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简称广大,Guangzhou University)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和开放,按照内涵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9788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083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69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中文名广州大学
简称广大(GZ)
学校类别综合类
主管部门广东省
本科专业69个
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校歌《广州大学校歌》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截至2015年4月)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截至2015年4月)
知名校友杨爽、陆兆禧、熊小玥
中文名称广州大学
外文名称Guangzhou University
主要院系土木、教育、生科、新传、人文、建筑、物电、机械、计算机学院等
所属地区中国广州
校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博士后流动站3
学校代码11078
硕士招生电话13662322588、020-39366238
现任校长魏明海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全国综合排名139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本科招生电话020-39366232
专职院士4 人
办学历史学校前身学校前身私立广州大学 私立广州大学成立于1927年3月3日,由陈炳权、金曾澄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由陈炳权任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王志远任委员兼训导主任;陈友琴任委员兼总务主任;马洪焕、陈嘉霭任委员,主持校务。后改校长制,金曾澄任校长,陈炳权任副校长。 1928年,在天香街增设附属中学。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1931年陈炳权改任校长。随后,谭维汉任教务长,黄毅芸任训导长,陈梦周任总务长。1937年,奉教育部批准附设计政训练班,聘该大学教授黄文衮硕士为班主任,为华南各大学开展“职业教育”之最。抗战期间,广州大学先后迁设于开平、台山、香港、曲江、罗定、连平、兴宁等地,实行战时教育,学生人数仍达5000多人。1941年,陈炳权兼任财政部曲江区银行监理官,并接受财政部委托广州大学开办税务训练班,聘梁式文教授为主任,为财政部训练大批税务人才,加强财政建设。1942年,在广西桂林设广州大学桂林计政班,先后聘刘兴序、曹美成、袁功甫为班主任,这又是广州大学跨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之最。1943年8月,陈炳权赴美国考察战时经济,并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乃由王志远代理校长。[2]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毕业成绩及格,报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私立大学之佼佼者。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800多人,学生共有1.4万多人。 广州大学永汉路东横街校址1945年,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国48个州,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获得美国波士顿、纽约、罗斯福等30多所大学赠给广州大学免费学额数十名,捐赠图书8万多册,仪器一大批。又向美洲华侨募得122328美元,作为兴建校舍之用。兴建崭新建筑物如: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并进一步增加设备,开拓业务。 1948年8月,陈炳权由美归来,重掌广州大学,先后选派梁国材、劳洁灵等30多人赴美免费留学。 1949年10月,陈炳权与谭维汉赴香港,筹设分校。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全市欢腾,广州大学立即进行复课和开展庆祝解放活动。 解放后,广州大学董事会进行改组,推举吴奇伟为董事长,陈炳权、许崇清为副董事长,司徒美堂、肖隽英、蚁美厚、卢燡为董事,并推许崇清兼任校长。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 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新的广州大学。[3]
2000年4月24日,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广州大学。 2003年12月,广州大学城建技术学院改为独资建设的民办二级学院,更名“广州大学城建学院”。 2004年9月,新广州大学开始迁入大学城,次年所有校区完成整体搬迁。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2007年4月,广州大学城建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更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同年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2015年,广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1]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4]
学术研究科研机构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
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 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 |
地震工程与应用 | 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信息安全技术 | 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 |
天文观测与技术 | 数学与交叉科学 |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 [6] |
减震控制与工程防灾协同创新中心 |
市政公用工程重点实验室 | 环境污染控制与同位素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氢能与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植物抗逆基因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天文观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金属材料强化研磨高性能加工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移动互联网安全与容灾重点实验室 | 水泥基泡沫轻质材料与固体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信息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工程结构抗风与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节能环保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水肥高效利用及太阳能智能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模块化建筑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数学教育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现代视听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地理国情监测与综合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智慧金财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新型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与背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建筑热工与低碳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强化研磨高性能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路桥全寿命绿色管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可持续城镇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水质安全及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隔震减震控制与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灯光与声视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6] |
广州市数学教育软件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工程结构抗风与结构安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广东省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广州市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广州市穗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中心 |
广州大学-伯明翰大学服务业与城市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 广州大学——中山西区社会创新基地 |
台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 广州大学作物抗逆国际合作研究中心[8] |
级别 | 基地(中心)名称 |
国家级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 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工程结构抗风与结构安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省级 |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
俗文化研究中心 | |
广东省太阳能智能灌溉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 |
