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West Anhui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由原皖西联合大学、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2009年,入选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该校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截止2021年4月,校园占地1816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馆藏123.08万册,电子图书166.98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69个本科专业,人文地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772人,在职教职工1156人,专任教师 959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325人(其中正高86人),硕、博士教师80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5人。
学校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7月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主要成员学校。
中文名皖西学院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创新
创建时间1918年
类别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刘学忠
学生人数15655人(2009年)
教师人数1060人(2009年)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西部城市--六安市
主要院系数理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城市建设与环境系、政法系、中文系、外语系、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科学系、教育学院、体育系
学校地址安徽省六安市云露桥西月亮岛
党委书记王新华
历史发展学校前身六安师范学校
1918年,沈子修、桂月峰、朱蕴山等在六安开办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校址初在原赓飏书院,后迁县城北外,即后来的六安师范。
1935年,因大刀会进城,六安三农停课,翌年恢复,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至1940年停办。
1949年初,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在六安中学设师范班。1951年,六安中学师范班单设,即六安师范。六安师范原为省重点师范,直属地区。“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六安县。1974年,六安师范被改为师范班并入第四中学,1975年恢复。1983年恢复为省重点学校,仍由地区管理 。
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8月在原六安师范基础上创办六安师专,校址设在六安市淠河西岸桃花坞,分中文、数学两科,学制二年,招生200人,由皖西著名教育家韦上伊先生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抽调了李家训、何荣廷、江龙、胡天人、方家方等一批优秀教师任教。
1961年发展为中文、数学、物理、生化四科,招生144人。
1962年,安庆、淮南两师专的中文科和数学科学生112人并入,在校专科生和进修生达419人。
1963年在校专科生260人,全部毕业。同年9月,该校改为六安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0年至1975年先后改为六安地区师资训练班、皖西师范。
1977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该校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14人。
1979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建制,设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五个科,在校学生623人,教师92人 。
皖西联合大学
皖西联合大学于1985年秋季创办,位于六安市东七里站,设会计统计、工业民用建筑、淡水养殖等三个专业 。
合并建校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在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六安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皖西学院 。
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进入安徽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
2013年4月,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 。
2014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截至2015年3月,该校设有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皖西学院体育学院、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皖西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皖西学院艺术学院、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皖西学院政法学院、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教学单位 。
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源与照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学、物理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资产评估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动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
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英语(翻译方向)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
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
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类)、音乐学(师范类)、播音与主持
金融与数学学院:经济与金融、金融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政法学院: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环境与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旅游管理、
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9月,学校在职教职工1065人,专任教师691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276人(其中正高65人),硕、博士教师64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7人。
省级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新闻学、财务管理、制药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原子物理学、生物化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抽象代数、民间文学、经济地理学、食物的营养与保健价值、中国古代文学、电路分析及实验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动物科学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实践实训教育基地
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源与照明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
学术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13年,该校建有科技创新平台42个,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获批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省级研究中心: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霍山石斛研究院、安徽省植物生物技术实训示范中心、校企共建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浩农元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
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改性应用技术中心、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阳能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电一体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成型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电网装备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安市盐肤木研发工程中心、六安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六安市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研究中心、六安市油用牡丹研发工程中心、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养殖与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工程技术中心等
研究所(中心):皖西文化研究所、寿县楚文化研究中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等
建设成果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坚持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方向,注重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强教学。2006年以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9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520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92部,编写教材136部。获得厅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74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336项。学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3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31项。获专利66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6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38个,其中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羽毛及其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皖西学院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资料15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约105.9万册,电子图书47.5万余册。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Springer、EBSCO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22种,订有中外文纸质期刊1113种,报纸104种 。
学术刊物
《皖西学院学报》是由皖西学院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袁维海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刘学忠 |
党委副书记 | 卢义忠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杨成升、孔敏、陈乃富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黄志传 |
参考资料来源:[2]
皖西学院文化传统校徽校徽图案以“山”字为主图案,即表示学院地处绵延千里的大别山,又表明我院是皖西革命老区(“山”字又是“皖西”两字汉语拼音首个字母的变形)唯一一所区域性本科高校;“山”字经分段后形成三个“人”字,寓意学院“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深刻的导向、积聚与策示意义;“山”字展开构成的森林上空,缀以云朵和花朵的抽象形状,并以正圆环绕菱形构成五角星图案,表示身为“红色故乡、将军摇篮”的皖西学院人继承大别山革命传统和精神,弘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校园“映山红”精神,努力实现对“厚德尚能、博学创新”校训宗旨的和谐完美追求。
图案下方的1918字样,表明该校始于具有“皖西革命摇篮”之称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人文脉络根基。中英文校名和图案的绿色背景及蕴涵的整体系统构思,既表示作为新升本院校的该校本固根深、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同时又喻示该校“立足皖西、服务安徽、面向全国、胸怀世界”的发展定位。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创新
“厚德”放在首位,是要求该校教职工既要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顺应时代潮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朝着以德治院的方向努力。
“尚能”,是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博学”是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要求全院师生与时代发展同步,具备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格物致知、明理究难、科学严谨,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和构建者。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获荣誉2022年,入选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3]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2:1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94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皖西学院(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皖西学院(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