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名刹大钟寺内。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觉生寺为市级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觉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2月,大钟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5年10月5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并对外开放,如今大钟寺已经成为一座利用古代建筑开展旅游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文物资源的多功能博物馆。
地理位置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
类别庙宇类
开放时间0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20元/人,学生票10元
中文名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成立时间1985年10月
地点北京
面积2500平方米
馆藏数量480件藏品
馆藏精品永乐大钟
著名景点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等
原名觉生寺
建设时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历史沿革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正月,雍正皇帝建觉生寺(即大钟寺)。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冬,觉生寺建成。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大钟悬挂与大钟楼建造工程完工。
自清乾隆八年起至清末,觉生寺成为清代皇室祈雨拜天的宗教场所。
民国时期,觉生寺由行使神权的皇家祈雨场所逐步进入平民化时期,并成为京城几大庙会举办地之一。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觉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3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钟寺文物保管所。
1980年10月12日,大钟寺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1985年10月4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
1986年3月30日,举办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南门开放仪式。
1986年10月7日,大钟寺当选为新北京16景之一。
1990年3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召开办公会讨论大钟寺东路修缮规划。会议确立了在大钟寺原有格局上修建、复建的决定。
1996年12月27日,大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2月,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电力增容改造工程开工。
2000年7月5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避雷工程开工。
钟林介绍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陈列着40馀口古钟,最早的是宋代熙宁年间铸造的,距今900多年。按年代顺沿分别有宋、元、明、清各代古钟。藏经楼一楼是古钟简史陈列厅。展品中最小的香烟盒大小的陶钟,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最古老之钟。展品中的精品有商代青铜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编钟、春秋编钟、早商青铜铃、西周合瓦形编钟,曾候工编钟等。
相关内容1957年10月28日,大钟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无人管理,寺院变成厂房,庙内建筑凄凉破败。1985年10月国家拨专款重修大钟寺,创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以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和古钟资料、传播古钟文化知识为宗旨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古钟类文物品种比较齐全,有乐钟、朝钟、佛钟、道钟、金刚铃等古钟类文物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
古钟222口、铃192只中,大的近7米高,小的可放在手掌之中;年代最远的为西周编钟,近的为民国道钟。该馆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现有《大钟寺历史沿革陈列》、《古钟简史陈列》、《铸钟工艺陈列》、《钟王铭文陈列》等基本陈列。还设置了供观众敲击和娱乐的编钟、佛钟和龙洗。该馆出版有《古钟文化》丛书。共有10个展厅,分别为:
第一展厅觉生寺历史沿革
第三展厅战国编钟
第五展厅佛道钟铃(魏晋-明代)
第七展厅明清精品
第九展厅永乐大钟第二展厅早期钟铃
第四展厅佛道钟铃(类型概说)
第六展厅佛道钟铃(清代)
第八展厅钟铃铸造
第十展厅外国钟铃
1996年,大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古迹。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6:30(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20元/人,学生票10元。
每周三前200人免费。
自动语音导览:有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导览机,观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残疾人专项服务:观众入口处备有残疾人轮椅,展厅设残疾人坡道。
交通线路:
特8外环特8内环运通101线运通201线300快车外环388路87路361路422路425路604路614路88路658路695路718路617路,地铁十三号线,到大钟寺站下车
组织机构办公室:负责博物馆行政、财务、人事、后勤管理工作,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单位各部(科)室间的工作,保证馆领导对下级的指令通达和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社教部:负责对来博物馆观众的接待、讲解服务,并负责博物馆的对外联络与宣传、临展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负责对博物馆的网站进行维护及内容更新的工作。
业务部:负责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征集、保管、研究、展览,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出版学术着作、编辑出版图录等工作。
保卫科:负责博物馆内部治安秩序的管理及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安全监督、安全检查等工作,落实市文物局下达部署的各项安全工作,协调联系公安、消防等部门,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经营管理部:负责博物馆的工艺品经营部,销售特色小钟工艺品、博物馆的出版物等,并承接各类钟的设计、铸造等工作。
展览与藏品鎏金铜钟鎏金铜钟,铸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径31.4厘米。整个钟体自上而下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都饰以不同的鎏金纹饰。依次为:一、方折回纹;二、云雷地饕餮纹;三、底纹为锦纹,上饰缠枝莲花;四、开光内铸有篆书的钟款识,间饰莲花;五、云雷纹地上饰变形龙纹;六、云龙戏珠图案。
弘治道钟铸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514千克。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任何分区,铸满文字。钟腰处有莲花牌位,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钟身文字全部为横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铸有《北方真武经》。钟体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号,钟裙部铸满道教符号。
三十五佛名钟三十五佛名钟,铸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通高105.3厘米,口径68厘米,重18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肩饰莲瓣花纹十六朵。钟体上半部铭文区内铸满三十五佛名号。下半部铸有捐资铸钟的太监姓名。钟裙铸满波浪及四个钟月。
云纹铜钟云纹铜钟,铸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通高118.7厘米,口径72.2厘米,重212千克。钟身各分区内布满浮雕状云纹,中间皆为云纹组成的“王”字。钟月间饰以云纹、飞龙及波涛的浮雕。
万善寺铜钟万善寺铜钟,铸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通高110厘米,口径78.7厘米,重228千克。钟身铸有一部《阿弥陀经》,在经文中间还铸有一些精致的小图形,有蟠螭纹、阴阳鱼、香炉、宝瓶、卍字符号、双鱼、小龙、云头等。
旅游信息景点名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行车路线:乘302、300、367、718、运通101路车到大钟寺站下车,路北
所在区县:海淀区
景点位置: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6:4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文物展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文物展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