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研究中心 | |
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 |
工程结构抗风与结构安全协同创新平台 | |
广州发展研究院 | |
人权研究中心 | |
广府文化研究基地 | |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 | |
广东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研究与指导中心 | |
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 | |
广州廉政建设研究中心 | |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研究基地 | |
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 |
减震控制与工程防灾协同创新中心 | |
广东省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 |
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实验室 | |
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院 | |
市级 | 广州市人文历史基地 |
广州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地 | |
广州市廉政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 |
广州市“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 | |
广州市岭南艺术重点研究基地 | |
广州市穗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中心 | |
广州大学中国政务研究基地[7] |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 | 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 | 广州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心 |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 | 路顺道桥工程检测中心 |
基因功能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 | 旅游规划与策划中心 | 广州大学岭南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
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 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 | 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
实验中心、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数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中心 | 天体物理中心 |
廉政研究中心 | 广州政协理论研究中心(市政协共建) | 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教育部共建) |
广州大学作物抗逆国际合作研究中心[8] | 广州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
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 | 岭南建筑研究所 |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 |
工程材料研究所 |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 现代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
工程力学研究所 | 工商管理研究所 | 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房地产研究所 | 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 |
结构工程研究所 | 策划研究所 | 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 |
语言学研究所 | 公共舆论研究所 | 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 |
新闻传播研究所 | 现代管理研究所 | 环境科学研究所 |
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 | 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 | 生物工程研究所 |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比较文化研究所 | 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 |
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 | 艺术研究所 | 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数学研究所 | 工业设计研究所 | 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
建筑科学研究院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儿童文学研究所 |
防灾减灾研究所 | 能源与催化研究所 |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 |
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陶瓷艺术研究所 |
广州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 | 广州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 |
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 | 广州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
广州大学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 | 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 |
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 |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含省高校)级科研平台51个,市级科研平台18个,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5]广州大学与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建立了“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地方高校创新性应用型土建类专业协同育人基地”入选首批40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工程结构抗风与结构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认定为19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1]
科研成果获奖人 | 获奖项目 | 等级 | 级别 |
谭 平 | 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级 |
张季超 |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级 |
刘爱荣 | 拱结构稳定性及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省部级 |
张季超 | 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省部级 |
郭康贤 | 微纳量子结构元激发及其非线性光学特性 | 科技进步三等奖 | 省部级 |
吴毅 | 广东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生物学研究及应用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省部级 |
刘爱荣 | 拱结构稳定性与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实践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市级 |
截至2019年8月,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 2018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超过9亿元;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项,居全国第73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0项,全国排名27位;获专利授权385项。2018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9项,跃居全国第3位;201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2项,位居全国第6位。201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再创佳绩,获立项26项,立项数全国排名第二十八(并列),全省排名继续位居第三。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全国78名。 截至2019年5月,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7项(其中重点项目9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联合基金项目5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共9项(其中“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示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经费2300万元);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立项共27项。 截至2019年5月,近五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7项,包括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社科奖励63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655项,授权专利761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陆续在《Science》、《Nature Genetic》、《Nature Communication》、《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17年以来共发表SCI/SSCI论文2334篇,2018年度增长率达119%。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60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院设计院、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立白集团、广州浩云科技等200余家龙头支柱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社会服务面辐射全国26个省、区、直辖市,近三年社会服务项目经费达7.21亿。减震隔震核心技术应用到港珠澳跨海大桥、广州塔、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重大工程建设中。[5]
