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更新时间:2024-12-23 21:01:50 阅读: 评论:0

谌容(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谌容 (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次浏览 | 2022.08.08 12:59:0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谌容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谌容(原名:德容),1936年10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口,重庆巫山人,当代女作家,著名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永远是春天》、《赞歌》等。

中文名

谌容

别名

德容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四川巫山

出生日期

1936年月日

毕业院校

北京俄语学院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出生地

湖北汉口

性别

星座

天秤座

小说集

《永远是春天》、《赞歌》

代表作品

《人到中年》,《永远是春天》,《太子村的秘密》、《散淡的人》

简介

谌容原名谌德容,当代著名女作家。1936年10月3日出生于湖北汉口。祖籍四川巫山县。出身于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成都、北平、重庆巴县等地辗转迁徙中度过,断续念小学和初中。

1951年到重庆西南工人出版社门市部当营业员,不久调西南工人日报社读者来信组工作,工余广泛涉猎苏联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作品,同时自修俄语和高中课程。

1954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

195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1962年被机关精简到北京市教育局。

1963年自费到山西汾阳县农村深入生活,次年调回北京,尝试话剧创作。1969年到北京郊区通县插队。

1973年春调北京市第五中学任俄语教员。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万年青》。

1976年再次去山西乡宁县体验生活。

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

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引起文坛注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问世,使她蜚声文坛。该篇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1980年至1989年,她先后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白雪》、《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错,错,错!》、《散淡的人》、《献上一束夜来香》、《懒得离婚》、《得乎?失乎?》以及《褪色的信》、《关于仔猪过冬问题》、《减去十岁》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太子村的秘密》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懒得离婚》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减去十岁》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

现为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个人经历幼年

谌容于1936年10月3日在湖北省汉口出生后刚满九个月,就被中国历史上的“七七”事变卷进了动荡的生活。在从武汉到成都,到重庆乡下,到北平,又返回重庆的颠沛流离中,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成名后多次对采访者说过“我没有牧歌式的童年”,她给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陆文婷们或惠莲们安排了孤苦寂寞的童年,大概就是在表达她自己对“童年”二字的理解和感受吧?当然,她的“根”是在四川,祖籍是她从未去过的巫山。所以她让《永远是春天》里的男主人公李梦而用川菜为女儿山妮饯行。但她的很多作品里回旋着的是纯正的京腔京韵,她甚至以北方人的耳朵和心理,感觉出拖长的川腔里风趣幽默的成分,她把这口音给了研究外国文学的沈志业,使他得以借此在小说《真真假假》中的政治学习会上严肃地扮演一个令人捧腹的角色,达到她对“文革遗风”调侃的目的。

转折

她生命的航程中重大的转折点是重庆解放后的1951年。当时这个梳着两条小辫于的大眼睛初中学生“立志脱离家庭,参加工作”。她要摆脱的那个家庭,曾给她起过很典雅、很封建的名字:德容;那个家庭还有一个毕业于中国大学法律系、当过国民党法官的父亲。中断学业,自食其力,不知她当时是否感到过痛苦,但这样的政治抉择对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够严峻、够沉重的。她先后考取了部队文工团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家庭的熏陶令她在歌舞和书籍之间更钟情于后者,于是这个出版社门市部的小小营业员,便常常背着书沿着嘉陵江走向工厂矿山去卖书,从此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过了三十年她成名后,人们得以借“从卖书到写书”之题大作文章。

疾病

然而,命运之神或说是义乙女神却不能容忍在二十世纪的女作家中没有谌容。他们让神经官能症之类的多种疾病把她击倒在打字机旁,在1962年逐(精简)出中央机关,而北京市的中学也不敢接纳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的病号,她只好回到北京市教育局,吃“劳保”,待分配。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孤独,“闲”的惨痛,成为她人生舞台上最不堪回首的黑暗一幕。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她读书,集邮,习画,听戏,操持家务,这一切都丰富了日后她写作的小说的细节,却没能使她的灵魂得到解脱。古今中外的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愤怒出诗人,病痛也可以出诗人。谌容视文学为生命,倒不是以文学谋稻粱,而是谋生存的高质量,高品位,寻求自身生命存在的最佳形态。她称文学是自己在“痛苦中的抉择”,殊不知,这一抉择给她带来的是更多更深的痛苦,这大概就是“人生识字痛苦始”吧。

当然,这痛苦主要不是指所有作家都体味到的文学创作的艰辛。虽然她八十年代写完《人到中年》便累得大病一场,但还写了散文《病中》为证,而九十年代她在病中编完一本自选集后竟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累,累得连写一篇不足千字的杂文的力气都没有。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无疑会本能地认定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六十年代的谌容不可能描写舞会剧院中的生活,更“不屑为自己的病痛呻吟”,她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为自己在小学生时代有所接触的农民服务。于是她自讨苦吃地拆散了自己的家庭:把两个儿子送到上海,把丈夫丢在城里,1963年7月她孤身一人自掏路费来到吕梁山下汾阳县内一个叫万年青生产队的小村。大自然的清新有力和农民的纯朴真诚,使她的身心如鱼得水般地得到调治抚慰和愉悦。

