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5-02-24 23:37:27 阅读: 评论:0

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军事工程学院) 次浏览 | 2022.09.14 14:43:5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共建高校。

学校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获批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是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文名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文名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简称

哈工程(HEU)

创办时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理工类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本科专业

56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5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

校训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校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

院校代码

10217

主要奖项

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截至2014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

知名校友

陈赓、俞正声、商燮尔、任新民、庄逢甘、宣益民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12个、科研工作站2个

全国综合排名

56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主要院系

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等19个院(系、部)

属性

211工程(199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建高校(2007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111计划

QS亚洲排名

243名(2020年QS亚洲大学排名)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历史沿革

哈军工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访苏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

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以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在哈尔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根据周恩来关于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陈赓院长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校方针,于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毛泽东为学院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

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59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由中央领导改为原国防科委领导,培养、使用工程师的任务交给各军(兵)种,院校担负培养研究设计人员的任务。

1960年到1962年,军事工程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往南京,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集体转业,退出军队序列,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

哈船舶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现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工程

1994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学校实施重点共建。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

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年,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哈军工纪念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7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2019年3月,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12月,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

2020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成立。

2020年9月6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8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本科专业56个。

院系专业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学

海洋机器人

工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工学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学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工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轮机工程

工学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工学

水声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工学

水声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信息安全

工学

保密管理

管理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产品设计

艺术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电子商务

管理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材料物理

工学

材料化学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外语系

英语

文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

法学

社会学

法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学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工学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工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体育部

----------

-----

国防教育学院

----------

-----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

-----

学科建设

校园新貌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5个;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黑龙江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入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1个。

博士后站点

博士后站点类型

专业名称

建站时间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船舶与海洋工程

1989年

力学

1998年

控制科学与工程

1998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0年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0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0年

机械工程

2003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年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03年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7年

核科学与技术

2007年

光学工程

2014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研工作站

2002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

博士、硕士点

学科类型

学科门类

学科名称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工学

力学

工学

机械工程

工学

光学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工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工学

软件工程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理学

数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

机械

----

能源动力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法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学

数学

理学

物理学

理学

系统科学

工学

力学

工学

机械工程

工学

光学工程

工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学

电气工程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工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土木工程

工学

水利工程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公共管理

艺术学

设计学

社会学

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文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教育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工学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工学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工学

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点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领域代码

领域名称

翻译硕士

055101

英语笔译

金融硕士

0251

金融硕士

社会工作

0352

社会工作

工商管理硕士

125101

工商管理硕士(MBA)

125102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

公共管理硕士

1252

公共管理硕士(MPA)

工程硕士

085201

机械工程

085202

光学工程

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06

动力工程

085207

电气工程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10

控制工程

085211

计算机技术

085212

软件工程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4

水利工程

085216

化学工程

085223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5226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085229

环境工程

085233

航天工程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085239

项目管理

重点学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

导航、制导与控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类重点学科(1个)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重点学科(2个)

集成光子信息技术、海洋信息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4个)

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信息对抗技术

国防特色紧缺学科(3个)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

国防特色主干学科(2个)

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

国防特色骨干学科(2个)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

国防特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2个)

船舶电磁兼容、熔体化学与物理

国防特色支撑性基础学科(1个)

固体力学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11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力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

学科评估

学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A-等级学科各1个,获B+等级学科5个,B级学科6个,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行列;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937人,其中专任教师1779人,教授、副教授107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5人),博士生导师5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才4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黑龙江省领才梯队6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教学建设

项目名称

入选项目

获批年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估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2009

构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2009

突破传统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从后台走向前台

2014

以质量为核心,人性化培养、双自主激励、常态化评价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4

校企协同培养船舶动力国防特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4

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4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船舶导航定位系统

2007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2006

工程训练中心

2006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8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012

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2012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09

水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3

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4

船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共1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30项,创业训练项目20项

2012

共81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73项,创业训练项目8项

2013

共9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4项,创业训练项目6项

2014

共9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0项,创业训练项目12项

2015

共95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88项,创业训练项目7项

2016

共17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57项,创业训练项目15项

2017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船舶工程学院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建

2011

自动化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368厂共建

2011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

2011

船舶工程学院与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内燃机结构

2013

卫星导航系统

2013

水声学

2013

微波技术

2013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

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

2013

船海流体中的奥秘

2013

舞动的水下精灵—水下运载器

2013

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

2014

探海利器——声呐

2014

数学零距离

2015

“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2012

微波技术

201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2012

计算机绘图教程

2014

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2014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第2版)