学术资源等级 | 项目名称 | 等级 | 项目名称 |
国家级 |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省级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省级 | 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音乐教育教学团队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教学团队 | 公共政策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
化学专业教学团队 | “最受学生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宪法与行政法团队 | ||
分析类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 给水排水专业水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
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
文学与戏剧艺术教学团队 | 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
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 |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 ||
市级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市级 | 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 水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
化工实践教学创新团队 | 分析类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团队 | 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2月,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880人,全校人员中博士1277人,副高以上职称者1186人;教学科研人员1934人,其中博士1232人,占63.7%。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9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1人,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人、领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珠江人才计划”领才2人,“广东特支计划”领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3人。[1][11]专职两院院士: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郭柏灵(中国科学院院士)[13]、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14]、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友德、樊军辉、陈建二、曹道民、庾建设、葛根年、胡春、牛利、文桂林、刘鸿、孔凡江[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傅继阳、孙春友、韩冬雪、李进[15]国家“万人计划”领才:刘金全、谭平、涂成林[15]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曹广福[15]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曹广福[15]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林本海、王友德、庾建设、周兵、黄卫清、刘金全、张泽涛、谭平、马玉宏[15]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庾建设[15]中科院“百人计划”:刘宝辉[15]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军辉、傅继阳、王国军、薛松涛[15]青年珠江学者:李进、吴旭[15]
院系专业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 |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 |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 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
广州大学基础学院 | 广州大学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 |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 |
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 广州大学中加国际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传媒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 |
广州大学附属幼儿园 |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 |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 广州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 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
广州大学附属中山汇翠学校 |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 | 理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理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理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
土地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工作 | 法学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社会学 | 法学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 | 理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 | 理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信息工程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网络工程 | 工学 |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 | 建筑学/工学 |
城乡规划 | 工学 | |
风景园林 | 工学 |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
教育技术学 | 理学 | |
心理学 | 理学 |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 |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 | |
特殊教育 | 教育学 |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 | |
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绘画 | 艺术学 |
美术学 | 艺术学 | |
艺术设计学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 | |
动画 | 艺术学 |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历史学 | 历史学 | |
工商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工学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管理学 | |
物业管理 | 管理学 | |
工程造价 | 工学 | |
经济与统计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统计学 | 理学 |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理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生物工程 | 工学 |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信息安全 | 工学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交通工程 | 工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法语 | 文学 | |
日语 | 文学 |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理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 | |
广告学 | 文学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
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学 | 艺术学 |
舞蹈编导 | 艺术学 |
院系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69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24]
学科建设学科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时间 |
