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着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中文名喀斯特
英文名karst
分布中国、南斯拉夫、欧洲南部等
著名景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等
形成原因喀斯特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2]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2014年6月23日,以桂林喀斯特(广西)、施秉喀斯特(贵州)、金佛山喀斯特(重庆)和环江喀斯特(广西)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发利用喀斯特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
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旅游景点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见桂林市)、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见九寨沟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见黄果树瀑布)、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
相关新闻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我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3]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云南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着称,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世界价值(突出普遍价值)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自然遗产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支持。
桂林山水甲天下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系列申报”的遗产可以分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多个候选地中,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第一期申报的三个片区为: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
第一,它们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第二,它们各自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的最好代表;
第三,“中国南方喀斯特”在一统连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多样性,表现为高原地区的石林(以云南石林为代表);高原和低地过渡地带的峰丛喀斯特(以贵州荔波为代表);长江北部的深切峡谷喀斯特(以重庆武隆为代表)。它们的组合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申报地的特点。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年代,是地球重要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形态,既保留了地质历史时期古喀斯特遗迹,又代表了重要的和正在进行的喀斯特过程。受青藏高原隆起等影响,演化至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对研究现代区域水文网及长江三峡的形成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地貌证据,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推动相关地域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升级。
世界遗产申报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来自39个国家的45个项目在第31届新西兰基督城世界遗产大会期间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一些项目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观光景点。
在提交审议的申报项目中,11个项目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2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个项目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来自21个国家的委员会成员将于26日和27日逐一审议各申报项目。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申报的项目。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其特有的风帆造型与附近的港湾大桥相映成趣,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歌剧院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最大的主厅是音乐厅,可容纳约2500人,厅内的大风琴据称是全球最大的机械木链杆风琴,由1万多根风管组成。
印度为红堡——享誉世界的古老伊斯兰文化建筑名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红堡坐落在德里旧城东北部、亚穆纳河西岸,据传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杰汗为纪念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1638年动工,历时近10年建成,为印度最大王宫。红堡是一座用赭红砂石建成的壮丽宫殿群,呈不规则八角形,南北长915米,东西宽548米,高34米。城堡上竖立着用白色大理石雕塑的小塔,镶嵌黄金、钻石和宝石。建筑内原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孔雀王座”,用11万克黄金制成,镶有钻石、翡翠等宝石,台阶以白银铸造。如今王座已不复存在,王座上方墙上留有当年沙杰汗国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诗句:“倘若人间有天堂,那就在这里。”韩国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是济州火山岛。济州火山岛面积1845平方公里,岛上屹立着韩国最高峰——海拔1950米的汉拿山。这座于1007年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锥使济州岛显得格外雄奇壮观。汉拿山一个典型的火山口周长约2000米,周围聚集了400多种温带植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希腊为科孚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科孚岛位于希腊西部伊奥尼亚海,是伊奥尼亚群岛的第二大岛,岛东岸的科孚古城保留着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
日前,贵州省施秉县举办施秉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动员大会。据悉,世界遗产中心将正式授予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资格。
施秉喀斯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有着堪称“世界最美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据了解,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将于2013年9月赴施秉实地考察评估,并于2014年4月至6月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