2014

核电专业英语

2014

国防特色重点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国防特色紧缺专业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

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

核反应堆工程

-----

核技术

-----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水声工程

-----

国家级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工程训练中心

-----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2010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1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11

电子信息工程

2011

通信工程

2011

自动化

2013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2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12

电子信息工程

2012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2012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

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学生成绩

截至2018年8月,近年来,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逾千项,“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五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 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

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世界排名

202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401-500名。

学术研究创新平台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其中2个是参与单位、1个是分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还拥有国家CMA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

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导航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核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CMA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级力学测试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技术中心

沈鼓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

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探测装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船舶导航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船舶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实验室

船舶智能系统与技术实验室

海洋科学与工程数学技术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

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

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

船舶结构冲击动力学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实验室

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实验室

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实验室

黑龙江省国家保密局保密技术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企业创新研究所

大学德育与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灾难与危机管理研究所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

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舰船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验室(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

核安全与先进核能研究院

中国制造和国家安全产业研究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

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创新中心

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舰船减振降噪研究中心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研究中心

前沿基础交叉创新研究中心

数字船海研究中心

海洋运载器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海空天一体化信息获取与应用研究中心

船用燃气轮机自动化创新中心

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动力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科研型号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获得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中国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102757.6万元,科研项目总数2298项(其中:国家任务52项、国防科工局项目61项、国家部委及其它省部级项目883项、基金项目601项、其它项目70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1项,鉴定成果19项,获国家专利授权796项;出版科学专著37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1529篇,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2488篇,三大检索组织收录3629篇,其中:EI收录2232篇、SCI收录960篇、ISTP收录437篇。

学校取得了中国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中国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三体船设计、水面无人艇等技术居中国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学校是中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中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中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学校图书馆图书总量498.72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39.12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667种;订购SCI、EI、Elvier、Springer、Wiley、IEL、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82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6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59.60万册,中外文电子版学位论文800万余篇。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特色,同时刊登动力与能源、控制、通信、机电、计算机、材料与化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学报曾获工业与信息化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期刊奖”,以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等多项荣誉;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荷兰Scopus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英文版)》)被Pж(AJ)文摘杂志(俄)、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

《智能系统学报》主要刊登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系统工程、机器翻译、复杂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粗糙集与软计算、免疫系统、机器感知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等内容,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曾获得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

《应用科技》主要刊发各学科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高水平、实用性强的科技论文,主要辟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自动化技术、机电工程、材料与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简称ICNAME),与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2个国家100余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成为首批唯一“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获2016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学校每年资助400多名教师到中国以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5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学校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学校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中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学校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学校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

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学校“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

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精神文化

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价值追求: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教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

学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大学文化: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

校歌:学校校歌由王持久作词、刘可欣作曲。歌词为:“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向前向前。”

文化设施

校园路名

校庆50周年前夕,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8条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和陈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

“军工操场”周边4条道路的命名,即反映了学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学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征工程大学之生机和永恒。其它4条道路以与学校历史及特色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受命群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根据苏联政府的建议,中央决心举全国之力建设一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受命》铜像群雕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

《受命》陈赓受命是哈军工建设的起点。为铭记这一光辉时刻,校庆55周年前夕,2008年3月,校党委决定建设群雕《受命》,再现这一重要历史瞬间,让全校师生永远铭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这一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永远铭记以陈赓为代表的哈军工创建者们做出的永远值得赞颂的历史性贡献,把哈军工精神和哈军工文化传扬下去,把哈军工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受命》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创作。铜像群雕位于世昌路与哈军工纪念馆前广场之间的绿化带。群雕基座东西宽3.5米,南北长10米,高0.5米,铜像坐高1.5米。群雕摆放成扇面形状、坐东向西。铜像群雕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5座铜像。

文化景观

学校对文化资源和设施进行整合,建设了“哈军工文化园”,形成了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打造了一张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

学校领导现任领导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高岩

校长、党委副书记

姚郁

党委副书记

夏桂华、杨冶

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晚欣、张志俭、韩端锋、吴林志、殷敬伟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彭远奎