创作

“四清运动”的声浪打破了乡间小路的宁静,作为国家干部,谌容被动员参加四清工作队的工作。出于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她不愿干伤害他们的事情。左右为难的结果,是一走了之。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就在她回到北京两年后,在她创作的三个多幕话剧中《万年青》和《今儿选队长》被宣告失败,《焦裕禄在兰考》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选中,她已经同剧组一起去兰考体验过生活时,一场空前猛烈的大革文化命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排练停止,百业俱废,人人争当那“95%”又人人被打成过“5%”,改造别人又被别人改造,被别人伤害又伤害别人,谁也没能躲过那长达十年的混战。幸而谌容是“编外”人员,得以保持住“逍遥派”的身份,但最终还是同“旧市委”的干部一起下放到北京通县马驹桥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虽然业余创作被视为“不守本分”、“想入非非”的“个人主义”而不得不进入“地下”状态,但写书过程还是顺手的,1973年回北京做了五中的俄语教员后,书稿也完成了。第一个读者是李希凡,后来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严文井、韦君宜诸前辈。真要出书的时候,躲不过的“批林批孔”运动却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给谌容出书竟成为造反派们揭发严文井“举逸民”“兴灭国”的“钢鞭材料”。原来她十五岁便立志脱离的那个家庭二十多年后还把她罩在自己的阴影里:那个早已被结论为“一般历史问题”的父亲此时却背上了“七条人命”的黑锅!书稿退回来了,在“没法活下去了”的心情中,她给把持着文艺界最高领导权的江青(通过邮局)写了信,保卫自己出书的资格和生存的权利。五十天后,上面有了批示,1975年9月,《万年青》出版。

作品评价

谌容成为名人是在1980年,那时她已四十四岁。《人到中年》的小说和电影都受到过“有严重缺陷”、“给生活蒙上阴影”等等指责,但此时自有广大读者和评论家们去应付这些笔墨官司,无须她自己上阵,然而她的痛苦未能就此结束。蜚声丈坛后她要应邀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参观访问,她要担任很多机构的理事或委员,要更富创造性地写作。她曾构思了一组关于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童年的记忆》已经写完,此外还要写《卖豆腐的女人》、《背柴的小女孩》、《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美人儿》等多篇。谁知1983年初她去上海参加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座谈会,看了影片《城南旧事》,感到自己那几篇作品的手法同林海音的有几分相同,都是用一个小女孩的眼睛看人生。既然林海音的作品先于自己为观众和读者所知,自己就要退让,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能雷同于自己,更不能雷同于别人。在“上天”“赐”她以新的写法之前,我们是无缘同那“小女孩”、“美人儿”们谋面了。这就叫“不以创作丰富自娱”,这就是自讨苦吃。对自己的作品如此苛刻,她就别想“着作等身”了。

早在1949年8月,上海《文汇报》上就讨论过小资产阶级(即知识分子)是否可以作文艺作品的主角而且结论是否定的,所以在1949年至1976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屈指对数,长篇里大概也就《青春之歌》、《小城春秋》那么两三部吧?而新时期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数不胜数,但艺术成就较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屈指可数。公认成功的陆文婷形象,就是谌容创造的。读了她的第二部写知识分子的中篇小说《真真假假》(发表于1982年《收获》第一期),拍案叫绝的同时让人们心中便下了个结论:谌容是写知识分子的有可多得的高手!虽然她凭着写农民的长篇《万年青》和《光明与黑暗》登上文坛,虽然她的西坡奶奶(《白雪》)和《关于仔猪过冬问题》受到好评,虽然她的《太子村的秘密》在《人到中年后又第二次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虽然她忘不了在农村的岁月,自己觉得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同她自己比,同别人比,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写农民,不是谌容的强项。

个人作品着作

万年青(长篇小说)1975,人文出版社光明与黑暗(长篇小说)1978,人文出版社。

永远是春天(中篇小说)1980,人文出版社。

人到中年(中篇小说)1980,百花文艺出版社。

谌容小说选1981,北京出版社。

赞歌(中篇小说集)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真真假假(中篇小说)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太子村的秘密(中、短篇小说集)1983,人文出版社。

谌容中篇小说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中篇小说)1984,中国文联出版社。

错、错、错!(中、短篇小说集)1986,花城出版社。

谌容集(中篇小说集)1986,海峡文艺出版社。

中年苦短——谌容随笔(散文随笔)1994,东方出版中心。

研究资料

谌容研究专集(何火任编)1984,贵州人民出版社。

人到中年—从小说到电影1986,中国电影出版社。

人物荣誉

1964年开始创作,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由《人到中年》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自己也获得了1983年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个人评价

作为一位富有个性的优秀女作家,谌容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作家以其对现实的敏锐的感受力,紧紧抓住人们关心的热点,力图“把人间的悲喜剧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探索决定人物命运的渊源,写出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谌容《奔向未来》)因此,作品大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闪现出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同时,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或继承我国传统,融入新机,或借助外国良规,加以生发,显得写法灵活,形式多样。其格调端庄、凝重、洒脱,既不失女性委婉、细腻的情愫,又兼有开阔、恢宏、雄健的笔力。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7:1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6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谌容(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谌容(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pdf

标签:作协   北京   分会   中国   作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