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

更新时间:2025-01-11 18:43:43 阅读: 评论:0

禹贡(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

禹贡 (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 次浏览 | 2022.09.17 14:54:1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禹贡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书名

《尚书·禹贡》

类别

地理著作

又名

《禹贡》

字数

1193字

语种

中文

内容简介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根据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汉马融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①唐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篇者,历代学者一般设为贡赋之法。其说导源于是书“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就“任土作贡”释作“禹制九州贡法”。后之学者注释大致类此。本篇以浚川、治水为主,而贡赋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个短句1193字中,直接间接说贡赋者不过57句299字,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不能看作贡赋的文献。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及《汉书·地理志》均收录《禹贡》全文,其中《史记》所收与通行本略有差别,《汉书》所录则与通行本一致。《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的黄河上游和今大致相同,到今河南荥阳县以下却流向东北,入于渤海。这样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两条河流,一为南流,一则流向东北。这东西两河之间就是冀州。以现今的地理来说,冀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兖州是在济、河之间。就兖州来说,黄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黄河与冀州分界的。这里所说的济为济水。这是一条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从黄河分出,流经今河南封丘、山东定陶、济南等县市,东北流入渤海的河流。这济、河所维的兖州,相当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禹贡》说:“海岱维青州”。这是说,青州是东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现在山东的东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间,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按现今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禹贡》以荆及衡阳维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在今湖南省。这是说,荆州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荆河之间,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华阳、黑水之间、这是说梁州是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黑水说法不一,此处应为汉水。)《禹贡》梁州,曾说到“蔡蒙旅平”。这是两座山名:蔡山,据说在汉蜀郡青衣县;蒙山在唐雅州严道县。汉青衣县在今四川名山县北。唐严道县今为四川雅安县北。按照这样说法,梁州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还有一个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间。今陕西和山西两省的黄河,当时称为西河,则黑水当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确地也不易实指。雍州的山水有鸟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肃省境内。雍州境内还有昆仑。据说,昆仑在汉的临羌县西,析支在汉河关县西。汉临羌县在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汉河夭县在今青海省同仁县。按照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则雍州当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肃省的东部和青海省的东部。

全文通行版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史记版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行自冀州始: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于济、漯,通于河。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于汶,通于济。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至于南河。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菏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雒,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梅。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緫,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译文通行版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岐,又说指岐山)。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经成了湖泽,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那里的土质又黑又肥,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是修长的。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

东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了,蒙山、羽山一带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经停聚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那里的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那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还有那筐子装着的黑色的绸和白色的绢。进贡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荷泽。

淮河与东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泽已经汇集了深水,南方各岛可以安居。三条江水已经流入大海,震泽也获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经遍布各地,那里的草很茂盛,那里的树很高大。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九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七等,杂出是第六等。那里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的衣服。这一带把那筐装的贝锦,那包裹的橘柚作为贡品。进贡的船只沿着长江、东海到达淮河、泗水。

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了。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八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三等。那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美竹、楛木。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进贡大龟。这些贡品经长江、沱水、潜水、汉水,到达汉水上游,改走陆路到洛水,再到黄河。

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涧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黄河,荥波泽已经停聚了大量积水。疏通了荷泽,并在孟猪泽筑起了堤防。那里的土是柔软的壤土,低地的土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那里的田是第四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二等,杂出第一等。那里的贡物是漆、麻、细葛、苎麻,那筐装的绸和细绵,又进贡治玉磬的石头。进贡的船只行于洛水到达黄河。

华山南部到汉江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后,沱水、潜水也已经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后,和夷一带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那里的土是疏松的黑土,那里的田是第七等,那里的赋税是第八等,还杂出第七和第九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铁、银、刚铁、作箭镞的石头、磬、熊、马熊、狐狸、野猫。织皮和西倾山的贡物沿着桓水而来。进贡的船只行于潜水,然后离船上岸陆行,再进入沔水,进到渭水,最后横渡渭水到达黄河。黑水到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泾河流入渭河之湾,漆沮水已经会合洛水流入黄河,沣水也向北流同渭河会合。荆山、岐山治理以后,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了成绩,至于猪野泽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那里的土是黄色的,那里的田是第一等,那里的赋税是第六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宝。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开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达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壶口山、雷首山,到达太岳山。又开通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又开通太行山、恒山,到达碣石山,从这里进入渤海。