土木与建筑学科群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2015年6月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科群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2015年6月 |
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学科群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2015年6月 |
学科名称 | 学科层次 | 获授称号 | 批准单位 | 批准时间 |
数学 | 1 | 攀峰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土木工程 | 1 | 攀峰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网络空间安全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8年1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天文学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统计学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教育学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心理学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中国语言文学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 优势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凝聚态物理 | 1 | 特色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1 | 特色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广播电视艺术学 | 1 | 特色重点学科 | 广东省教育厅 | 2012年12月 |
学科名称 | 学科层次 | 批准单位 | 批准时间 |
数学 | 重点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土木工程 | 重点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中国语言文学 | 重点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法学 | 重点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天文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地理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工程力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心理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美术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工商管理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教育学 | 重点扶持学科 | 广州市教育局 | 2011年9月 |
参考资料:[16]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授权类型 | 授权时间 |
0701 | 数学 | 博士一级 | 201103 |
0814 | 土木工程 | 博士一级 | 201103 |
0714 | 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 博士一级 | 201108 |
0401 | 教育学 | 博士一级 | 201803 |
0704 | 天文学 | 博士一级 | 201803 |
0839 | 网络空间安全 | 博士一级 | 201803 |
1202 | 工商管理 | 博士一级 | 201803 |
0451b | 教育博士 | 博士专业学位 | 201803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授权类型 | 授权日期 |
010101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硕士二级 | 200601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硕士一级 | 201803 |
0301 | 法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303 | 社会学 | 硕士一级 | 201803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401 | 教育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402 |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403 | 体育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50201 | 英语语言文学 | 硕士二级 | 200601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602 | 中国史 | 硕士一级 | 201108 |
0701 | 数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70201 | 理论物理 | 硕士二级 | 200309 |
070205 | 凝聚态物理 | 硕士二级 | 199609 |
0703 | 化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704 | 天文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705 | 地理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710 | 生物学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714 | 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 | 硕士一级 | 201108 |
0801 |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硕士一级 | 201803 |
0802 | 机械工程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80901 | 物理电子学 | 硕士二级 | 200601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硕士一级 | 201803 |
0813 | 建筑学 | 硕士一级 | 201108 |
0814 | 土木工程▲ | 硕士一级 | 200601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 硕士一级 | 201103 |
0833 | 城乡规划学 | 硕士一级 | 201108 |
0839 | 网络空间安全▲ | 硕士一级 | 201803 |
1202 | 工商管理▲ | 硕士一级 | 201103 |
1204 | 公共管理 | 硕士一级 | 201103 |
1302 | 音乐与舞蹈学 | 硕士一级 | 201108 |
1303 | 戏剧与影视学 | 硕士一级 | 201108 |
1304 | 美术学 | 硕士一级 | 201108 |
1305 |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 硕士一级 | 201108 |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名称 | 授权类型 |
0451 | 教育▲ | 硕士专业学位 |
0852 | 工程(含7个专业学位领域) | 硕士专业学位 |
085201 | 机械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08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13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16 | 化学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29 | 环境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085239 | 项目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1351 | 艺术 | 硕士专业学位 |
0452 | 体育 | 硕士专业学位 |
0453 | 汉语国际教育 | 硕士专业学位 |
0351 | 法律 | 硕士专业学位 |
0352 | 社会工作 | 硕士专业学位 |
0454 | 应用心理 | 硕士专业学位 |
1253 | 会计 | 硕士专业学位 |
0251 | 金融 | 硕士专业学位 |
0953 | 风景园林 | 硕士专业学位 |
1251 | 工商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 |
1254 | 旅游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 |
学科门类 | 学科名称 | 全国排名(含并列) | 广东省排名(含并列) |
理学 | 天文学 | 5 | 1 |
统计学 | 10 | 3 | |
数学 | 13 | 3 | |
化学 | 18 | 3 | |
地理学 | 13 | 2 | |
生物学 | 13 | 3 | |
生态学 | 54 | 6 | |
教育学 | 心理学 | 7 | 2 |
教育学 | 9 | 2 | |
体育学 | 34 | 9 | |
工学 | 土木工程 | 9 | 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5 | 2 | |
建筑学 | 10 | 2 | |
城乡规划学 | 32 | 2 | |
机械工程 | 43 | 5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4 | 2 |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11 | 3 |
新闻传播学 | 12 | 2 | |
法学 | 法学 | 15 | 3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1 | 2 | |
历史学 | 中国史 | 44 | 8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22 | 3 |
公共管理 | 30 | 3 | |
艺术学 | 设计学 | 47 | 4 |
美术学 | 26 | 2 | |
音乐与舞蹈学 | 77 | 8 | |
戏剧与影视学 | 65 | 5 | |
参考资料:[17]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0814 | 土木工程 | B+ | 10%~20% |
0701 | 数学 | B | 20%~30% |
0714 | 统计学 | B- | 30%~40% |
0301 | 法学 | C+ | 40%~50%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40%~50% |
0401 | 教育学 | C+ | 40%~50% |
1202 | 工商管理 | C+ | 40%~50% |
