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哺乳纲麝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5-01-09 00:16:08 阅读: 评论:0

林麝(哺乳纲麝科动物

林麝 (哺乳纲麝科动物) 次浏览 | 2022.07.20 11:19:3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林麝哺乳纲麝科动物

林麝,又叫南麝、森林麝,獐子、黑獐子、林獐、香獐,藏名译音为“纳瓦”。林麝栖息于海拔2400-3800米的森林中。森林是林麝的主要栖息生境,它们主要分布在低山区的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喜欢活动在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相对湿度较高的林内。目前适栖范围内平均密度约每平方公里1.45只,最高可达每平方公里10至12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北、云南、青海、陕西、四川、湖南、贵州、西藏的错那、措美、波密、察隅、米林、林芝、工布江达等地。

中文学名

林麝

中文别名

南麝、森林麝,獐子、黑獐子、林獐、香獐,藏名译音为“纳瓦”。

二名法

Moschus berezovskii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有胎盘类。

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

有角下目、反刍亚目(ruminantia)

麝科(Noschidae)

亚科

有资料把麝属归为鹿科、麝亚科

麝属(Moschus)

林麝 M. berezovskii

分布

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简介林麝

林麝别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属于鹿科,学名为Moschusberezovskii。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孕期6个月,每胎1~3仔。国内已有养殖,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特征林麝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为60-80厘米,肩高45-50厘米,体重8-10千克。雌雄均没有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腹部生殖器前端有麝香囊,尾粗而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体毛粗硬色深,呈褐灰色或苍灰褐棕色,辟尖无棕色,颈纹明显,个体小于马麝。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被追急后具有攀缘斜树或倾斜倒木的特点。它们四肢下部的毛比马麝的短,并紧贴皮肤。毛很粗硬,波状弯曲,细而脆,易脱落。体毛色深,呈橄榄褐色,并带有橘红色泽。其他形态特征大致与马麝相同。 

习性及活动规律

性胆怯,独居,居住不固定,行动路线较固定。能攀登45度左右的倾斜树干和跳上垂直生长高达1.5米左右的针叶树上,并能在细小树枝上用主蹄分开嵌住皮条任意走动和上下攀爬或下跳,主要采食树叶、浆果、杂草、松萝。由于林麝活动地区植物种类较多,故食物种类较复杂,但仍以选食带苦涩、单宁含量较高具有芳香的柳属(Salix)、杜鹃属(Rhododendron)、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松萝科(Usneaceae)等科属植物的嫩枝叶为常见。随气候和食源的变化,有垂直迁徙的习性。其他大部分习性与生活规律与马麝相仿。 外形特征

林麝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问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麝还有一个特征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时的尾巴正常,成体时却变成“秃尾”,裸露无毛。这是因为麝尾富有腺体,能分泌乳白色液体,麝将分泌物擦于树干、树桩等处,以作领域标识。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据专家介绍,在重庆范围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数量已不足百只,少量分布在大巴山和金佛山地区。[1]

北抵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见于坡西、弄八、西舍等片区。

生活环境

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栖息高度可达2000~38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生活习性

林麝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林麝

其独特处是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犹如獠牙,锋利异常,长达十厘米。上犬齿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只能在同类中派上用场:在发情争偶季节,雄麝间争偶决斗,便以獠牙撕裂对手的皮肉。但无法对付食肉兽,甚至小型食肉动物来袭,也难以抵御。

麝的后肢长度远超前肢,站立时后高前低。后腿发达,蹄尖坚实,能于山崖峭壁之间蹦跳自如,碰上食肉兽追捕,可逃之夭夭。在多岩高山栖息的森林动物,就是要靠这种本领求生存。

林麝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不栖息深山老林,多分布于松栎阳坡山地和疏林草坡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觅食。它性情怯懦孤独,很少成群结伙;还喜凉爽,怕曝晒,避暑热;行动敏捷,善爬悬岩陡壁;喜食苔藓、苔草、竹叶、蕨草及芳香性树叶嫩枝。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白天多卧于舍内墙角,或僻净处反刍打盹。

生长繁殖

麝于秋冬发情,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雌麝发情周期为15~25天,孕期176~183天,春夏产仔,孕期6个月,每胎1~3仔。但据向长兴报道,广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

林麝

一岁雄麝开始泌香,三至十岁时泌香量最高。麝香其实是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雄麝麝腺的分泌物。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人工繁殖:多年来,有人为了获取麝香,任意捕猎,致使麝的数量明显下降。为保护这项  林麝资源,除采取保护措施外,还开展了驯化饲养的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存活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

(1)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2)研究发现圈养林麝的哺乳行为全部在白天。

(3)哺乳期雌麝对雌幼麝比对雄幼麝有较多的投入(哺乳时间长),即雌幼麝比雄幼麝获得更多的营养(母乳),是造成雌幼麝比雄幼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营养不良不仅直接导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造成幼麝对外界不利条件的抵抗力下降,进而感染疾病死亡。

(4)幼麝出生时间的早晚,是由繁殖群体中雌麝的社会等级序位所决定的,社会等级序位高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好,其后代出生时间早,存活率高;社会等级序位低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差,其后代出生时间晚,存活率低。早出生的幼麝比晚出生幼麝存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雌麝营养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幼麝出生后天气条件的影响。