开通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太华山。又开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开通岷山的南面到达衡山,过洞庭湖到达庐山。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底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伾山;然后向北经过洚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来汇的水叫彭蠡泽;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从岷江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又从定陶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到达荷泽县;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转向东,流入大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进大海。

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由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经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条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规定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中央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侯,敬重以德行为先,又不违抗我的措施的贤人。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约定和平相处;二百里的,约定遵守条约。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

于是禹被赐给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史记版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岐,又说指岐山)。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水和沮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踏)水,然后进入黄河。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里)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户)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荷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免)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详述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战国秦汉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学者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于舜、禹时代。

《禹贡》中所谈到的中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组成。"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其山只限于岱(泰山)、华、荆、衡,水只限于河(黄河)、济、淮、黑水和海,岱、华只有定点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

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禹贡》对各州的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自然条件,都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如对冀州和兖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岁收属于上等,有些地方较差,田地属于中等,当地人都衣皮服(皮服可能为贡品)。兖州经过禹的治理,黄河的九条支流都流进自己的河道,雷夏这个地方变成沼泽,河和沮河在此会合;此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木高大,田地属于中等;贡品是漆和蚕丝,在贡品的篮子里有各种花纹和颜色的织品。

对其他各州的描写也都比较真实,如由兖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渐包"的面貌。南方的扬州更是草木繁茂,正确反映了淮河下游和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关于水系,说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即沿济河、漯河,可入黄河;徐州则"浮于淮泗,达于河",即从淮河下游的徐州,可由淮河航行到泗水(古泗水南入淮河),再入荷水(古荷水入泗水)。由于漯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古时济、漯相通,荷水又与济水相通,因而当时兖州、徐州和冀州的水系是相互贯通的。《禹贡》还讲到其他各州与冀州通过水路或某段海路、陆路相互衔接的多条贡道,如青州"浮于汶,达于济";豫州"浮于洛,达于河";扬州"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等。这就把以黄河为中心,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陆交通网络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有些贡道的描述既不准确,也不实际。如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就是无法通航的。

《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

《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

"导山"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中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东延伸的四列。首先把渭水以北和潼关以东的黄河北部的诸山列为一条,从陕西西部的岍山、岐山开始,向东过壶口、雷首、霍山(太岳)、砥柱、王屋、太行、恒山到靠近渤海的碣石山,共12山。这第一列在冀州境内最长,且多转折。第二列大部分相当于秦岭山脉,从青海的西倾山,经鸟鼠同穴之山、太华、熊耳、外方到桐柏,终于至今无法判定的"陪尾"山,共8山。第三列从汉水流域的陕西冢山到湖北的荆山、内方山,终于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共4山。第四列由长江流域的岷山、衡山到敷浅原(可能在今江西德安县境内)共3山组成。这四列山都是由西向东延伸,而且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形特点。四列可再细分为九段,即"导九山"。因当时平地为洪水所淹,故要在山地循行,"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形成沿大山行走的九条大道。一道沿岍、歧至荆山到黄河为止;一道从壶口、雷首到太岳;一道由砥柱、析成至王屋山;一道经太行、恒山、碣石山入海;一道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一道熊耳、外方、桐柏到陪尾;一道冢至荆山;一道岷山至衡山;一道内方山到大别山。后来马融将它分为三条,即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冢为南条。这就是反映中国古人对山地地形认识的"三条、四列、九山"学说。汉代以后学者关于"山脉"的"三条四列"思想,概源于《禹贡》。

"导水"部分被认为是《禹贡》地理的精华。它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向靠近黄河的帝都贡赋所经过的水道中的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开中国水文地理的先声。