1304 | 美术学 | C+ | 40%~50% |
0402 | 心理学 | C | 50%~60% |
1204 | 公共管理 | C | 50%~60% |
1302 | 音乐与舞蹈学 | C | 50%~60% |
1303 | 戏剧与影视学 | C | 50%~60%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C- | 60%~70% |
0705 | 地理学 | C- | 60%~70% |
0802 | 机械工程 | C- | 60%~70%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60%~70%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4月,广州大学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下设7个领域)。 根据2019年5月美国ESI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大学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4个学科进入上海软科《2018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2014年9月公布的年度QS亚洲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广州大学综合排名居中国大陆第76位,广东第5位。
教学成果专业属性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土木工程、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省级特色专业 | 广播电视新闻学、工业设计、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教育学、生物工程、物流管理、机器人工程、物流管理 |
市级特色专业 | 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城市规划、旅游管理 |
项目名称 | 等级 | 所在单位 |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化学化工学院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人文学院 |
基于“三个面向”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工商管理学院 |
校政企协同培养的复合型会展人才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旅游学院 |
“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音乐舞蹈学院 |
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机械工程CDI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等级 | 项目名称 |
国家级 |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应用数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教育与学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市级 | 美术与设计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 |
级别 | 项目名称 | |
国 | 水质工程学 |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
桥梁工程 | --- | |
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水质工程学 |
心理学 | 桥梁工程 | |
数学分析 |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 |
地理信息系统 | 化学工艺学 | |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 冷热源工程 | |
市 | 中国地理 | 水质工程学 |
邢法学 | 桥梁工程 | |
行政管理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
公共政策 | 心理学 | |
化工原理 | 数学分析 |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地理信息系统 | |
数控技术与CAM |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化学工艺学 | |
建筑设计 | 冷热源工程 | |
现代教育技术 | 动物学 | |
教育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水彩画 | 路基路面工程 | |
现代汉语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 |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 | |
房地产投资分析 | 结构力学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
思想道德修养 | 商务英语 | |
动物学 | 大学物理 | |
电视新闻学 | --- |
截至2019年4月,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8门省级精品课程,39个省级教学团队,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名师9人。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团队68支,注册创新型公司42家,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教学交流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教学交流 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交换生项目,据统计,我校每年均选送约1000名学生赴国外,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昂热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形式包括2+2项目、1+2+1项目、3+1+1项目、国际学生交换交流项目、海外研修项目、带薪实习项目等合作项目。同时每年招收约700名海外学生来我校学习。[1][19][18]
文化传统学校标识校徽《广州大学校歌》云山珠水,羊城堂皇,广州大学,在此一方。传承五校薪火,崛起谷围岛上,崇德崇实崇真,自信自主自强。啊,百舸争流,我们奋楫直上!莘莘学子,走向五洲大洋。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共创辉煌! | 校歌 |
广州大学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屈哨兵 |
校长 | 魏明海 |
党委副书记 | 聂贵新 |
副校长 | 傅继阳 |
副校长 | 周云 |
副校长 | 孙延明 |
副校长 | 张其学 |
副校长 | 吴开俊 |
参考资料:[25] |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庾建设 | 校党委书记 | 2014.2—2016.9 |
庾建设 | 校 长 | 2004.1—2014.1 |
邹采荣 | 校 长 | 2014.2—2016.9 |
易佐永 | 校党委书记 | 2007.8—2014.1 |
陈万鹏 | 校党委书记 | 2000.7—2007.8 |
林维明 | 校 长 | 2000.7—2003.12 |
原广州教育学院 (师专) | 姓名 | 职务 |
邓景孟 | 党支部书记 | 1956.9—1958.8 |
陈联新 | 党支部书记 | 1960.2—1961.8 |
陈 超 | 党支部书记 | 1961.8—1965.8 |
张海鳌 | 党支部书记 | 1966.2—1978.8 |
孔庆余 | 党委书记(教育局副局长兼) | 1978.10—1981.4 |
沈吾华(女) | 党委书记 | 1973.5—1978.10 1981.4—1983.8 |
虞肯堂 | 党委书记 | 1983.8—1991.1 |
叶绍方 | 党委书记 | 1991.1—1995.11 |
许慈荣 | 党委书记 | 1995.11—2000.7 |
马冰山 | 院长 | 1953.9—1954.4 |
梁 煦 | 院长 | 1954.4—1956.10 |
张其光 | 院长 | 1958.9—1962.2 |
张海鳌 | 院长 | 1966.2—1968.4 |
郑 淳 | 院长 | 1981—1983.6 |
李龙启 | 院长 | 1985—1994.2 |
许慈荣 | 院长 | 1993.5—2000.7 |
原广州师范学院 | 赵武成 | 党委书记 |
何 明(女) | 党委书记 | 1959.11—1961.8 |
龙世雄 | 党委书记 | 1961.8—1964.5 |
董景新 | 党委副书记 | 1980.4—1984.2 |
孔庆余 | 党委副书记 | 1984.2—1984.9 |
钟杜非(女) | 党委书记 | 1984.9—1987.7 |
蒋超文 | 党委书记 | 1987.8—1993.7 |
陈运森 | 党委书记 | 1993.7—2000.7 |
赵武成 | 院长 | 1959.2—1959.11 |
龙世雄 | 院长 | 1961.9—1964.5 |
陈一百 | 院长 | 1982.7—1984.2 |
蔡 贵 | 院长 | 1984.2—1987.7 |
李燮均 | 院长 | 1987.7—1993.8 |
张国杨 | 院长 | 1993.8—2000.7 |
原广州大学 | 范 朴 | 党支部、党总支书记 |
杨作新 | 党委代书记、书记 | 1987.3—2000.7 |
叶选平 | 校长(广州市市长兼) | 1983.9—1985.1 |
吴紫彦 | 校长(兼) | 1985.1—1986.3 |
张士勋 | 校长 | 1986.3—2000.7 |
原华南建设学院 (西院) | 刘盛志 | 党委书记 |
许育民 | 党委书记 | 1996.9—2000.7 |
戴治国 | 院长(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兼) | 1992.9—2000.7 |
广州大学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80.23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 截至2016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296.84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30670G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网络带宽为5G,拥有50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77亿元。
主体校区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7:4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7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州大学(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州大学(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