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中药名。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藤黄的树脂。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消肿,攻毒,祛腐敛疮,止血,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瘤,顽癣,跌打肿痛,疮伤出血及烫伤。
药用藤黄又名:玉黄、月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胶状树脂,呈红黄色或者橙黄色,为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3~5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脆易碎,断面平滑,呈贝壳状或有空腔,具黄褐色而带蜡样的光泽,用水研和则星黄色乳剂,投火中则燃,主产于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
中文学名藤黄
界植物界
科藤黄科
分布区域分布印度、泰国
形态特征藤黄,常绿乔木,高约18米。小枝四棱形。叶对生,薄革质,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6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8毫米。花单性,腋生,黄色,无柄;萼与花瓣均4片,圆形,复瓦状排列;雄花2~3,簇生,雄蕊多数,集合成一亚球状肉质体,药1室,横裂,花丝短;雌花单生,较大,具退化雄蕊约12枚,基部合生,柱头盾形,子房4室,平滑无毛。浆果亚球形,径约2厘米。种子4枚。花期11月。果期翌年2~3月。
性味《海药本草》:"酸涩,有毒。"
功效消肿,攻毒,祛腐敛疮,止血,杀虫。
主治用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瘤,顽癣,跌打肿痛,疮伤出血及烫伤。
采集加工在开花之前,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筒,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可。
药材性状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棕红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可见纵条纹。质硬脆,较易击碎,破面有空隙,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味辛,有毒。
名家论述①《本经逢原》:"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虫牙蛀齿,点之即落。毒能损骨,伤肾可知。"
②《得宜本草》:"服藤黄药,忌吃烟。按三黄宝蜡丸、黎峒丸,俱用藤黄,以其善解毒也。有中藤黄毒者,食海蜇即解。"
生长环境原产柬埔寨及马来西亚,印度、泰国、越南亦产。现我国广东、广西有引种栽培。[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7:0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藤黄(中药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藤黄(中药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