施秉喀斯特被誉为世界最美白云岩喀斯特
2014年6月23日(北京时间)施秉喀斯特申遗成功以来,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威廉姆斯、史密斯、桑塞尔等世界自然遗产联盟专家誉之为世界最美白云岩喀斯特。
申遗成功当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百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均及时进行了报道,引发全世界对施秉喀斯特的强烈关注,这份曾经藏于深闺的自然遗产一夜成名。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是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其中,施秉喀斯特则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从多个方面填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演化中的白云岩类型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全球意义。
施秉喀斯特在相对不可溶的白云岩基岩上发育了卓越的峰丛峡谷景观,展现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的发育演化过程,展示了白云岩喀斯特独特的地貌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模式地,使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完整的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发育类型的杰出代表。
地貌区越南下龙湾这个海湾中密集地分布着1,969座石灰岩岛屿,矗立在海中,蔚为壮观。每个岛屿都复盖着浓密的丛林植被。其中一些岛屿拥有巨大的洞穴。木桩洞是下龙湾区域最大的洞穴。19世纪末,法国游客来此游览,命名该洞Grotte des Merveilles。它的3个大型空间包括了无数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19世纪法国graffiti)。这里有2个较大的岛屿,Tuan Chau 和 Cat Ba,上面有永久居民。那里拥有旅游设施,包括旅馆和海滩。在这些小岛上拥有无数的令人惊奇的海滩。
其中一些岛屿上有流动的渔村,渔民,他们在这浅水区辛勤的工作,捕捉200种鱼类和450种软体动物。许多岛屿的得名是由于对它们特别形状的解释,例如大象、好斗的公鸡、屋顶。这些岛屿中有989个已经命名。这些岛屿上还生活着矮脚鸡、羚羊、猴子和鬣蜥等鸟类和动物。
1994年12月17日,在泰国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上,下龙湾被列为世界遗产。成为越南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当地传说称很久以前,越南抵抗中国入侵,神派遣一个龙的家族来帮助守卫该地。龙的家族突然袭击今天的下龙湾(下龙湾因而得名),开始吐出宝石和翡翠。这些珠宝变成了这些散布在海湾中的小岛,互相连接组成一道抵抗侵略者的屏障。人们保卫了这片土地的自由,后来组成了越南国家。
在历史上,在下龙湾多次发生越南反抗强邻的海战。先后在3场战争中,越南军队利用这些小岛之间迷宫般的水道,阻止敌人登陆。1288年,陈兴道将军阻止蒙古舰队。
越南战争期间,许多岛屿之间的航道被美国海军大量布雷,有些地方至今还威胁航行。
伯利兹大蓝洞伯利兹大蓝洞外观呈圆形,直径约1000呎(304米),深约400呎(122米)。大蓝洞为一石灰岩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顶随之塌陷,遂变成水下洞穴。现今的大蓝洞是一个名闻遐迩的潜水胜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潜水专家雅各-伊夫·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将大蓝洞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并于1971年进行探勘测绘。
广西桂林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宜兴善卷洞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
传说是在虞舜时,舜要将天下禅让给贤达的善卷先生,善卷隐避在这洞内而得名。进口处为中洞,大厅为“狮象大场”。上洞名云洞,如螺壳,终日云雾迷漫,故名“云雾大场”。洞中气温常年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环壁石钟乳,滴出涓涓细流,汇集成池潭,有“娲皇池”和“盘古池”等。上洞狭长,有飞瀑流水,故名“瀑布洞”。沿石级经“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可领略到先闻细涛潺潺声,渐若风雷隐作声,继则金鼓齐鸣声,终如万马奔腾。水洞,又名龙洞,也是后洞。它是一条山腹暗河,长120米,最宽处6米,最深入4.5米,水面距顶2米左右。人们从“壑心”乘船,行经“水关”、“地鳌门”、“三湾”,船在水洞行,处处挂彩灯,宛若龙宫游。水洞尽处,顿觉“豁然开朗”,弃舟登岸,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祝英台琴剑之家,并有英台阁。现已建成一座仿古园林,筑亭榭,凿池塘,1992年开放。
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传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禅让,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它是宜兴三大奇洞之一。善卷洞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为800米。上下三层,层层相连;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循石级盘旋而下,要穿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4重石门。这时,你能感受到风雷隐作,波涛远闻,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意境。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长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
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时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偶尔崖顶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一阵欢笑。“船在水中行,桨在洞上划”,两旁彩灯闪烁,光怪陆离,好像遨游在神话中的水晶宫。约20分钟后,见崖壁上“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为梁代书法家陶宏景题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时只见四壁石刻皆是古今游客赞美洞府的诗词歌赋。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传晋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迹古朴。近旁还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吴自立大石”和三国时代的“国山碑”等古迹。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0:1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8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喀斯特(岩溶地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喀斯特(岩溶地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