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潮州总兵李廷钰和守军于1841年1、2月份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中文名威远炮台
外文名Weiyuan battery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莞市珠江出口北武山脚下
总共安炮数40门
开放时间7:00-17:00
票价免费
类别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威远炮台虎门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虎门镇的威远岛,介于番禺和东莞两市之间,前临穿鼻洋,两岸诸山对峙,江中有大虎、小虎、上横档等。红岩石岛屹立,状若门户,奇险天成,成为珠江口江防要塞。
简介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于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于阿娘鞋岛(威远岛)武山脚,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
威远岛(阿娘鞋岛)位于虎门海口东岸,它与海口中的横档鸟以及海口两岸的芦湾山构成虎门海口的第二重门户,成为广州海路的天然屏障。自明代开始,朝廷就在虎门海口的山地设置了简易军事建筑物。直至清代,相继在阿娘鞋岛上修建了 南山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以及九门寨等防御设施。这些炮台和设施构成了阿娘鞋岛的炮台群体,组成了上、中、下立体交叉的火力网。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中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存的威远诸炮台基本上保存了清代炮台旧貌。因此,威远诸炮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军事研究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威远主炮台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和守军200人,于1841年2月26日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民族英雄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
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各高2.9米,宽4.2米,深6.6米。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地位,每个炮位两边各有一个储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券项城门1座,控制着烟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进行维修,现大部分保存尚好。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这里设立了威远炮台管理所,常年坚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开放。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上就可以看到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
威远炮台门票价格(参考):免费。[2]
旅游指南交通可乘2路公交车或小巴、52路专线旅游大巴可直达。
开放时间8:30-16:30
门票免费
历史沿革威远炮台位于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
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靖远炮台,其时,岛上驻军无援,靖远炮台连同主帅关天培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靖远炮台陷落,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威远炮台被毁。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实用信息开放时间8:30-17:30(4月-10月),8:30-17:00(11月-次年3月)。领票时间:8:30-17:00(4月-10月),8:30-16:30(11月-次年3月)。
门票信息免费
免费不免票,需要凭票入馆。须在领票处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居住证、老人证、驾驶证等)排队领票,一人一证一票(1.4米以下儿童可免票进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优先领票)。
建议游玩1-2小时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6:2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7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威远炮台(浴血奋战的地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威远炮台(浴血奋战的地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