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因其结块串生如串珠状,故名瘰疬,肿块小的为瘰,大的为疬,俗称老鼠疮、疬子颈。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其特点是: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无疼痛,后逐渐增大,并长出多个肿块,大小肿块相互融合成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淋巴结结核。
中医病名瘰疬
就诊科室中医科 , 中医外科
常见发病部位颈部
常见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等
常见症状盗汗 , 咳嗽 , 低热等
传染性不是传染病
病因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毒火毒灼津为痰。而痰凝气结于颈部而成;或肺肾阴亏,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颈部而成。后期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盛肉腐为脓,或溃后脓水淋漓,耗伤气血,致病难愈。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颈部淋巴结,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淋巴结被结核杆菌感染后。致淋巴结肿大、水肿、化脓、于酪坏死。[1]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好发于颈项两侧、耳之前后及腋部,一侧或两侧发病,可有肺痨病史,病程进展缓慢。 1.初期:结块肿大如豆粒,或渐增大如指头,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 2.成脓期:结块逐渐增大,皮核粘连,有的结核之间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移,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而应指者,为脓已成。可伴有轻度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3.溃后期:溃破后脓液稀薄,爽有败絮样物质,四周皮色紫暗,疮口肉色灰白,疮口呈潜行性空壳,脓液淋漓不尽,久则成窦道。日久不愈可伴有潮热盗汗、咳嗽痰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或伴有面色卷白,神疲乏力,头晕失眠,食少便溏,妇人经闭等气血两亏之证。可反复发作。[2]
诊断1.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可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失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淋巴结穿刺或活检可以确定感染类型;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肺结核病史,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2.1.骨核:是指颈淋巴结炎。可由头面、口腔等处的疮疖或破损感染引起。多为单个淋巴结肿大,发病迅速,压痛明显,很少化脓。
2.2.失荣:是指恶性淋巴瘤、转移癌。口腔、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肿大,质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可伴有头痛、鼻出血,溃破后,创面如石榴样,血水淋漓,多见于中、老年人。
2.3.肉瘿:是指甲状腺腺瘤。肉瘿生长于颈前结喉两侧,结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活动度好,皮色不变,不会溃破。[3]
治疗 1.内治(1)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部一侧或两侧出现如豆粒大小的结节,数目不等,或如串珠状,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可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 证候:结核肿块增大,融合成块,皮核粘连,渐感疼痛,推之不动,如按之微热有波动感,皮色转为暗红者,为化脓之象;可伴有潮热盗汗、咳嗽、痰血、心烦、失眠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除蒸。 方药:六昧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3)气血两虚证 证候:结块溃破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刨口呈现潜行性,周围皮肤色紫暗,溃疡呈现灰白色;可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倦怠乏力、胃纳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香贝养荣汤加减。
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抗结核药物协同治疗,既可以提高疗程,又可以减轻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2)成脓期:成脓时,切开排脓,切口要大。 (3)溃后期:若溃口小时,可用七三丹粘于纸捻插入疮口;溃口较大时,可用七三丹掺于药棉嵌入溃口,外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若有些管形成,可选用五五丹或白降丹药线插入管腔,外盖红油膏,待管壁腐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3.其他疗法(1)针刺:直接刺入尚未化脓的结核内,配肝俞、膈俞,中等刺激。每天1次。 (2)挑刺: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挑治。 (3)拔核疗法:用白降丹少许,置于病变处,外贴太乙膏,3天换药1次,一般7—10天即可拔去,此法适用于结核表浅。内消不散者。 (4)抗结核药物:可选用异烟肼、链霉素等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也可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5)中成药:夏枯草膏、内消瘰疬丸、芋艿丸等。[5]
预防1.坚持有规律用药,同时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 2.保持心情舒畅,忌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节制房事,注意休息。[4]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4:4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6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瘰疬(中医临床症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瘰疬(中医临床症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