《禹贡》首先讲到的是雍州的弱水和黑水。弱水是甘肃张掖西部的一条内陆河。"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说明了它北经合黎山,流入巴丹吉林沙漠,这大致是正确的,也符合干燥地区内流水道的特点。但所说"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则是不真实的。从《禹贡》原文看,黑水似乎是从雍州西部南流经过梁州而流入南海的,这很难找到实地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危"山也只是传说中的山名。所以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接着讲到黄河、汉水和长江。关于江、河的发源地,文中说到"导河积石"和"岷山导江"。积石即青海的积石山,说明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知黄河源在青海境内了。但由于对积石山以远地区的情况尚不了解,所以对黄河的了解未能达到最上源。至于"岷山导江"一句,本意是说禹治理长江时曾到达岷山,但包含有长江发源于岷山之意。由于金沙江源远流长,加之山高水急的阻隔,当时人们对它的状况还不了解,所以未把它看作长江的主源,而把远在东边、水量颇大的岷江看成为长江的正源,这是对长江之源认识过程中一个可以理解的历史曲折。关于汉水,由于了解较多,所以写的也较详细。对于当时独流入海的济水和淮河,《禹贡》指出前者"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被认为在冀州境,入于河的济,又从地下潜流到荣而为泽,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这才是真正的济水。《禹贡》对济水与汶水以及淮水与泗、沂二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叙述。《禹贡》最后讲到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水和洛水,对于它们的发源和它们入黄河所汇的支流,都作了准确的叙述。

"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它不受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500里之内的地带为"甸服",即王畿;再向外500里之内为"侯服",即诸侯领地;再次为"绥服"(已绥靖地区,即中国文化所及的边境地区)、"要服"(结盟的外族地区)和"荒服"(未开化地区)。这表明了赋制和政治文化影响随距离帝都的远近而不同的事实。但由于所言的范围远超过当时实际了解的地域,对四周边缘地带只能作出"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的粗略交代,不过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东临大海、西北为沙丘移动的沙漠的事实。以上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禹贡》在中国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而且它关于九州区划、山岳关联、水道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土壤、物产、景色的描述,都体现出明确的地理观念,所以它对中国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述评

《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篇迟于《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有人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无道理。它和《山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这自与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传》、《国语》以及《诗经》、《国风》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扬弃了神话成分而专就人类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来讲;摆脱了《山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经》,是中国地理着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以征实为目的,尚实地考察,比《山经》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可以说,《山经》作者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率先开了结集的一派,《禹贡》作者则“青出于兰”开了征实的一派。《禹贡》对后世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学者李振裕说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作者不详

由于内容以大禹治水为主,向来列于虞夏书中,以至古来认为是大禹的亲笔。然而,从迄未发现任何出土的夏文字看,我们远不能相信它是夏代所作;从四千多年前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地理知识水平看,夏人进行《禹贡》所述幅员广袤、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是难以想象的。至若产生于中国人民之中的大禹治水的英雄传说,其讴歌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的神话价值,自应另作别论。《禹贡》之成书年代,学界向称不一,迄无定论,晚近有代表性的说法大凡有四:一、早年,王国维认为周初人所作,五六十年代辛树帜提出的西周说,认为是太史所录;二、王成组的春秋末期孔子说,他认为禹贡的编写,是孔子基于春秋时代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的古文献;金景芳、吕绍刚则持春秋初年说;三、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四、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其中顾颉刚先生的战国中期说,学界尊此说者较多。顾先生就本篇内执审慎考证,提出《禹贡》九州说和五服分内外两部分说所揭示的当时所谓中国的疆域,必然要到战国的中期即“七雄”各向外方发展之后,才有实际出现的可能,此属存在决定意识:而从是篇全无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西北所辟诸郡的迹象看,它的问世又不应该迟于战国中期。因此之前一般认为,《禹贡》的写作年代,当为战国中期。作者不详。

但是随着在遂公盨上发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等字样一下让《禹贡》实际成书年代提前了数百年,另外原本因为文中出现了“铁”也被视为成书时间的重要佐证,但在发掘出的商代文物中发现了铁(通常被认为是陨铁),在一些西周墓中发现了铜包铁的锋刃,刃口由铁打造,这些都成为了对西周说的有力支持。《禹贡》的成书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文物发掘。

研究著作

宋代程大昌《禹贡论》、《禹王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清代胡渭《禹贡锥指》,焦循《禹贡注释》、马俊良《禹贡注》、王纲振《禹贡逆志》、张能恭《禹贡订传》、黄翼登《禹贡注删》、夏之芳《禹贡汇览》、夏允彝《禹贡古今合注》,当代有辛树帜《禹贡新解》等。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6:2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禹贡(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禹贡(中国名著《尚书》中的一篇).pdf

标签:尚书   中国   名著   禹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