种群现状

该物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资源急剧下降,在许多原分布区已经绝迹,成为全球性濒危物种,为此我国已于2002年特别单独将其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上调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四川是林麝的主产区,0.7头/km2。陕西由于连续4年的滥猎,导致林麝资源的迅速下降,年产麝香仅30kg;贵州省至今已很罕见。大别山的麝主要在安徽境内,麝数量较多的地区限于金寨、霍山和岳西县。至今偷猎现象仍然存在,种群数量仍趋减少,大别山麝已面临绝迹的险境。林麝分布于云南全省山区和林区。

在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的各片林区历史上都有分布记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都比较常见。目前所知在坡西、弄八和西舍等处的林区尚有分布;此外,在金钟山山脉靠近西林一带的山林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在这4处的林麝数量都很少,根据它们的活动区域和范围估计,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的林麝种群数量约为16~24头。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灌木+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

保护级别

保护等级: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2]

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E)

IUCN等级:低危/接近受危(LR/nt)

CITES:附录II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  林麝

林麝

拉丁学名:  σο? μοσχοδ?ρκα?

别称:  香獐、林獐、麝鹿、麝、獐子、黑獐子

二名法:  Moschus berezovskii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属:  麝属

分布区域: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国内分布:西北,西南山区。

繁殖与保护

雌雄合群,秋冬季为交配期,春夏为产子期,孕期长达6个月,每胎1-3子。麝香可作为定香剂、兴奋剂或配制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为了获取麝香,多年来的任意捕猎,使麝的数量急剧下降。林麝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林麝人工驯养技术

一、林麝养殖场的场址选择

建立林麝人工养殖场时,不论是圈养还是散养,都应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人烟烯少,环境安静、林草茂盛的山坡地,最好是有山泉流出的地方。如果是围栏散养,要选择坡向朝南、区域内植物种类丰富的缓坡地。围栏散养场地面积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围栏要坚固且有防护措施,避免林麝相互追逐时碰伤。

二、青饲料选择及精馈料的配制

1、青饲料的选择林麝养殖场一般多建在水草茂盛的山坡地,选用其喜食的植物种类采集进行日常喂养。也可以人工种植饲草,晾干贮存,以便在枯草季节作为青饲料的补充。平常喂养主要选用的饲草种类有:杏树叶、桑树叶、梁子叶、刺槐叶、榆树叶、农作物叶以及其他一些草本植物的茎和叶等,另外还饲喂一些多汁的红白萝卜、南瓜、苹果、红薯等。

2、精饲料的配制效果较好的两种配方是:①玉米粉、黄豆粉、麦麸、油渣、蛋壳粉可按50:30:10:5:5比例配制成精料;②玉米粉、黄豆粉、麦麸、骨粉、鱼粉、添加剂可按40:25:25:5:4:1比例配制成精料。精料的配制方法,可根据林麝不同发育时期适当调整各成分的配制比例。

三、饲料搭配和人工喂养

1、饲料搭配成年麝每日喂养草料1000克左右,精料100克左右,每次喂养饲草种类要多于5种以上。林麝在不同的生物学时期,对营养的需要亦有所不同。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饲料的搭配及其数量的多少,要及时加以调整,才能获取得良好的效果。

林麝

2、人工喂养林麝喂养通常一日3次,早晨6-7点钟、中午1-2点钟、晚上6-7点钟,夏季可稍有提前,冬季可稍有推后。日粮分喂的比例是早30%、午20%、晚50%。草、料分食,精料喂养时单个进行。下午一次喂完。精料喂养不宜过多,人工喂养要定时定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食物反射,增进麝体的消化机能。另外还要重视麝的饮水。给水的时间、次数和质量,对其各种生理过程有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麝的饮水以天然泉水最佳。在不同季节更换饲料种类时,要逐渐替换。不能直接全部替代。如果突然大量地更换饲料,容易导致减食、腹泻等不良后果。

四、疾病预防

林麝常见疾病有肠炎、感冒、瘤胃积食、软骨病、脓肿病等。林麝一旦发病,治愈率极低,为了减少林麝生病死亡造成的损失,关键在于提早预防。

1、在圈舍门口挖一个浅池,池内放入石灰,做成消毒池,人员进入时先在池内踩踏几下,对鞋进行杀菌和消毒。

2、圈舍每月消毒一次,用来苏水、高锰酸钾溶液、石灰交替使用。各个小房消毒要细,房间尿湿积污要随时清理或用干土遮盖。活动场地有粪便的地方也要认真消毒。

3、青饲草因堆积发热、叶色变黑的不能喂养,饲草上带有泥土的不能喂养,另外玉米面不能连续喂。

4、每天观察粪便是否正常,否则换草。粪便成团、稀,立即喂苦头菜、蒲公英、犁毕草,停止精料,或者麸皮炒黄用。

5、观摩麝体,鼻色油黑光亮,眼神有力,属于正常。流清鼻属寒,轻者无妨,重者要喂感冒药。

6、冬季多喂胡萝卜。其作用是胡萝卜多汁、易消化、营养便于吸收、利于机体代谢,但冬季仍以青干草为主。

7、生病时多用内服药物,尽量不打针,减少惊动,以免病情加重而死亡。若一定要打针,则应先进行麻醉再打针,尤其是挂吊瓶时必须进行全身麻醉,否则因受惊吓会当场致死。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0:1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8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林麝(哺乳纲麝科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林麝(哺乳纲麝科动物).pdf

标签:动物   林麝   纲麝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