桥技术

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1]

修复江东桥

200吨重的古桥板幸好无恙

被洪水冲断的江东桥

2007年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几度危难。6月2日,大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滚滚的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洪灾发生后,所幸的是那些每条重达200吨的老桥板没有被冲毁。漳州文管会杨丽华主任说,否则这座国家级文物古桥就失去意义了,700多年前所建、200多吨重的多条石头板是最珍贵,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这次冲走的是比较小的桥板6条老石板,目前,这6条老石板已大多被吊上岸来,但是这些原12米长的石板有的已断成好几截。文管部门将尽快邀请专业部门进行保存和修复。[2]

启动应急方案保护古桥墩

事件发生后,漳州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勘查,及时上报抢修应急方案,并立即加强抢修。目前已运载600多立方石头,填下被淘空的坡岸。为了让随时可能断下的桥面不至于砸坏古桥墩,专业人员制订了一套临时的抢救方案,就是在桥墩与坡岸之间斜立几根支顶,材料采用工字钢,这样把可能断裂的桥面支撑住,让它不要再发生变化。即使水泥板掉下来,也不会直接击打古桥墩。漳州文管部门趁近来天气转好,暂时拆除架设在第五个桥墩的围堰,以防止桥墩被冲击。

重点保留10条老桥板

漳州文管会主任扬丽华告诉记者,目前维修方案基本不会改变,只有西岸的墙体必须重新设计。根据国家文物局两年前就批准的第二套修复方案,下一步将把悬空的桥面炸掉,其余的水泥桥面一直拆到第五个桥墩,减少古桥桥墩所承受的压力。然后在第五个古桥墩上面做个台阶,在台阶处做个桥亭。杨丽华说,江东古桥全面修复时,将修建5座老桥墩、9座残基墩,建立2座支撑老桥墩的金刚墙,保留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10条重200多吨的老桥板,将恢复3座桥亭和桥栏杆,把江东桥维修成一座文物观赏桥。目前,修复方案正等待国家文管局的批复。

历史谜团

谜团:二百吨巨石是如何架上桥墩的?

江东桥

江东桥自肇建以来,几经兴废,历时700余年。经元、明、清各代,石桥又屡毁屡修,据史书记载共有十余次。特别是明嘉靖十八年侍卿王石沙发动再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隔年冬,新建的石梁桥即告落成。梁石最重的近二百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不可设想的,而用什么工具,运到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龙海风物志》记载,江东河“两岸峻山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眩目怵心”。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逖伯在江东河以联艘建造浮桥,开创建造江东桥历史之先河。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建成后命名“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造桥历时三年又一个月。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中描述江东水:“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这些记载说明这里渡江、架桥之艰险。

评价:李约瑟称它全球独一无二

江东桥

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江东桥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桥梁文化研究具有举世瞩目的价值。2001年,江东桥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江东桥以其桥梁跨度大、桥板长、重量重(石板条长达18米,重达100多吨,最重达200多吨)占有重要地位。江东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有显著地位。如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评价:“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3:0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9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东桥(我国古代名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东桥(我国古代名桥).pdf

标签:我国古代   江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