历任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姓名

职务

任期

陈赓

院长、政委

1953.9-1958.1

陈赓

院长

1958.1-1961.3

谢有法

政委

1958.1-1966.4

刘居英

院长

1961.7-1966.4

哈尔滨工程学院

刘居英

党委书记、院长

1966.4-1970.8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姓名

职务

任期

林毅

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

1971.11-1974.12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1971.9-1974.12

卓明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1975.5-1983.6

冯捷

院长

1980.2-1983.6

党委书记

1983.6-1984.12

邓三瑞

院长

1983.6-1987.6

黄绍

党委书记

1987.6-1991.5

陈大炎

党委书记

1991.5-1995.3

吴德铭

院长

1988.10-1994.5

钱秋珊

党委书记

1984.12-1987.6

院长

1987.6-1988.10

哈尔滨工程大学

姓名

职务

任期

吴德铭

校长

1994.5-1997.12

邱长华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5.3-1996.6

党委书记

1996.6-1999.8

校长

1997.12-2004.6

王树权

党委书记

2004.06-2008.2

刘志刚

党委书记

1999.08-2004.06

校长

2004.04-2015.04

杰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院士

姓名

成就

庄逢甘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玉如

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莪

船舶水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镜芙

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

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炳炎

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闻孙

船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有生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

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远良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瑞松

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文骢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怡昕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金才

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颖人

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哲荣

车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先仪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先觉

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

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钊

地雷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锡城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山

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

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伯龙

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

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明

飞机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

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兴治

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懋祥

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鸿志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埮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球痕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玉臣

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起鹤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圣常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铭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慈云桂

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守槃

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宣益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政界院士

姓名

成就

粟戎生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

杨俊生

武警首位女将军,少将

谢名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少将

唐正其

西北某空军基地司令员,少将

张建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少将

马国惠

某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总装后勤部部长,少将

臧克茂

坦克炮控系统专家、一等功臣

陈海平

防化专家、教育家

钱七虎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

迟万春

总装备部政委,中将

李安东

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

霍玲

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

常显奇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少将

张良起

自动化专家、教育家,少将

任萱

飞行器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少将

甘楚雄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少将

皇甫堪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雷达系统学组副组长,少将

沙基昌

专业技术少将,少将

陈福接

博导,少将

金士尧

计算机专家,少将

唐天标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上将

张必训

总参三部研究员,少将

谭国玉

工程兵指挥学院原院长,少将

喻名德

核环境科学专家

陈赓

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大将

谢有法

军事工程学院原政委,中将

刘居英

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少将

刘有光

军事工程学院原副政委,少将

唐铎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空军工程系主任,少将

唐凯

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李开湘

哈军工干部部部长、学院副政委,少将

贺振新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将

李懋之

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

张衍

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少将

徐立行

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教育长,少将

张子明

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副政委,少将

徐介藩

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薛克忠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将

吴振挺

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将

孙三

哈军工高级班学员,少将

臧穗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将

陈阿溪

海军青岛某基地副司令,少将

金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李安东

中央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

霍玲

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

董金荣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

彭小枫

二炮政委,上将

黄献中

沈阳军区政委,中将

邓先群

少将

杨桓

东方红1号发射总指挥、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

黄献中

沈阳军区政委,上将

崔文信

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祝榆生

“陆战之王”的总设计师

罗东进

中将

栗戎生

中将

余鲁生

少将

虞云耀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董浩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俞正声

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

张云川

湖南省长、国防科工委主任

廖晖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黄丽满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占福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

徐志坚

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

蒋祝平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吴振华

石家庄市委书记

曾浩荣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有为

原大连市委副书记

王少杰

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吴立人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

肖策能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王景川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联盟副主席

胡小明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白润璋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谢励中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常州兰翔机械总厂厂长

贺德隆

《中国机电日报》原社长

杨柏龄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白克明

河北省委书记

贾根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

商界院士

姓名

成就

夏国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黄平涛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

贺争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之

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军

中信集团董事长

胡小明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赵永海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王丙炎

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长

温刚

中国恩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吴怀祥

上海衡山集团总裁

宋金刚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副经理

姜云

世纪智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万成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裴少峰

天津环球爱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

纪竹盛

辽宁431厂厂长

李晨旭

沈阳长白电子应用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周寰

大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获奖荣誉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14日,被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3]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7:4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工程学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哈尔滨工程大学(军事工程学院).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